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南川隆化職業中學校“V—G—S”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聚力培育職業意識 創新“職普融通”模式 ——重慶市南川隆化職業中學校“V—G—S”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重慶市南川隆化職業中學校創辦于1984年,是國家中職示范學校、重慶市首批國家級別重點職業中學、重慶市高水平中職建設學校、雙優學校。學校現有教職工近400人、學生5000多人。
創新理念探索建立常態機制
2010年以來,學校貫徹落實“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精神,以“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溝通,職前教育和職后教育有效銜接”精神為指導,探索構建職業學(Vocational-School)、政府部門(Government)、普通中小學(School)三方深度融通,形成培育職業意識的“V—G—S”三方協同育人模式。
一是定期組織初中學生來學校參加職業生涯體驗,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特長、愛好、興趣、知識能力、心理發展等各方面的綜合信息,引導學生理性選擇專業發展方向、升學方向,為未來職業選擇做好鋪墊。
二是定期組織高中學生利用節假日到學校進行職業體驗、見習,為升學選擇職業、為職業生源規劃打好基礎。養老護理實訓室、服裝生產加工中心、京東校園館、數控加工中心等實訓基地都展示了職業教育的魅力。
三是構建師資協同發展共同體,以區“三課聯動”為依托,職校和普教教師共同研究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資源共享,深度實施“職普融通”。
四是搭建“同級一體”招生平臺。學校積極協同區教育部門,將中職招生和普通高中招生納入同一系統,學生依據分數段和職業體驗選填志愿,實現了“職普”招生的大體相當。2015年以來,學校每年招生人數都超過招生計劃480人以上,真正提高了中職教育的吸引力。
五是成立“職普融通”體驗中心,對全區普通中學開放,并提供相應的職業體驗課程。VR、3D打印、工業機器人等前沿技術實訓室走在時代前沿,豐富有趣的內容吸引學生,體現了專業性和前瞻性。
“V—G—S”模式在職業意識、職業規劃、未來職業選擇、知識轉換、技術傳承與創新等方面,促進了學生的全面成才和特長發展。實施以來,中職生和普通中學生形成了正確的“升學觀”“職業觀”,搭建了“先試吃,再點菜”的“職普融通”平臺,實現了教學資源共享,培育了大量既有職業意識又具備創新思維的優秀畢業生,收獲了社會各界的好評。
學校會計專業2009屆畢業生鄒敬東同學,現就職于南川區科技部門。電子技術應用專業2013屆畢業生鮮雋樺同學,目前在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攻讀高等教育碩士學位,即將赴香港攻讀博士。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2018屆畢業生張憶同學,現就讀于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因技能成績突出,已獲得就讀本科院校的資格。旅游與服務管理升學班學生葉敏,在2021年的職教高考中,考入重慶師范大學……
制度保障扎實推進深度融通
——制度先行。根據南川區情、校情、教情和學情,與區內5所中學組建“職普”協同發展共同體。區教育部門牽頭成立領導小組,由區教育部門分管職業教育領導任組長,學校校長和5所普通中學校長任成員,制定了“重慶市南川區‘職普融通’規劃方案”“重慶市南川區‘職普融通’管理條例”等制度,形成“職普融通”長效發展機制,為“職普融通”教育的橫向聯動奠定基礎。
——師資保障。學校依托領導小組,發揮主導作用,根據“職普融通”工作計劃,定期派遣5個教師團隊到合作學校交流。學校聘請行業和產業優秀的專業技術骨干、工程師、能工巧匠等參與師資交流活動。學校也定期為合作學校教師進行職業意識、職業規劃培訓。
——經費保障。區“職普融通”領導小組統籌活動經費,制定促進“職普融通”工作獎勵機制,經費主要用于開展“職普融通”教育的設施設備的配置和校長、教師、學生的培訓等工作。對實施“職普融通”工作實行年度評價,將評價結果納入區教育系統的綜合考核。
——專業引領。學校積極發揮國家中職示范校、高水平中職建設學校等項目的示范功能,大力宣傳推進“職普融通”教育的重要意義,引導合作學校、家長、學生和社會樹立正確的人才觀,為全面提升教育質量保駕護航。
協同發展構建融通課程體系
學校積極協同5所普通中學,依據國家產業發展趨勢,結合1項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和1項重慶市教育規劃重點課題的調查現狀,于2014年制定了“三域融通”課程體系,保障“V—G—S”模式的實施。
“三域融通”即學科域、職業域、產業域的“職普融通”。該課程體系能夠體現職業域的關鍵能力課程,以語文、數學、歷史、政治、物理、化學為主的普通中學課程,以專業意識和專業文化為主的職業學校課程。在普通中學增強職業課程的滲透,在職業中學進行歷史、政治、物理、化學等學科知識的滲透。
一是專業域課程和職業域課程在初中課程中滲透,初中學校每月以班會、科技課、綜合實踐課的形式進入課程教學,最終以考察的方式進行評價,既不大量占用學生時間和精力,又能培育學生的職業意識,為以后升入普通高中或職業中學奠定基礎。
二是在普通高中滲透專業域課程和職業域課程,每學期以主題活動、綜合實踐課的形式進行職業意識培養,讓普通高中學生深入了解國家產業發展現狀,能在職業選擇時有的放矢,規劃未來就業方向。
三是在職業域、專業域、學科域中融合勞動教育課程,普通中學生到學校體驗生產性實訓課程,把勞動教育課程作為“三域融通”的橋梁,打通了學科教育、職業教育、專業教育的壁壘。
四是學校在文化基礎課程的評價方式、課程難度、課時數量上借鑒普通高中模式,在高一年級階段的知識量和課時量接近普通高中,為以后學生對口升學和未來專業發展奠基,為學生進行“中本貫通”培養做好準備。
五是科學評價,采取考察與書面自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考察占60%、自評占40%,打破了“一紙定成績、一紙定好壞”的二元思維模式,極大地提高了評價的科學性和針對性。
近5年來,學校連續獲得區教育系統綜合考核特等獎,多項成果獲2020年重慶市職業教育典型案例一等獎。學生李杭、鄧雅露榮獲2020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改革試點賽機器人技術應用賽項(中職組)二等獎;李洋和夏浩然榮獲2021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職組)計算機檢測維修與數據恢復賽項團體三等獎。2020級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張蔓莎在剛剛結束的重慶市第十三屆中等職業學校職業技能大賽中榮獲一等獎。合作的5所學校教育質量也明顯提升,有兩人考入知名院校。
互通師資形成聯合培養模式
學校充分發揮各校師資優勢,每年3—4月派遣5組專業教師和校企合作企業的教師到5所合作中學進行職業啟蒙活動,合作中學選派科技教師、信息教師、綜合實踐教師到學校交流,體驗職業素養的發展需求。
在融通層級及深度上,打破原來只在初中學校實行的“職普融通”,不僅對學生進行報考職業學校的職業意識培養,而且也對高中學生進行高考職業規劃培養。
改革融通方式,不依據普通中學生的文化成績確定職業意向,而是依據個性特長和身心發展引領職業意識體驗,針對初三、高三畢業生舉辦一次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宣講,保證學生升學前對未來職業規劃具有充分的了解。
提高文化心理認同度,學校利用每年的職業活動周,深入合作學校所在的鄉鎮和街道,舉行職業教育展示活動、技術技能志愿服務等活動,把技術技能服務社會做實做強,真正意義上實現了“V—G—S”運行模式,極大地提高了職業教育的認同度。
學校聯合5所合作中學,依托“三域融通”課程體系,開展了“職業啟蒙夏令營”活動,特別是每年3—4月實施的“走進初中”“面向高中”的職業意識、職業規劃活動,如“職業規劃的普及性宣講”、合作中學的“職業體驗課程”、“中學職業體驗基地”等課程內容,以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高標準地落實國家“職普融通”政策,使學生成為信息技術、制造加工等行業的骨干力量,為落實“職普融通”政策提供了新樣態,受惠學生達2.7萬多名。
近5年來,學校教師參加全國信息化教學大賽、教學能力大賽獲得一等獎、二等獎6項;合作學校教師成為名校長工作室骨干力量,教師獲得學科類教學競賽一等獎、二等獎16項,展示了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
重慶市南川隆化職業中學校推行的“V—G—S”模式,豐富了“職普融通”體系,培養了學生職業意識,使學生職業規劃明確清晰、可執行。通過構建“三域融通”的課程體系,理順“職普融通”模式,有力地保障“職普融通”開展,發揮教育主管部門的引領能力,提高了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同度。2021年5月,校長張健代表重慶市中職學校作交流發言,受到了表彰,得到社會高度認可。項目組成員主持國家教育部門課程教材中心課題3項、市級規劃重點課題2項,發表學術論文9篇,出版著作2部。
近年來,學校編制的校本課程獲得國家級別和市級一等獎、二等獎4項;學生升入高一級學校后,職業意向明顯,職業技能突出,成為高校和中職學校的優秀學生260多人次;合作學校的學生就業后大多數成為行業企業的技術骨干。該模式還在四川、山東等4省市得到推廣應用,均取得良好效果。
學校獲批立項建設市級A類優質中職學校,以計算機應用、工業機器人技術、電子技術應用三個專業立項建設市級優質專業為契機,努力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從而為國家輸送高水平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張健)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