減負有方法 提質創未來 ——福建省閩清高級中學推進減負提質增效
福建省閩清高級中學成立于2001年,是一所年輕、充滿活力的福建省二級達標高中,學校教育教學質量較高,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學生。近年來,學校響應國家“雙減”號召,調整課程設置、拓寬學生發展空間、關注學生心理健康,致力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學生提供優質教育、創造良好的環境、打造良好的學習平臺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高中是基礎教育提升的收官期,也是學生跨入大學或進入社會的橋梁期,更是個體心性走向成熟穩定的關鍵期。針對高中階段學生課業負擔繁重的問題,福建省閩清高級中學認識到實施精準教學才能精準減負,致力于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邁入“低負擔、高質量”的綠色發展之路。
定方向,欲乘風破浪
歐陽修有言:“任其事必圖其效,欲責其效,必盡其方。”減負之路任重道遠,學校邁出的第一步就是要為每名學生制定好適合自己全面發展的道路。
首先,學校依托數據分析,精準診斷學情,筑牢減負增效的基石。學校通過深入開展師生個別訪談、發放調查問卷、召開調查分析會等方式,深挖造成學生感覺課業負擔重的根源,全面掌握學校師生對高中精準減負的看法。這些調查為學校精準減負提供了明確的方向,確定了結合具體校情、學情及高中各學科課堂教學差異性的課堂教學結構改革方案,從課堂高效提質出發,改進師生課堂教學行為,構建以生為本的課堂生態,關注減負提質前提下作業的優化設置。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也為學校的變革與發展創造了契機。學校依托“七天網”數智化作業數據分析,落實精準教學策略。學校不僅通過“數智作業”實現了精準把脈、及時查漏補缺的教學效果,避免了盲目訓練,而且基于大數據精準支持,根據學生特點、學習基礎精挑細選,開發和建設符合校情與學情的校本作業資源庫,同時編印了適應新高考的“一題一研”系列叢書,編印適用于高一、高二新教材的“禮樂海巖·美好閩高”校本作業系列叢書,讓教材更加適合學生學習。
其次,學校開展精準減負的導師制,制定有效培優補差措施。教師利用課后服務時間如晚自習及周末時間,根據不同學情、不同學段的學生因材施教、對癥下藥,具體措施有三點:一是三個年段每個學科定時進行教學質量監測,建立學生學習檔案,跟蹤學生的成績變化;二是學困生與相應學科教師結對子,開展“一對一”幫扶活動;三是組織輔導各學科的學困生利用課后服務時間學習,輔差班的學生是流動式的。針對高三年段,學校還實行優生薄弱科導師掛鉤輔導制。針對每名優生較弱的學科,由科任教師任導師掛鉤輔導,導師認真負責,有計劃、有措施、有培訓內容、有專門的培訓時間,做好優生學生的“輔差”工作,推進學困生的托底工作,確保掛鉤輔導工作卓有成效。
最后,學校認為考試與教學的銜接越緊密、越一致,教師、學生的負擔就越輕;教學監測必須真實反映教學結果,監測數據必須能夠指導下一階段的“教、學、考”工作,加強考教銜接,這就是對精準減負的呼應和落實。學校一方面優化課堂結構,構建“七天網”數智化作業下習題精準講評課模式,致力于“教、學、考”一致這一項目的研究,轉變課堂教學現狀,提高精準課堂教學。另一方面,學校以大數據賦能自主學習中校本作業管理,“三精一管”助力高中課業精準減負增效。利用信息化手段幫助學生解決疑難點,避免了重復機械的作業,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能力。
總而言之,學校通過不斷優化教學策略,推進課堂生態發展,提高教學質量。通過對考試數據科學、全面、精準的分析,發現學科短板,發揚學科教學亮點,明確后期努力的目標,大家共享智慧、共商對策,以數據分析找準提升教學質量的切入口。
下決心,可披荊斬棘
歌德說:“人生之要事在于確立偉大的目標與實現這目標的決心。”學校邁出的第二步便是幫助學生確立目標以及激發其實現目標的內動力。學校一直相信興趣是學習的原動力,一名學生對專業、對職業充滿興趣,學習時就會有奮斗的激情和抗挫的韌勁,最終成長為創新型人才。然而興趣不是一時興起的,需要經過系統的高中生涯規劃教育,在教師的指導下,借助專業測評手段綜合測評。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內生動力,學校選擇喚醒學生的生涯意識,并使其精準自我定位。
首先,學校德育處組織班主任對學生進行生涯規劃指導,并聘請校外專家分年段開展生涯規劃指導講座。引導高一學生學會規劃高中三年的學習生活,明晰各階段的學習目標;高二學生主要面臨選科問題,在輔導中幫助其認清自己的興趣、能力,綜合考慮后自主選擇學科組合;高三學生的輔導則與志愿填報、選擇大學和專業等升學指導相結合。學生學科水平也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通過高中生涯規劃和教學體驗,使學生清楚自己屬于什么樣的思維結構,有什么特長,了解自己在哪些學科更有提升空間和發展潛力。這就是高中生涯規劃服務高中學生科學選科的現實價值所在。
其次,學習方法也很重要,好的學習方法可以讓學生更加輕松,并從學習中獲得更大的樂趣。針對高一學生,學校以現場直播的形式,舉辦了語文、數學、英語、物理、歷史學科的學法指導主題講座。高一各集備組長圍繞學科特點、初高中差異點等方面展開詳細解說。通過講座,讓學生加深對各學科的認識,明確了不同學科的學習方向,為下一步制定更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指導。學校開展導師制活動,每名教師結對3—5名學生,在學習、生活各方面予以指導,如遇到更加專業的問題,則提交全體導師組建的工作專幫群尋求幫助。這種定制式的“服務”針對學生實際情況與需求,量身定制學習方案,精準發力,取得良好的效果。
學校同時發揮榜樣的力量,通過學校電視臺與廣播臺,分享各年段優秀學生的學習經驗,使學生更好更快地樹立標桿、明確目標,達到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提質量,創美好未來
減負的目的是提質,全面發展是當今時代對青年的要求。學校邁出的第三步便是堅持“五育并舉”,進行課堂改革,實現減負增效的科學性。
學校堅決貫徹“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并以此提煉出“禮樂海巖·美好閩高”的辦學特色。學校不斷探索和實踐“把美好的世界獻給師生”的辦學理念,形成了具有學校特色的辦學文化。針對學校實際情況,學校開展了以創建“五美閩高”為核心的校園活動。
一是“明禮之美”——在校園里深入開展愛校有禮、愛鄉知禮、愛國崇禮“明禮三愛”活動。“愛校有禮”指加強日常行為規范養成教育,創建文明校園活動;“愛鄉知禮”指加強鄉土文化教育,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愛國崇禮”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二是“愛樂之美”——學校對“樂”的理解是“培養學生音樂技能,提升學生文藝素養”。三是“健康之美”——在校內開展“身體健康、志趣健康、心理健康”的“三健康”活動。四是“創新之美”——探索新課程新高考改革中學校管理、教育、服務制度的創新與改革。五是“和諧之美”——開展平安校園創建工作;加強干部隊伍廉政建設,堅持黨的群眾路線,促進黨群關系良性發展;加強家校溝通,構建和諧美好的家校關系;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促進師生關系的良性循環發展,打造了黨群關系和諧、家校關系和諧、師生關系和諧的和諧閩高。
課堂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同時也是減負與提質的主陣地。學校聚焦課堂,以“新高考評價體系下高中課業精準減負的策略研究”課題研究為依托,參與福建師范大學的“讀·思·達”等教研課題,著力優化課堂教學,杜絕低效課堂,加強了課題研究,促進教師群體集體成長。
首先,學校通過示范觀摩,以“課”促“研”。通過不同層面的課堂教學展示活動,將教師置身于真實的、具體的、動態的教學情境中,打破傳統教學的預設性、計劃性、規定性,通過課堂觀摩促使教師由觀摩他人課堂而反觀自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提升教育教學能力。
其次,學校通過推門觀課堂,以“督”促“研”。學校積極發揮校級領導和中層干部的“主帥”作用,采取隨堂進班聽課的方式,及時了解教師“原生態”課堂,聚焦教學一線,深入了解師生教學與復習狀態。“推門聽課”,不僅能體現教師常態下的備課水平、專業能力和教學效果,也能夠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對課堂教學的接受程度,以便及時掌握情況,發現學生感覺課業負擔繁重的原因,采取措施,對癥下藥,指導教學工作,有力提高學校課堂教學質量。
再其次,優化課堂結構,以“教”促“學”。學校優化課堂結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形成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良性循環。
最后,集體備課,以“研”促“教”。學校要求各學科各集備組利用每周一次的集備活動時間,認真履行“一備三研”的集體備課制度。
福建省閩清高級中學多措并舉,靶向發力,充分發揮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雙主體”作用,喚醒學生學習的內生動力。在作業“點”上著力,做到減負增效;在課堂“線”上聚力,做到減負提質;在特色“面”上發力,做到減負出新;在家校“圈”上合力,做到減負走心,讓學生在新時代的大道上走出屬于自己的風采。
(潘元鑑 林宜照 劉子強 吳宜文)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