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評價新政”如何疏通科技創新“中梗阻” ——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觀察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1-08-07  閱讀:次   |
42.9K

  8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直面科技成果評價痛點,圍繞科技成果“評什么”“誰來評”“怎么評”“怎么用”四方面完善評價機制,提出以堅持科技創新質量、績效、貢獻為核心的評價導向。科研工作者如何看待《意見》的出臺?這將對科研工作者及科技創新產生哪些影響?為了推動文件落地需要提供哪些保障?對此,記者進行了采訪。

  不再唯論文唯獎勵而是瞄準行業發展瓶頸問題

  陸強是華北電力大學新能源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典型的工科科研人員,一直從事應用基礎研究、技術研發以及成果轉化。《意見》的出臺使他深受鼓舞。

  《意見》提出,應用研究以行業用戶和社會評價為主,不涉及軍工、國防等敏感領域的技術開發和產業化成果,以用戶評價、市場檢驗和第三方評價為主。

  “這表明,我們的研究要一直與社會和產業發展掛鉤,要時刻瞄準行業發展的瓶頸問題,而且成果的先進性和重要性要靠用戶以及實際效果來評判,而不再是唯論文、唯獎勵。”陸強興奮地說。

  在陸強看來,《意見》針對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和產業化成果等不同的科研類型,提出了明確并且可行的科技成果分類評價體系,很好地解決了“破之后如何立”“誰來立”“怎么立”的問題,為研究成果的正確評價指明了道路。

  “《意見》在科技、經濟價值之外增加了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引導科技項目解決人民生命健康、國家安全發展等問題,評價標準更加豐富全面。同時,探索建立重大成果研發過程回溯和階段性評估機制,特別凸顯了解決國家重大需求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問題,對破解‘卡脖子’技術問題意義重大。”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陳勁說。

  同時,他認為強調金融機構對創新的評價,是科技成果走向資本化、合理估值的重大突破。在完善獎勵體系方面,提名制能有效杜絕人情關系、小圈子干擾,減輕科研人員負擔,又使科研評價合理性得到體現。此外,引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可以提高評價的效率和促進公平,使科技評價的客觀性得到很好落實。

  從評價制度上著力破解創新性和實踐性不足

  科技研發是一個需要付出汗水的艱難旅程,科技成果評價機制對科研人員至關重要。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部署推進科技評價體系改革,聚焦“四個面向”的科技成果評價導向逐步確立,激勵創新的環境正在形成,帶動我國科技創新能力明顯提升。同時,分類的科技成果評價體系尚未建立,指標單一化、標準定量化、結果功利化問題還不同程度存在。

  在陳勁看來,科研評價體系目前主要問題是創新性和實踐性不足。

  “具體而言,創新性上,要注意評價科技創新的程度,特別要鼓勵探索原始科學原理、原創的關鍵共性技術、顛覆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實踐性上,科技成果的落地能力不足,實踐性不夠。因此評價要助力我國科技成果破解實際問題,尤其是‘卡脖子’問題。”陳勁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教授張平則認為,主觀性是現行評價體系最為突出的問題。

  “人的評價主觀因素太多,不夠客觀,而且容易出現熟人裙帶關系。科研評價還是要充分發揮第三方機構的力量,匿名評價也是必要的,這些都需要政府部門加把力。”張平說。

  針對創新性和實踐性不足等問題,《意見》明確提出進行分類評價,基礎研究成果以同行評議為主,鼓勵國際“小同行”評議,推行代表作制度;應用研究成果以行業用戶和社會評價為主,注重高質量知識產權產出,把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產品、新設備樣機性能等作為主要評價指標。充分發揮科技成果評價的“指揮棒”作用,推動提升科技成果創新性和實踐性。

  《意見》還提出要發揮行業協會、學會、研究會、專業化評估機構等第三方評價作用;鼓勵部門、地方、行業建立科技成果評價信息服務平臺,提高評價的公開透明度;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開發信息化評價工具等多種手段和措施,切實減少人為因素干擾,提高科技成果評價的效率和公平性。

  多措并舉、強化保障切實讓政策落實落地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要讓《意見》落到實處,離不開多措并舉、強化保障。

  對此,陳勁認為應該從3個方面強化:一是從宏觀層面制定更具體的細則,進一步為各類高校的分類評價進行指導。二是進一步完善提名制,讓提名制成為科技評價的重要抓手,將提名和現場考察結合,破解傳統單一的文本申報方式。三是加快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對科技評價的積極探索,提高效率和公平。

  在張平看來,落實科技評價單位的主體責任尤為重要。“必須強化各單位主體責任,尤其是黨委要充分認識科研工作的有效性和重要性,在科研評價上公正公開。另外,要增強評價單位的專業性,不能讓外行人評判內行事。而且,評價單位要慎重,科研是一個長期且復雜的工作,不能簡單隨意地評判。”張平說。

  陸強則認為要從4個方面進行努力:一是需要主管部門盡快制定相關的實施細則;二是要給下屬單位盡量大的自主空間,根據各單位的實際情況開展工作;三是要有獎勵形式的經費投入,對被評價的科技成果給予經費投入來支持進一步落地轉化;四是要有相應的監督機制,需要第三方對評價機構進行監督和評價,切實保證評價機制的規范化執行。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