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課堂革命”出新招 “技藝勞育”培新人
為更好地開展職業教育,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將“技藝育人”與“勞動育人”有機融合,創新實施了“技藝勞育”的課堂革命新模式,提出了“技藝勞育”的課堂革命目標,開辟了“技藝勞育”的課堂革命途徑,實踐了“制作習得”的課堂學習新范式,打造了“多元立體”的課堂空間新體系,實現目標體系革命、教學目標革命、教學關系革命和課堂空間革命的課堂“四重革命”。
構建“技藝勞育”目標體系
以構建“技藝勞育”的標準和定制學生成長規劃破解高職教育勞動教育目標不清晰的問題。一是根據知行合一教學理論,制定了學生實習實訓勞動教育的標準,將學生勞育培養分為“愛勞動、會勞動、能勞動”3個層級。從德育發展、專業學習、技能等級、社會服務、創新制作等5個維度明確了學生勞動與技能發展指標體系,制定各階段能力標準和培養措施,明確學生的努力方向。二是結合每名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對標學生勞動教育三層標準,定制個人三年成長規劃,明確三年發展目標、行動措施和需要的保障支持。
近年來,學院根據學生個人成長規劃提供支持條件,助力學生成長。學校學生人人定制“一生一規劃”的成長規劃,一年級以愛勞動(提升勞動學習認知)為重點,二、三年級以會勞動(提升勞動技藝能力)為重點,優秀學生以能勞動(提升勞動實踐能力)為重點。通過構建“技藝勞育”目標體系,有效促進了每名學生的成長。
厚植教學目標精神要素
以課堂技藝文化、課程技藝改造,破解教學目標精神要素弱化的問題。圍繞課堂的教師、學生、資源等3個顯性要素以及制度、場域、教法等3個隱性要素,打造技藝研學共同體,形成崇尚技藝、勞動光榮的課堂技藝文化。從“技藝勞動精神”知識內涵出發,構建以專業技藝多重遞進、職業素養多層遞進的混合螺旋遞進課程體系,契合專業課程、形成“技藝勞育”課程教學資源鏈。
創建以公益服務性勞動和技術服務性勞動相結合的服務性勞動教育體系。以校內科普教育基地、校內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等為依托,開展科普教育、講解宣傳、義工服務、義務維修等公益服務性勞動,培育社會公德,厚植愛國愛民的情懷;以工程技術中心、校外工程訓練中心等為依托,開展技術咨詢、專利開發、技術推廣、技術培訓等多類型的技術服務性勞動,提升創意物化能力,培育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近年來,通過厚植教學目標精神要素,學校培養了一大批明德崇技的技藝精英,有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晏斌、湖南省技術能手楊國生、長沙市技術能手謝衛華、長沙市“百優工匠”朱闖……不少已經成為知名裝備制造企業高管,如湖南宇環精密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凌建軍、公司董事長湯一鳴等。學校連續7年被長沙經開區授予“校企合作優秀院校”稱號。
重塑課堂運行教學關系
以教師技藝工坊建造、制作習得模式,破解課堂運行教學關系滯化問題。聚焦教師技藝強化和勞育觀念更新,建造“校內+校外”的教師技藝工坊,打造技藝課堂、勞育課堂師生成長共同體。以勞育賦能課堂,圍繞技勞高度融合的企業真實項目、技術開發項目、三創比賽項目,按照“知識建構—創意構思—產品制作—優化迭代—路演分享”五步教學法打造制作習得教學模式,避免“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學生在制作習得中增強了勞動自豪感和職業認同感。
近年來,通過重塑課堂運行教學關系,師生的技藝水平得到顯著提升。教師有4人成長為全國技術能手、10人成長為湖南省技術能手,教師教學能力成績連續5年居全省之首、11人獲得全國一等獎;學生技能競賽成績連年排名全省首位,參加省教育部門組織的技能抽查、畢業設計抽查均達合格標準。學生就業率和企業滿意度均達到92%以上。
突破課堂學習空間局限
以技藝空間建設、技藝立體實踐,破解課堂學習空間思維僵化的問題。按學技藝、用技藝、強技藝的層次,構建“線上+線下”的技藝空間。聚焦“技藝勞育”,依托技藝空間開展技藝習得、技藝打擂、技藝共享等活動,培養學生“技藝勞育”精神。“課內+課外”聯合打造技藝實踐的立體空間,課內通過勞動習得技藝,課外將技藝服務于社會勞動實踐。
近年來,通過突破課堂學習空間局限,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明顯改善。唐秀勇、艾金山、舒常平等21名師生共創團隊研發的科技創新項目,已申請發明專利12項、實用新型專利67項,轉化產值5000萬元。
學院院長楊翠明表示:“技藝勞育”不僅是“技藝育人”與“勞動育人”的簡單結合,更是“課堂革命”的方向引領,是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學以成人的重要途徑。
(郭穩濤)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