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廈門市思明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創建工作紀略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4-03-07  閱讀:次   |
42.9K

  打造人口密集城區教育發展的“思明樣本” ——廈門市思明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創建工作紀略

  思明區堅持“五育”并舉,引領學生綜合素養提升。

  思明區是廈門市的核心城區,這里人口密集,也是傳統的老城區。多年來,思明區政府部門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立足區情,扎實開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先行創建工作,通過優化教育布局、引入名校與優質資源、成立教育共同體、加強信息化建設等措施,形成了人口密集城區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思明樣本”。

  優化教育布局,破解人口密集城區學校建設難題

  學校體育館的樓頂上,是200米跑道。這里是學生活動的其中一個空間。樓下體育館內,同時建有一個標準籃球場、兩個標準網球場,這是走進廈門市金榜小學便能看到的情景。該校位于廈門島內火車站對面,周邊是全市典型的人口集中區。這個占地不足32畝的小學校,卻能容納36個班、1600多名學生,且功能齊全。

  在金榜小學體育館,籃球架是伸縮的,不使用時,體育館擺上凳子,就“變身”成為大會場,可供1600多名學生開會。在體育場的中央,還布置上了小小舞臺,這里又能變成學生開展文藝演出的場所。學校的教學樓采用環形布局設計,節省了大量的空間,但寬闊的樓道又讓學生活動方便自如。金榜小學是思明區在人口高密度的老城區,“用有限用地,創造出無限空間”的典型案例,也是思明區學校建設的“樣板”。

  思明區人口密度大,用地緊張。全區現有常住人口106多萬人,約占廈門全市的20%;近10年來,思明區優質城區的集聚效應更加凸顯,轄區內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以年均約4000人的速度持續增長。但思明區卻以占全市近5%的面積,容納了全市近20%的中小學幼兒園在校生。

  全區既要面對“人口高密度,建設高難度”的現狀,還要面對“土地少,學校小”的局面。

  面對重重困難,如何推動教育既優質又均衡發展?思明區提出了優化教育布局、破解老城區學校建設難題的工作思路。在具體的空間利用上,思明區提出了“盤活用足每一寸空間”的思路,努力優化學校場地應用。

  從2017年起,思明區啟動了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創建工作,形成創建方案。2022年9月,思明區政府部門召開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大會,出臺《思明區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并不斷加大教育財政投入,2022年區教育總投入達到37.4億元,同比2021年34.03億元增幅9.9%,2023年教育總投入達到40.61億元。

  思明區雖然地處廈門島內,但老學校主要集中在人口最為集中的西部。而思明區的東部,面向大海,是近10多年來才發展起來的新城區,這里新興科技產業集中、年輕活力人口多,群眾對教育的需求更加強烈,但這里與西部城區相比,教育基礎和底蘊相對薄弱。而中部城區的發展情況則介于中部和西部之間。針對這些現狀,思明區提出“東部提升、中部擴容、西部改造”的對策,不斷完善教育空間布局。

  在東部提升方面,動工建設廈門一中思明分校、外國語學校附屬小學洪文校區。雙十中學思明分校擴建、外國語學校瑞景分校擴建正在有序推進前期工作。與此同時,新開辦的大同小學嶺兜校區、外附小萬景校區辦學效益明顯。蓮前小學成為廈門市二實小教育共同體成員校,群眾認可度明顯提升;觀音山、云頂學校兩所九年一貫制學校,作為廈門市教科院“小初銜接”研究基地,聘請專家顧問,辦學效益提升。

  在中部擴容方面,思明區高起點開辦金榜小學;由濱東小學開辦七星校區,由松柏二小開辦長青校區;以微改造方式尋找中部學校的學位增長點,應對2023年小學一年級入學高峰。

  西部老城區,學校運動場所缺乏問題如何解決?思明區通過打造“空中運動場”和租用學校周邊運動場所來解決。“空中運動場”具體是指利用層面安全結構或是興建“大平層”運動場等方式,合理利用空間,為學生提供運動場所。

  2023年,思明區投入各項資金1.51億元,優化53所中小學辦學條件,完善12所學校運動場館,打造15個“空中運動場”。在租用學校周邊運動場所方面,新增運動場地面積34.2萬平方米,17所學校運動生均面積得到提升。

  引入優質資源,“高位嫁接”實現超前發展

  2023年10月,廈門市何厝小學加掛“福建省廈門實驗小學合作校”牌匾,這標志著思明區東部的教育資源再升級。

  何厝小學還是“英雄小八路”的母校、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的發祥地、全國紅軍小學五星級學校,具有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這次合作辦學啟動的同時,何厝小學硬件的新擴建工作也即將啟動。思明區計劃投入2.1億元,在原址上高規格重建何厝小學,現已完成舊校區拆除工作。

  除了與廈門實驗小學合作,思明區與廈門市第一中學、廈門雙十中學、廈門外國語學校等市屬名校,都建立了合作關系。其中,廈門一中思明分校選址于廈門島東部,作為開元創新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也是“島內大提升”的重要戰場,承載著這片土地上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目前,思明區“高位嫁接”的對象已不再局限于廈門和福建,而是面向北京師范大學等諸多高校。2023年,思明區與北京師范大學簽訂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雙方的合作期為5年,目標是實現六提升:教育評價、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提升,管理干部領導力再提升,未來教育家培養,名師隊伍建設再升級,教育現代化提升,教育品牌塑造。

  成立“教育共同體”,“攜手”發展推進教育均衡

  位于思明區東部的蓮前小學,與廈門第二實驗小學成為“共同體”,實現“抱團”發展。一年來,師生家長們都明顯感覺到了變化。

  學校春季學期末,蓮前小學和廈門第二實驗小學的學生同用一張考卷;秋季新學期,共享一套校本作業;年末,在共同體的支持下,學校誕生了思明東部區域首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項目……

  “加入廈門第二實驗小學教育共同體,是蓮前小學辦學歷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蓮前小學校長鄭文紅說。

  蓮前小學與廈門第二實驗小學的合作,是思明區共建教師隊伍的典型。

  現在,思明區共成立了16個教育共同體,思明區的教育“共同體”一般有兩種模式,一種是“老校帶新校、品牌校帶發展校”,蓮前小學與廈門第二實驗小學的合作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而第二種類型則更多強調并肩前行、共同發展。思明區教育部門表示,發展到后面,核心校和伙伴校的界限越來越模糊,變成強強聯手。

  伴隨著新一批共同體的成立,思明區教育部門還聘請了由6名全國知名專家組成的高質量發展顧問團,并推出了7個名校長工作室,其中4個由共同體核心校的校長領銜。

  堅持“五育”并舉,引領學生綜合素養水平提升

  在2023年廈門市第二十一屆運動會上,思明區青少年組獲得金牌354枚,金牌數、獎牌數、團體總分均位居全市前列,突破歷史紀錄。在“小荷風采”全國少兒舞蹈展演上,2023年福建省共獲得3項金獎,其中2項來自思明區。這些是思明區堅持“五育”并舉,引領學生綜合素養水平提升結出的碩果。

  思明區樹立“五育”融合和跨學科融合理念,指導學校和教師探索“五育”融合課程;指導學校落實“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學校體育教學模式;完善“藝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藝術審美體驗+藝術專項特長”教學模式,提高美育教學質量。

  思明區堅持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項目,打破思政課的校際和學段壁壘,推動思政教育資源共享共建。2023年以來,新組建5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項目,截至目前,“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項目”達到8個,其中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與蓮花中學小初銜接研究型教育共同體是思明教育首個以小初銜接共同體形式開展的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項目,打造“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思明區還持續落實“雙減”政策,落實落細“五項管理”工作要求。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思明區學校全部參與中小學課后服務。建立中小學生綜合素養提升工作機制,在福建省率先發布勞動教育實踐清單,勞動教育案例入選《福建中考報告2023》。思明區突出“一校一特”的特色教育方向,21所學校獲評省、市級美育特色學校,學生藝術體育科學等素養不斷得到提升。2024年2月,思明區入選福建省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實驗區名單,這標志著思明區在家校社協同育人上邁出新步伐。

  信息化助力教育教學,AI教育賦能學生素養

  近年來,思明區以“交互融合、智慧實證、創生賦能”為實驗工作基本理念,建立了6個信息化研究展示平臺:常態化校本化研究平臺、常態化區域學科研修平臺、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與學科融合競賽平臺、區級“創客”活動成果競賽平臺、區級教育信息技術應用創新案例評選平臺、“一師一優課”和精品課評選平臺。

  思明區探索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方法,讓一線教師“會用”與“用好”信息化系統,著力推進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環境下的區域教學改革,進而促進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

  如何利用信息化技術上好一堂課?學校在教研過程中,往往是任課學科組教師、技術應用指導教師、系統管理人員三方一起,坐下來認真教研,并形成教案,最后由任課教師實施教學。對一些好的教案,學校會放在系統中,與全體教師共享。

  如何讓人工智能教育惠及每名學生?思明區進行了系列探索。現在,全區有53所學校加入“廈門市人工智能進百校”團隊,人工智能教育在全區有序鋪開。經過多年發展,參與學校都建成了1—2間人工智能教室,同時還建立了區本課程。學校通過開設普及課程和社團活動兩種方式來推進教學的常態化。

  2023年,思明區中小學在各類科技競賽中頻頻獲獎,其中獲國家級別獎項204個、省級獎項473個、市級獎項1843個。

  思明區在上級部門領導下,立足區情,扎實開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先行創建工作,破解人口高密度中心城區創建中的難題,多措并舉,均衡資源,在此基礎上推進“五育”并舉,實現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升,在教育強區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向群眾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黃麗虹)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