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賓市工業職業技術學校 以課題研究撬動學校高質量發展
四川省宜賓市工業職業技術學校是宜賓市翠屏區僅有的融中等職業教育和多種技能培訓為一體的綜合性、多功能全日制公辦職業學校。近年來,學校高度重視教科研對學校發展的促進作用,通過加強課題研究,不斷增強學校發展的后勁。學校近年來申請了多個課題立項,通過課題研究促進了學校的發展。現以課題“基于提高中職學生操作技能的實訓課程——以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為例”和“中職學生專業技能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的創新與實踐——以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為例”為例,通過分析其選題、立項、開題、制訂計劃、組織實施、結題等環節,探究課題研究對學校發展的促進作用。
“基于提高中職學生操作技能的實訓課程——以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為例”提出于2010年,學校教師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存在操作技能弱、實訓課缺乏積極性等問題。任課教師及教研組經過分析,認為學校的實踐課程主要存在包括實訓課程體系嚴重滯后、忽略了操作技能培養的實踐性、理論與實操嚴重分離、所選教材技能訓練項目與國家職業技能鑒定的內容和標準以及與企業用工需求差距較大,以及教學模式傳統、教學過程與崗位能力脫節、操作技能評價單一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學校決定成立課題組進行攻關。
課題組經過兩年的準備向四川省教科機構申請立項,并于2012年6月由四川省教育部門批復立項。在課題的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提出以實訓課程為切入點,以重構實訓課程體系為抓手,以建構主義、PDCA管理循環理論和杜威職業教育思想為依據,構建基于提高學生操作技能的實訓課程。課題組遵循“學習—實踐—優化—再實踐”循環往復、不斷提升的研究思路,圍繞構建提高學生操作技能的實訓課程體系,歷經準備階段(學習理論知識,調研,梳理問題)→實施階段(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形成一套有效做法)→總結提煉階段(理性思考做法,形成認識性成果和操作性成果)→推廣應用階段(成果在學校其他專業進行推廣,并在全市范圍內推廣),通過反復研究、實踐、歸納總結,確保課題研究的科學性和創新性。
在認識性成果上,課題組提出實訓課程的重構是有效提高學生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徑,課程思政是培養現代職校生教育教學的基本要求。職校畢業生大部分要走上工作崗位,必須對他們進行擇業教育、創業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培養他們吃苦耐勞、團結協作、互助友愛、無私奉獻的精神。在實訓課教學中應該開展“多維并進、多元協同、多項目貫穿、多情景體驗”的課程思政教學形式,讓課程思政有溫度。同時,課程體系是影響學生操作技能水平的決定性因素。課程體系必須重構,只有實訓課程體系與市場、崗位對接,才能解決學生操作技能弱的問題。
解決了上述問題之后,課題組又著手解決學生技能評價的問題,繼續申報了課題“中職學生專業技能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的創新與實踐——以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為例”進行攻關。課題組在對區域內中職學校和在校學生進行調查后發現,現行的評價模式存在以下關鍵問題:第一,評價主體單一,缺乏外部監督和制約機制;第二,評價標準和內容脫離崗位實際;第三,評價結果可信度不高。在研究之初,課題組首先進行分析,厘清核心概念,第三方是指獨立于學生和學校之外的社會第三方教育團體。第三方評價就是在教育行政部門的監督下,學校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依據國家教學標準、“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人才培養方案和第三方評價標準,結合企業崗位需求,對學生專業技能培養過程進行認定,對培養結果進行評價,并將評價結果作為教學質量的主要依據。其次,課題組引入并實踐第三方評價機制:第一,創新構建第三方評價模式;第二,擬定第三方評價實施方案;第三,設計第三方評價基本原則;第四,建立第三方評價評分原則;第五,建立第三方評價標準;第六,確立第三方評價典型工作任務;第七,開發專業技能在線考試系統。通過這幾項工作,提高了第三方評價的科學性與精準性,也促進了學生的全面成長。
學校要發展離不開科研課題的推動與促進。課題研究對加深校企合作、提升社會服務能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提升了學校的軟實力,促進了學校的發展。學校這兩個課題的研究取得了5個方面的操作性成果。
一是在行業、企業調研的基礎上,對照國家標準、技能鑒定標準,對電子行業的3個典型崗位群所需的49個基礎理論知識點、107個技能要求以及相對應的106個相關知識,構建了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項目課程為主體的模塊式、一體化專業實訓課程體系。
二是在實踐基礎上,總結提煉了以典型工作任務為主線、以具體產品為載體、以“行動導向”為設計課堂教學的指導思想,將項目式教學法、混合式教學法、引導文教學法、任務驅動法等方法融入課堂。實施“教、學、做”一體化課堂教學改革,體現“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新型教學理念,改變課堂內容安排和時間分配,轉變師生角色,促進師生、生生交流。初步構建起“三段、八步、四評、二調”(三段:課前、課中、課后。八步: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價、作業、反思。四評:小組自評、小組互評、組間互評、教師評價。二調:課前課后學情調查)模式,以學定教,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三是嘗試引進由行業、企業、兄弟學校等組成的第三方對學生的操作技能進行評價,較好達成了考教分離的目標。學校落實關于建立指導咨詢機構的意見要求,依據多元智能理論和泰勒模式,創新構建了第三方評價“4610”模式(“4”指4個評價小組,即領導組、考評小組、資訊小組和服務小組;“6”指6類評價人員,即教育行政人員、職教研究人員、職教專家、行業專家、企業骨干人員和協會社團人員;“10”指10步評價操作流程)。“4610”評價模式在實踐研究中結合中職學校具體情況,適時調整評價要素與方式,實現PDCA循環,確保評價模式的可操作性。
四是開發了核心技能理論知識在線測試系統和專業技能在線考試系統。該系統實現了無紙化考試學習,減輕了教師工作量,提高了考核工作效率。將大量的核心技能理論知識導入系統,在學生考試時隨機組合試題,建立公平的考試規則,明晰題庫類型和出題評卷方式。系統經過反復試用,運行穩定,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快捷方便,大大節省了時間和成本。
五是結合構建的實訓課程體系,編寫了兩套“電子實驗實訓指導書”和6本實訓校本教材,作為規劃實訓教材的有力補充。
除此之外,學校這兩個課題的研究也為學生發展和教師發展作出了貢獻。“基于提高中職學生操作技能的實訓課程——以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為例”最終形成“基于提高中職學生操作技能的實訓課程”成果,該成果中的實訓課程體系直接寫入“宜賓市電子技術應用專業教學指導意見”。該成果直接的貢獻一是促進學生成才。該專業學生技能檢測的合格率與優生率從課題開展研究前(2013年)的46.3%、15.1%,提高到課題結題時(2018年)的90.2%、30.5%。學生參加國家職業技能鑒定過關率,從課題研究前的50%提高到90%以上。學生參加各級技能大賽取得優異成績,獲得四川省中職學生技能大賽一等獎19人、二等獎11人、三等獎3人,獲得全國中職學生技能大賽二等獎4人、三等獎10人。二是推動學校教師的專業成長。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自主開發了“能力中心型”校本課程,撰寫發表論文10余篇。近年來,學校教師參加各類比賽,共有106人次獲得市級以上獎勵。其中80人次獲得學生技能大賽市級以上指導獎,26人次在教學比賽中獲得市級以上獎勵。截至2020年底,學校電子技術應用專業教師已經有10位高級工、4位技師,有6名專業教師取得了“1+X”培訓師證書。三是贏得家長和社會的認可。在課題研究后,學生專業技能水平不斷提高,學生在各項賽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學生可以直接就讀大學,使更多家長主動報名了電子技術應用專業。學校合作企業海爾集團評價:“實習學生在工作中能夠主動地學習和請教別人,完成師傅和領導安排的工作任務,工作認真負責,虛心好學,在業務緊迫時加班加點毫無怨言,遵守公司勞動紀律,出勤率高,能融入團隊合作共事,體現出學校很高的德育和智育水平。”
課題“中職學生專業技能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的創新與實踐——以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為例”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原則,建立學生職業操作技能第三方評價體系。第三方評價公開、公平,評價結果權威、公正,并得到學生、企業和學校認可,學校把評價結果作為教師教學考評、評優選先、職稱評聘的重要依據之一。前期,該成果在學校運用效果良好,可復制性、推廣性和實用性強。學校隨后將該體系在全國17所職業院校進行檢驗。實踐證明,第三方評價體系對職業教育評價改革實踐具有示范作用,對促進教育改革有一定的推廣價值。第三方評價體系也成為學校職業教育評價改革的一張名片。
綜上所述,學校兩項課題研究遵循發現問題、尋找原因、解決問題、檢驗成果的思路,將課題研究與學校發展緊密結合,堅持問題導向,發揮課題研究的引領作用,激發學校內生發展的動能,從而切實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為社會發展培養更多德技并修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趙翕 李俊 袁德倫 伍鴻平)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