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必期于用 用必適于地 ——江蘇省通州中等專業學校中職融合教學實踐探索
學校育人的主陣地、主戰場是課堂,課堂是整個職業學校教學改革的焦點,也是職業教育改革的焦點。一直以來,江蘇省通州中等專業學校以“努力辦一所充盈著生命生長的職業學校”為發展愿景,抓住職業學校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課堂,行走在課堂教學改革的路上,通過創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形成了一系列的課堂教學改革和創新成果,其融合教學改革品牌已多次在省級教研活動中交流展示,得到專家的一致認可。
德知技融通校企行聯通課崗證貫通
——中職機電專業融合教學體系的構建與應用
南通歷來崇文厚教,清末狀元張謇先生提出的“母實業而父教育”思想,被認為是當代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基本路徑的發軔,其“學必期于用,用必適于地”的教育主張,至今仍閃爍著耀眼的思想光芒。江蘇省通州中等專業學校10多年來一直立足課堂,推行融合教學改革,探尋學生生命生長的智慧,彰顯的正是通州中專人的職教情懷和對學生生命成長的牽掛。
構建中職機電專業融合教學體系
在中等專業學校機電專業的教學活動中,存在“學校、企業和行業合作不深入,教學組織實施不能反映企業崗位變化要求和機電行業標準;課崗證聯系不緊密,機電專業教學脫離生產實踐;德知技分離,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和生涯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等現象,江蘇省通州中等專業學校聯合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和南通市通州區機械商會、南通江華機械有限公司等單位,在辯證唯物主義、情境學習理論、社會建構理論等指導下,自2013年起,以江蘇省職教教改課題“基于現代職教體系的中職專業課課程改革的實踐研究——以通州中專機電專業為例”為基礎,立足課堂主陣地,經過基礎研究、項目開發、試點應用和全面推廣等階段,深入研究構建中職機電專業融合教學體系。中職機電專業融合教學體系以德知技全面融通為目標,以校企行多主體聯通為保障,以學校課堂教學、企業崗位生產和行業能力標準貫通為路徑,形成了目標、內容、情境、過程和評價“五融合”教學體系(即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融合教學目標、以工作任務為載體的融合教學內容、以工作場景為紐帶的融合教學情境、以工作邏輯為主線的融合教學過程、以增值評價為重點的多維立體評價),全面提高認知水平和技能水平,促進每一名學生德知技協調發展。
實現產教融合落地于課堂的“最后一公里”
創造性發展了融合創生的生成性教學理念。中職機電專業融合教學依據課程目標,改變了以往生成性教學中只針對既定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活動的做法,聯合企業行業,創造性地把師生共同創生的綜合性學習任務作為教學內容,并在反復的價值判斷和評估、論證中不斷優化,生成新的認識和方法,最終形成與課程目標和企業崗位要求、行業能力標準高度融合的“崇學筆架”“支云香薰”等具象化的綜合性學習任務,有效促進了學生對地方文化和德知技全面發展的個性化建構。
充分體現了工作邏輯的行動導向。在中職機電專業融合教學中,按照認知和生產實踐能力發展規律,以學校課堂教學、企業崗位生產和行業能力標準貫通為路徑,把企業實際的工作流程轉換為融合教學過程,在目標商定—任務創生—生產實踐—展示評價“四階”遞進中著力促進學生德知技全面協調發展。根據完成綜合性學習任務的目標要求,協商確定教學目標;綜合相應課程知識、實踐經驗,共同創生綜合性學習任務;完善學習方案,合作設計、加工、完成生產實踐任務;小組展示學習成果,分享學習經歷,評價反思,真正體現了“客戶需求—產品設計—生產加工與管理—質量反饋”的工作邏輯。
多方協同機制讓產教融合真正落地于課堂。校企行共同構建中職機電專業融合教學體系的支持系統,打通了產教融合落地于課堂的“最后一公里”。具有不同學科和專業背景、實踐經驗的學校教師、企業師傅、行業專家組成融合教學團隊,協作分工,共同參與融合教學。行業企業利用信息、資金、技術,學校利用場地資源和人才,在學生管理、實訓設施設備投入、教學與生產費用等方面形成優勢互補的成本分擔機制。共建線上線下資源,提供課前線上學習資源,幫助學生掌握主要概念和特性;開發行業企業在地資源,提供融合教學實境。人才培養的高質量是中職學校辦學的標志性成果,合作企業則擁有人才使用的優先權,這成為企業發展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保障。
形成了共生共長的職業教育新生態
在中職機電專業融合教學體系的課堂中,學生的參與度和獲得感得到了充分體現,學生的成長自覺得以激發,涌現了一批德知技全面發展、綜合職業能力強、生涯發展具備可持續性的優秀畢業生。教師與學生共同創生綜合性學習任務,在不斷優化學習方案中完成學習任務,促進了師師同研共進、師生教學相長,使優秀教師脫穎而出。校企行利用各自資源,全程參與融合教學全過程,形成了融合共生、多方共贏的生動景象。2015年以來,學生學業成績優異,歷年省中職學生學業水平考試一次合格率、優秀率均居全省前列。學生就業質量向好,本地就業率、對口就業率、一次就業穩定率逐年提升,職后可持續發展能力強,企業對畢業生滿意度從90%提高到98%。教學相長初步顯現,教師團隊成長性好。專業建設同頻共振,所在機電專業“十三五”期間建成省現代化專業群、現代化實訓基地各一個。主要合作企業與教學團隊合作發明專利5件,技術革新3項,產生直接經濟效益200余萬元。
中職機電專業融合教學體系構建與應用成果多次在省市教學與教研活動中進行展示、交流,開設市級以上公開課、講座25節次,其中省級以上13節次。2019年5月,中職機電專業融合教學在省教研活動中進行了全面展示;2020年12月,江蘇省職業技術教育科學研究中心主辦“‘融合·共生’長三角職業教育古沙論壇”,再次向來自長三角地區的職教同行展示了中職機電專業融合教學的實踐成果。省內外多所學校參觀學習,有21所學校開始借鑒實施中職融合教學改革,產生了積極影響,獲得職教專家和同行一致肯定。江蘇理工學院職教研究院院長莊西真認為:“通州中專的融合教學改革著眼學生生涯發展,體現了跨界、融合理念,推動了‘三教’改革,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發揮了較強的示范輻射作用,探索出了一條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路子,值得學習和推廣。”(姜漢榮)
定制·融合·共生
——中職公共選修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針對當前中職學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現狀,江蘇省通州中等專業學校從公共選修課程入手,關注基于學生生命生長的生涯發展教育,自2013年開始依托江蘇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中職公共選修課程課例開發研究”,著眼于助力中職學生個性化生涯發展,持續深入地推進中職公共選修課程開發和實施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和區域特點的中職公共選修課程開發和實施的理論與實踐成果。
以生為本,系統設計,為定制提供可能
“有一門課程可定制、有一類課堂要‘走班’、有一種技能需展示”是學生對選修課程編的順口溜。著眼中職學生未來生涯發展所必需的素養,關注學生個體的個性化發展需求,中職公共選修課程教學改革以“定制·融合·共生”為核心理念,從課程決策、課程設計(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以及課程學習評價等方面進行了系統架構,提煉了公共選修課程開發和實施操作范式。
基于中職公共選修課程“定制學習”的實踐理論,著眼學生“一專多能、一專多長”發展,更好地適應職業生涯橫向發展需要,對區域、企業、兄弟職校、學校公共選修教學資源進行調研分析和歸類梳理,建設可自主選擇、為學生個性“定制”的中職公共選修課程,形成了“開放性、自助式、創生型”的公共選修校本課程模塊。目前,學校共開發了體育表演類、文化傳承類、勞動素養類、書法繪畫類、專業拓展類等多個門類80余門公共選修課程,所開發建設的課程均實現南通大市共建共享,南通市域內公共選修課程開設數量由2013—2014學年校均3.7門增至2019—2020學年校均20.6門。中職公共選修課程的模塊集成化,成為南通職業學校各專業、各年級學生提供了可根據自身興趣愛好和自身發展需要,能自主選擇、個性定制、自由組合的個性化課程表,作為必修課程的有效補充和特色補位,讓學生多受益、教師獲發展、學校顯特色。
在實踐中,中職公共選修課程教學改革探索并提煉出學校“跨界融合—多維支持”、學生“個性定制—自我建構”、師生“同伴同行—共生相長”的公共選修課程校本化實踐模式,搭建了“一生一案、融合教學”助力學生個性化專業成長路徑。
勇于創新,綜合實施,融合中創造條件
創新“生本化、族群化”選修課程定制學習理論。在學校層面開展面向學生未來生涯發展的校級公共選修課程系統構建,開展崗位能力需求分析、學生學習需求分析,精準界定學生對選修類課程的學習需求,圍繞需求開展校本選修課程體系構建,整合區域資源、企業資源、學校資源、校際資源,以選修項目、教學模塊、體驗案例為課程節點內容,打造按屬性分類、按項目分科、按模塊分級、按課例分課的“集成開放”的學校公共選修課程自主選課體系。
構建“多元融合”的公共選修課程教學實施模式。根據定制屬性,按需選聘教學團隊,突破原有課程的任教體制機制限制,外聘非遺大師、企業技師、能工巧匠等進校授課,按課程配備信息技術建課助教、按類別配備課程教學與建設指導專家,組成社會、行業、企業、外校、校內相結合的多元課程教學團隊。教學資源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創生,打造按屬性分類、按項目分科、按模塊分級、按課例分課,能實現選擇、課前體驗、自主學習、網絡展示、在線評價的中職公共選修課程網絡教學資源。打破“課內+課外”“線下+線上”“課程+專業”,開展選(選擇)、體(體驗)、學(互學)、展(展演)、評(網評)五位一體的活動體驗式教學。
建立“基于五維”公共選修課程多元評價體系。出臺“公共選修課程管理與考核辦法”,圍繞公共選修課程教學特點,聚焦發展能力,設定“體驗積分、過程積分、合作積分、展示積分、生長積分”5個檢測維度,建立“基于五維”公共選修課程多元評價體系。
聚焦素養,基于過程,共生中彰顯特色
自2017年起,開展了為期4年、循環兩輪的公共選修課程改革取得顯著成效。每個寒暑假通州中專的學生都會到學校課程平臺,了解學校公共選修課程的開課信息,也會通過不同的渠道了解課程真實的學習體驗。到學校開放選課系統時,都會第一時間進行選課,學生通過選學形體、禮儀、書法、國畫、藍印技藝、仿真繡技術等選修課程,既陶冶了情操、增強了體格、培養了心智、增長了技能,更厚植了素養,養成了知書達理的內在品格。每個學期選一門喜歡的公共選修課程是通州中專學生熱衷做的事情。
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學生的就業率明顯提升。由于選修課程“打基礎、增底色”的助長,學生激發出個性化發展的意向,公共選修課程正成為讓學生喜歡且受益的課程。選學外語、專轉本、技能提升、創新創業、第二專業在通州中專蔚然成風,公共選修課程改革實施后,學生就業能力明顯提升。對口就業率、就業穩定率、創業典型率、優秀畢業生率等各項評價指標,均在公共選修課程實施后優于實施前。
中職公共選修課程教學改革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和社會效益,相關教學成果多次在省市級活動中展示。2019年5月在江蘇省職業教育名師工作室開展的“跨界·融合”高質量發展研討活動,在2020年12月“融合·共生”長三角職業教育古沙論壇上進行了專題推介和展示,獲得省教科院專家以及與會同行的一致好評。公共選修課程教學改革為省內同類學校提供了“學分制、個性化、可定制、菜單式、模塊化、開放式、能展演”的公共選修課程通州分院實施樣本,已成為江蘇省通州中等專業學校創新發展的特色品牌之一。(張勁松)
確立“三立”價值取向構建“三學”課堂范式
——南通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和通州中等專業學校聯動實施課堂教學改革
從“十二五”開始,以南通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和江蘇省通州中等專業學校為代表的域內多所職業學校聚焦課堂教學,持續開展課改研究與實踐探索,形成了“三立·三學”課堂范式,有效促進了學生主體性學習,優化了中職教學模式,提高了教學質量。
順應新時代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要求,確立“三立”價值取向
基于職業教育育人宗旨,確立了以“立德、立學、立行”為內核的中職課程教學改革價值取向,著力培養學生學會正確做人、學會自主學習、學會科學做事,促進學生可持續的職業發展、特色發展及全面發展。
1.立德為先
以“立德”為教學出發點,把握教育教學正確方向;以“樹人”為教學宗旨,德—知—技—能相融并習,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在課堂教學層面,加強課程思政研究,在各類課程教學的目標設定、內容組織、資源準備、活動設計與實施、學習評價等各環節,充分挖掘思政元素的可植入性,真正將德育與知識學習、技能訓練、能力培養有機融合。
2.立學為基
立足學情因材施教、增強學生主體意識、促進學生主動參與、關注學生學習力培養,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在課堂教學層面,重點圍繞學生學習動力、學習能力、學習毅力等方面加強研究與探索。一是立足學情科學設定學習目標,合理重構學習內容,提供有效學習方法,因材施教、分類實施各類課程教學;二是增強學生學習主體責任意識,加強學法指導和過程督導,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三是積極并持續地創造成功體驗,逐步增強和固化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動力,保持學習獲得感、堅定學習意志。
3.立行為要
著眼職業實踐需要、倡導行動導向范式、強化職業行動能力培養、增強學生適崗能力,更好地促進學生職業生涯發展。
對于專業技能課程,教學目標緊扣職業能力標準,教學內容緊貼職業崗位群典型工作任務,通過“做中學”“學中做”,讓學生在參與并完成“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這一完整“行動”過程中,體驗實際工作流程并習得專業知識與職業技能、理解工作過程以及職業規范要求,經歷系列化的完整“行動”,逐步形成并不斷提升自己的職業行動能力。
針對不同類別課程分類開展探索,構建“三學”課堂范式
1.凝練課堂教學要求,明確教學改革要領
對于公共基礎課程,基于主體性學習理念,構建“導學”課堂,提出“對標導學、限時講授、合作學習、踴躍展示”的16字教學要求。通過“限教讓學”,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有效促進生生合作共學、自主建構知識體系。
對于專業技能課程,基于“做學教”合一理念,構建“做學”課堂,提出“崗課對接、工作本位、行動導向、做學合一”的16字指導性實施要求。指導學生以對接崗位能力標準的行動導向學習為主線,按照工作過程順序從“做中學”到“學中做”,使德—知—技—能相融并習。
對于選修課程,基于定制學習理念,構建“選學”課堂,提出“定制選學、跨界融合、活動創生、個性建構”的16字實施建議,有效增強學生學習主體意識與責任感,促進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助力職業學校學生多樣化、個性化專業成長與生涯發展。
2.分類開發配套學案,提供課程學習支架
對應公共基礎課程“導學”課堂,著眼于促進學生主體性學習,將學科核心素養與學習力培養作為基礎類課程教學的核心目標,組織開發核心目標導向的“活動單”導學案。
對應專業技能課程“做學”課堂,突出課程內容的工作過程系統化思想以及教學實施的行動導向、做學教合一理念,組織開發工作過程導向的“項目單”做學案。
對應選修課程“選學”課堂,基于“定制·融合·共生”的基本理念,凸顯學生對課程及學習內容的選擇與決策權、學習主體意識與責任感、學習主體地位與主動參與性、課程及資源開發的共同參與性、課程建構與學習成果的個體性與示例性,組織開發個性化建構導向的“定制體驗單”選學案。
3.編制課堂評價指標,優化師生教學行為
秉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及“為了促進學習和發展”的評價理念,編制“三立·三學”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將“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并置,強調教與學的和諧共生。堅持正確的價值引領,著力關注學生學習力和職業行動能力的培養與提升,有效促進了學生主體性學習與發展。
市校聯動共研共行,優化教改行動,放大成果效益
南通市教科院與通州中專、如皋第一中專、如皋中專等域內職業學校圍繞分類推進中職課程與教學改革,組建課改研究共同體,項目團隊于“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開展了10多項省級職業教育教學改革課題研究,獲得優秀課題一等獎4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一項。課題研究成果為課堂教學改革實踐提供了科學指導和有效引領,推動了研究團隊所在學校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入實施。通州中專形成了“雙場合一”專業課教學改革、“定制化、走班制”公選課教學改革以及“南通藍”“南通州”融合教學創新等課改品牌,在省內外形成較大影響;如皋第一中專和如皋中專“活動單”“任務單”導學課堂也在全省產生廣泛影響。
為了更好地推廣應用教學改革成果,南通市教科院聯合域內各主體職業學校,依托各學校現有課程平臺共同組建南通市職業教育在線課程聯盟,市級課程平臺與各聯盟學校的課程平臺互聯互通,實現了域內職業學校教師可跨校使用聯盟在線課程、跨校組建課程教學團隊、學生可跨校選擇聯盟在線課程學習。
通過建立市校聯動共研共行、共建共享的協同創新機制,有效提升了教學改革成果。“十三五”期間,南通市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參加江蘇省中等職業學校學業水平考試和職教高考成績均名列全省前茅,上千名學生在省級技能大賽、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中獲獎。全市職業學校教師參加江蘇省職業學校教學大賽成績優秀,南通市連續多年獲得組織獎。(劉兵兵)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