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樂山師范學院:“四維度一體化”培養卓越教師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1-09-09  閱讀:次   |
42.9K

  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樂山師范學院在培養區域基礎教育改革發展需要的卓越教師路上不斷求索、創新不止。以培養地方需要的卓越教師為目標,探索構建并實踐了“模式多元、課程優化、實踐強能、多方協同”的“四維度一體化”教師培養新體系。

  堅守師范初心

  心系基礎教育

  培養農村合格師資取得亮眼成效

  樂山師范學院自建校以來就致力于探索基礎教育需要的農村教師培養改革。1985年,學校為解決農村學校師資不足難題,開啟“一專多能”“一人多用”的培養改革,獲得首屆國家教學成果特等獎。1988年,學校實施“校縣結合,共育農村合格初中師資”,提升農村中師畢業教師的學歷和教學水平。1993年,學校探索出“校縣結合、雙向育人”模式,培養扎根農村的合格初中師資,該項改革獲第二屆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

  培養新時期基礎教育的優秀教師

  20世紀90年代,國家以“教師教育”替代“師范教育”,突出“職前職后”一體化建設思路。學校突破傳統的師范教育范式,加強與地方基礎教育的聯系,強化師范生實踐教學環節,每隔一年舉辦“基礎教育論壇”,探索開放式人才培養,開展師范生與在職教師“頂崗支教、置換培訓”,“多渠道加強師范生實踐能力培養”“面向基礎教育開放式人才培養”“‘雙培計劃’人才培養”“地方高師院校師范生職業能力培養”等教師教育改革與實踐,獲得省級教學成果獎。

  培養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卓越教師

  進入新時代,學校聚焦鄉村卓越教師培養目標,加大與地方教育部門和中小幼學校的聯系,增設教師教育地方性、校本化、活動類課程,邀請基礎教育專家及一線優秀教師走進高校課堂。依據“教康結合培養西部卓越特殊教育教師”“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模式下培養西部農村卓越小學教師”“四川農村中學語文卓越教師培養”“西部地區卓越農村初中英語教師培養計劃”,開展地方高師院校卓越教師培養改革與實踐。

  “四維度一體化”

  強力推動教師教育改革

  探索多元化培養模式

  ——實施“大類招生、二次選拔分流”。為提高未來教師培養的整體質量,把好教師培養的入口關,學校探索師范“大類招生、二次選拔分流”改革。從2016年起,漢語言文學、英語等專業的師范生在大二開展“二次選拔分流”,培養立志從師任教的中學教師。生物科學專業嘗試新生在一學期后遴選就讀師范專業。

  ——組建“教壇名師班”,實施精英化培養。為給基礎教育培養面向未來的優質師資,2020年6月,學校成立沫若學院,選拔優秀師范生組建“教壇名師班”,進行小班化教育實驗,瞄準基礎教育改革發展需要,培養優秀的基礎教育教學、研究、管理需要的名師型師資。

  ——探索適宜的專業培養模式。為培養基礎教育各學段和各學科教學所需要的卓越教師,各師范專業積極探索自身專業適應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需要的教師培養模式,如小學教育專業實施專業共同體模式下的“2+X”多科教師培養模式,組建“卓越教師工作坊”到優質基地學校拜師跟學。

  優化教師教育課程體系

  ——構建“三融合”課程體系。2015年和2019年先后兩次修訂師范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采取模塊疊加的方式,構建了卓越教師培養“三融合”課程體系:即學科專業與教師教育課程融合,通識教育與學科專業課程、教師教育課程融合,專業與職業課程融合。實行教師教育通識課程、學科教學課程、文化素質課程的多樣疊加,全校開出了160余門優質文化素質通識選修課供師范生修讀。如小學教育專業在學科專業課程模塊基礎上疊加設置了農村教育課程模塊,英語在專業自設模塊增設了“教師在線學習、全納教育理念”等微課程。一門教師教育通識課程獲批國家一流本科課程。

  ——全方位開展課程教學改革。學校從2014年開始,開展了全方位的師范教育教學改革。推出教學模式方法改革:全校立項284門課程實施教學模式方法改革。開展學業評價改革:改變傳統單一的紙筆測驗,通過閉卷筆試、開卷筆試、技能考試、綜合考試等多樣化的方式對學生學業進行評價。設置“課堂教學質量獎”,激勵教師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學校每兩年評選一次“課堂教學質量獎”,獎勵總經費100萬元。近兩屆評獎中,教師教育專業類教師共有65人獲得獎勵。

  強化注重實效的教育實踐改革

  ——深化“四四三”實踐教育改革。學校推進“四年一貫”實踐能力培養;“四層次”即“認知性實踐、基礎性實踐、綜合應用性實踐和創新創業性實踐”有機銜接,分階段、層次化推進學生技能強化訓練;“三結合”一體化,即課內外結合、第一第二課堂結合和校內外結合一體化強化實踐能力培養。

  ——開展脫貧攻堅地區扶貧支教。近年來,學校主動投入四川省脫貧攻堅戰,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脫貧,積極組織師范生到經濟欠發達地區頂崗支教,全方位提升師范生的實踐能力。5年來,共向涼山州布拖、雷波、美姑和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以及樂山市馬邊、峨邊等邊遠、民族貧困區縣選派支教學生1500余名。學生全程頂崗、全職實踐,在師德素養、教育教學能力、管理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提升。為了不影響頂崗支教中小學的教學秩序,學校首次創新性地組織9名高校導師和7名中學相關學科教師,在基礎教育一線學校和教育部門對6個學院的27名學生進行畢業論文現場答辯。

  ——搭建在線教學實踐研習平臺。“在線教學實踐研習平臺”以學科知識學習和教學實踐能力訓練為核心,融訓練過程管理和質量檢測考核于一體,使師范生教學實踐能力評測更加智能化、便捷化,有效提升了對師范生“試講試教”從教技能的全面考核。建立“教師教育技能實驗實訓示范中心”等5個省級教師教育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強化師范生教學實踐能力。學校還建立了“美姑教育信息化教育資源共享平臺”,有效豐富美姑縣在職教師和頂崗支教學生的教學資源。

  健全“兩翼—多方”協同培養機制

  ——開展“大學—大學”合作。學校深化師范生協同培養機制改革,建立起“兩翼—多方”合力的教師協同培養機制。為提升師范生培養層次,學校與武漢大學、西華師范大學等開展研究生聯合培養,一方面利用其他大學優質的教師教育資源助力學校師范生培養,一方面為學校師范生進一步專業晉升拓寬發展渠道。近4年來,學校與武漢大學、西華師范大學聯合培養教育碩士研究生42名。

  ——加強UGS三方協同培養。進一步深化“大學(University)—政府部門(Government)—中小幼(School)”三方協同培養機制改革。學校與樂山市、雷波縣、布拖縣、九寨溝縣等教育行政部門簽訂了教師培養戰略合作協議。在四川博瑞特外國語學校、夾江外國語學校等建立“教師專業發展學校”。通過“基礎教育論壇”,與基礎教育界聯合組建教育教學改革研究中心等,搭建起三方協同培養師范生的合作平臺,推動職前職后“一體化”教師培養,促進師范生和中小幼在職教師專業發展水平同步提升。師范專業開設與基礎教育深度合作的課程,一些實踐性較強的課程由基礎教育一線優秀教師獨立授課或者由一線優秀教師與大學教師合作授課。

  改革提質增效

  促進師生成長發展

  師范生培養質量顯著提升

  教學模式與方法更新、課程考核方式改革、基礎教育一線專家合作授課等課程教學改革顯著提升了師范生課程學習效果。師范生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明顯提高,就業競爭力增強,就業率和高質量就業率明顯提高,分別達95%、40%。師范生在四川省和全國師范生教學能力大賽上取得優異成績,近5年,參加四川省師范生教學能力大賽獲一等獎18項,位居全省之首。師范生創新創業能力不斷增強,獲得國家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0余項,“挑戰杯”獲國家獎勵一項、省級獎勵30項。疫情防控期間,支教學生次爾卓瑪到山頂為學生授課的事跡在“學習強國”平臺登載。

  師范專業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4個師范專業獲批省級“卓越教師教育培養計劃”,4個師范專業獲得省級一流本科專業,特殊教育專業獲得省級“課程思政”示范專業。特殊教育、小學教育、漢語言文學等6個專業為省級公費師范生培養計劃項目。近4年,師范類專業建成8門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4門省級創新創業教育示范課程、4門省級應用型示范課程、14門省級一流課程、6門省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省級優質課程總數在同類院校中位居前列。出版《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等教師教育類教材9部,發表教師教育類論文70余篇,其中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18篇。

  師資隊伍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涌現出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國具有影響力的師德典型人物,如2018年全國“尋找最美教師”候選人楊濟豪、魏欣,2018年度“四川教師風采”候選人湯紅娟等。還出現了高仕龍、汪紅燁、余菊芬等獲得國家和省級優秀教師榮譽稱號的教師。3名青年教師在第三屆四川省教師風采大賽高校教師組中獲得一、二、三等獎。學科教學論教師團隊深入實習基地學校巡導,了解基礎教育師資培養需求,增添了師范生培養的鮮活教學案例。

  教師教育改革成效得到高度認可

  近5年,學校為基礎教育輸送了近萬名優秀師范畢業生。師范生培養質量受到實踐基地學校和用人單位的高度評價,教師教育人才培養的改革實踐得到同行的充分認可。已就業的15名四川省師范生教學能力大賽一等獎獲得者代表對學校師范生培養予以高度評價。學校培養出一名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省內外多所高校來校交流教師教育改革實踐經驗。教師教育改革實踐經驗和成效被多家媒體報道。

  樂山師范學院自建校以來就堅守師范教育的初心,推進教師教育的改革,扎根于鄉村、服務于基礎教育,將“以提高教育質量為核心,以教師專業化為導向”作為自己的辦學目標和使命,從職前培養轉向職前職后一體化,從學生“畢業即合格”上升為“畢業即優秀”,探索出一條理念清晰、機制有效、內容豐富的教師教育培養之路。(羅明禮)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