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探索“一個中心、四個面向”人才培養模式 ——武漢東湖學院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建設發展紀略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1-08-25  閱讀:次   |
42.9K

  武漢東湖學院教學樓群

  武漢東湖學院前身為創辦于2000年的武漢大學東湖分校,是全國較早設立的4所獨立學院之一,2011年正式轉設并更名為武漢東湖學院。武漢東湖學院作為湖北省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型大學轉型發展首批試點院校、湖北省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學校、湖北省首批高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牽頭高校,多年來立足于“地方性、應用型”辦學定位,積極構建“一個中心、四個面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大力推進“三全育人”,致力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取得了豐碩的辦學成果。

  武漢東湖學院校長王恕立說:“‘一個中心、四個面向’,即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面向需求設計人才培養方案、面向行業推進校企協同育人、面向課堂實施教學改革創新、面向一線培養‘一體兩翼’人才。”在他看來,這是學校朝著高水平應用型大學迅猛發展的關鍵動力。

  全方位以學生發展為中心

  從創辦初期,學校董事長周寶生就提出,要辦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的教育,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

  為了實現這一愿景,20多年來,學校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建立評價反饋機制和學生評教、管理人員聽課等制度,將人才培養的總體目標導向與學生個性化發展相結合,將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統一,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

  樹立科學成才觀念。在學校黨委書記湛俊三看來,如何上好思政課,絕不僅僅是教育領域的“家務事”,更是一道必須回答好的時代課題。為此,學校不斷完善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推進機制,構建一體化思政工作機制,形成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生態。

  改革教育評價體系。為了完善德育評價模式,學校將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落實情況,通過參與志愿服務、社團活動等活動進行考評記錄,并納入綜合素質評價檔案,同時建立日常參與、體質監測和專項運動記錄相結合的體育考查機制,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強化體育評價。學校將公共藝術課程與藝術實踐作為必修課程,納入人才培養方案,改進美育評價。學校建立勞動清單,設置勞動技能和實踐課程,加強勞動教育評價。

  創新特色育人模式。學校通過成立學生事務中心、心理健康中心、就業指導中心、學生創新創業中心,創設了具有本校特色的“輔導員+學業導師”的網格化服務工作新模式,促進協同育人形成新機制。學生事務中心全天候“一站式”辦理學生事務;心理健康中心打造“校院班寢”四級服務網絡;就業指導中心為全體應屆畢業生建立個性化就業檔案,實施跟蹤服務;學生創新創業中心配備學生創業項目指導教師,設置創業扶持基金,編印創業手冊,為在校內創業的學生免費提供場地。

  面向需求設計人才培養方案

  按照“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學校明確了“三個對接”,即“專業設置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培養目標對接行業產業人才需求,素質能力對接崗位技能要求”的人才規格目標。

  副校長李振華說:“為了實現人才培養無縫對接的社會需求,學校以‘行業性、差異性、優勢性、新穎性、需求性’為專業設置理念,科學布局,初步形成了電子信息類、裝備制造類、生物化工類、管理經營類、文化創意類五大專業集群。”目前,39個本科招生專業基本覆蓋了湖北省主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近3年來,學校畢業生70%左右在省內就業,對口就業率在80%以上,用人單位滿意率達90%以上。

  優化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法。課程是育人的基本途徑,武漢東湖學院構建的人才培養“三體系”,包含通識教育、專業教育、職業能力、創新創業能力課程等四位一體的課程教學體系,構建基礎、專業、綜合等三層次實踐教學體系以及貫穿全程的綜合素質拓展體系。

  根據學生個性發展需要,學校大范圍提高了選修課程比例,增加實踐學分,促使文法經管藝類專業和理工類專業實踐教學學分占總學分的比例在20%和25%以上,增加企業微課程模塊和“3+X”創新創業課程模塊,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形成了“創新引領創業、依托專業創業”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東湖模式”。

  面向行業推進校企協同育人

  產教融合是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主要路徑。通過建設“雙師雙能型”教師資源、優化能力體系化課程資源、配置行業標準化實踐教學資源,學校不斷夯實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礎保障,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四共”機制。

  以共建為基礎。通過共建二級學院、共建專業、共建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共建“雙師型”師資隊伍,學校夯實了協同育人平臺。近年來,學校與20多家企業開展實質性校企合作,與新道科技共建“新道財經學院”,與奇安信共建“網絡安全學院”,與大唐電信、藥明康德等知名企業合作開辦電子信息、生物制藥等專業特色班、冠名班8種。目前,全校建有九大校內實驗實訓中心,擁有校外實習實訓基地200余個,為學生社會實踐、專業實習、畢業實習和創新創業訓練搭建了多個平臺。

  以共育為路徑。為了做實協同育人,學校建立了校院兩級校企合作專業建設委員會,負責校企合作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研究、指導、咨詢、服務等,推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工作。從招生標準、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材開發、師資與教學團隊建設到培養過程的實施以及畢業生就業安排,企業全程參與。

  為了保證教學內容契合行業標準和崗位要求,學校還與企業合作編寫了應用型教材30多種,引進行業企業教師130余人,選派中青年教師到企事業單位掛職鍛煉350多人次,聘請企業導師授課、指導畢業論文(設計)500多人次;截至目前,學校“雙師雙能型”教師占比已達60%以上。

  以共管為保障。出于保障協同育人質量的目的,學校將產業學院和校企合作專業實行“校內導師+企業導師”的雙導師管理制,雙方共同監控教學過程、共同評價教學結果。企業選派導師參與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的管理,還可根據學生的自身需要制定培養質量標準,參與學生評價,擬定畢業論文(設計)題目,參與學生實習實訓和學科競賽、畢業論文指導等。

  以共贏為目標。截至目前,學校校企合作特色班、產業學院學生的就業率、考研升學率均大幅提升。為了真正實現共贏,學校要求教師團隊有義務參與合作企業技術攻關,優先向合作企業轉讓科技成果。僅2020年,學校就承擔企業應用技術研發項目120余項,面向企業轉讓科技成果3項。通過協同育人,真正實現了學校、企業和學生的共同進步。

  面向課堂實施教學改革創新

  為了有效實施教育教學改革、助力特色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建設,學校董事會要求所有課程體系必須要與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課程內容要與職業能力相匹配、教學形式要與職業崗位相對接。

  堅持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結合。學校要求教師必須通過有效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討論思考。為此,學校探索了“一課多師”“大班授課+小班討論”等特色教學形式,加大智慧教室和虛擬仿真實驗室建設力度,積極運用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助力線上線下有機結合。

  計算機科學學院探索項目驅動式教學。經濟學院、管理學院“將企業搬進校園”。文法學院推行案例教學,通過模擬審判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改革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內驅力。

  堅持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相結合。為了有效踐行全天候育人,學校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了“素質拓展學分”“閱讀學分”,為所有班級配備學業導師,對學生課外學習進行輔導。學術講座、指導第二課堂和畢業設計等豐富并延伸了教學和實踐內容,鼓勵支持學生參與學科專業競賽等科技創新活動,提升實踐和創新能力,構建“課、賽、證”融通的培養模式。

  堅持過程性考核與結果性考核相結合。在日常教學中,學校鼓勵教師采取研究報告、專業論文、方案設計、課程作業、綜合測試等多樣化考核形式,將考勤、作業、實驗、課堂表現、專題調研等環節的成績計入平時成績,加大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綜合考核力度。如播音與主持、視覺傳達、環境設計、產品設計等相關專業,通過文藝匯演或畢業設計作品展等方式,即可代替論文并完成畢業考核。

  面向一線培養“一體兩翼”人才

  依照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武漢東湖學院將人才培養目標設定為培養以思想政治素質、科學人文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為“一體”,以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兩翼”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學校緊扣“地方性、應用型”辦學定位,致力于面向生產服務一線培養高素質現場工程師、生產服務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引導學生深入一線參與校外社會實踐活動,并提出考核要求,助力學生夯實知識基礎,接觸社會實際,接受專業訓練,練就動手能力,助力“一體兩翼”的培養目標。

  通過實施“一個中心、四個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學校不僅培養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應用型人才,教學質量和社會美譽度也取得了顯著提升。武漢東湖學院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穩定達94%以上。學校先后獲得全國文明單位、“全國黨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創建單位、湖北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湖北省基層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新示范點、湖北五一勞動獎狀等榮譽稱號。

  2016年以來,學校在國家級別學科競賽中獲獎1675項、省(學會)級學科競賽中獲獎1837項,省級以上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完成221項,在同類高校中居于領先水平。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武漢東湖學院乘著新時代的浩蕩春風,以建設特色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為目標,奮發創新、砥礪前行。

  (王云清 胡偉 汪亮亮)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