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產教融合 深化校企合作 ——武漢工程大學礦業類專業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
為了更好地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產教融合的新路徑,武漢工程大學進行了礦業類專業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探索,培養學生具備更扎實的專業知識、一項或多項跨專業技能,更好地適應產業需求和未來發展。
引企入校
產教融合培養應用型人才
武漢工程大學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興發礦業學院)設有采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安全工程、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4個本科專業,其中礦業工程學科是湖北省“雙一流”建設學科,也是武漢工程大學的傳統優勢學科,始建于1979年,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特色,是全國僅有的培養化學礦山工程技術人才的特色學科,也是原化工部門重點學科及湖北省教育部門特聘教授設崗學科。學院自2018年起,每年在大一新生中選拔70至80人組成“訂單班”,大力培養礦山、化工、機電等專業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按照“入校即入廠、招生即就業”的模式,對進入“訂單班”的學生建立學校與企業“雙師制”培養模式。目前,興發礦業學院有在讀本科生700多名、在讀研究生180多名,累計培養碩士生75名、博士生8名,畢業生就業率穩定在95%以上。2018年,興發礦業學院的礦物加工工程專業通過國家教育部門工程教育認證,標志著該專業質量實現了國際實質等效。2019年,興發礦業學院“湖北省磷礦采選與固廢利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被認定為湖北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經過4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興發礦業學院已建成為一個在化工礦山領域具有深厚底蘊、教學與科研實力較強的學院。
強化校企合作
產教融合推動新工科建設
創建興發集團新工科磷化工專業人才培養基地、聯合實訓和實驗室。學院圍繞磷化工從開采到研發、生產和排污處理等專業領域與方向,創建興發集團新工科磷化工專業人才培養基地和聯合實訓、實驗室,滿足包括化工類、礦業類、計算機類、材料科學類和物理學類等專業實踐教學要求,結合學校化工礦山人才培養特色,將大學生實習實訓的技術領域方向和學校教學團隊、教學培養方法專項優勢相契合,并與實踐教學資源相融合。
興發礦業學院根據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建立“雙師型”教師人才培養體系,實現課堂搬進工廠(教室設到礦山)、工廠搬進課堂(企業技術人員到課堂授課)的“雙循環”實踐教學模式,為學校“三實一創”的實踐教學模式(實驗+實習+實訓+創新)提供了有力保障。
制定“雙導師”創新培養模式和方案。學院與企業聯合制定“雙導師”新工科磷化工專業培養方案體系的創新實踐架構,由管理人員、企業專業技術人員、高校專業教師共同組建,成為搭接高校與企業間學習平臺的中間力量。學院制定評審考核機制,調動學生與指導老師的主動性和創新性,不斷提高學生自身與教師整體學術及職業水準。
學院聘請校企合作單位高級工程師以上技術人員為學院第二指導教師,企業導師參與授課、實驗指導、畢業設計指導等環節,建立學院“雙導師”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學院為每名大學生配備一名導師,對學生大學四年的學習和生活進行“四導一體”本科生導師制人才培養,即“思想引導、學業輔導、心理疏導、科研指導”。
以設計制作為主線的各實踐教學環節訓練。學院創建以設計制作為主線的磷化工專業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按照產教融合一體化模式設定主線,為實現自主創作積極能動性,將主線貫穿于大學四年,時刻鼓勵學生發揮探索精神,實現從磷化工專業基礎課到專業課、從室內教育到課外課堂、從校內學習到校企聯合培養學習等各個環節的學習過程。
基于“國際化視野”的人才培養模式。學院擁有湖北省磷礦資源開發利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與美國佛羅里達磷酸鹽研究所、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南非金山大學、澳大利亞科廷大學以及俄羅斯、摩洛哥等國家10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穩定的學術交流和科研合作關系,開展了科學研究、學生留學、師資互訪、聯合舉辦國際學術會議等多方面合作,在承擔國際科技合作任務、促進湖北國際科技合作水平提升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基于“訂單班”培養的校企合作模式。學院與湖北興發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簽訂訂單人才培養協議,采取虛擬班與實體班相結合的方式,學生大一入校即可簽約“訂單班”培養,學院按照企業個性化需求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為企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平臺和保障。學院依托武漢工程大學興發礦業學院的師資力量和豐富的辦學資源,秉承“產教融合、精誠協作、勇于創新、鍥而不舍”的精神,在2018年、2019年組建了湖北興發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礦山安全技術培訓班和湖北省各地市州安監干部與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采礦工程技術人員能力提升培訓班。
(周德紅 吳燕玲 雷克江 張民波)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