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體醫融合結碩果 助力奧運創輝煌 ——聚焦成都體育學院運動醫學學科建設成效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1-09-10  閱讀:次   |
42.9K

  2021年7月23日至8月8日,舉世矚目的第32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東京舉行。中國奧運健兒奮勇拼搏,取得38枚金牌、32枚銀牌、18枚銅牌的優異成績,位列金牌榜和獎牌榜第二位,創造了境外參賽的優秀戰績。在8月3日舉行的男子體操雙杠比賽中,來自成都體育學院的在校大學生鄒敬園,為我國奪得2020東京奧運會第31枚金牌,這是鄒敬園繼獲得男子體操團體銅牌后,摘得的第二枚獎牌。

  在一枚枚沉甸甸的獎牌背后,在東京奧運會漫長的備戰周期里,有一支低調且頗具神秘色彩的隊伍,他們醫術高超,將傳統的中醫推拿、針灸、牽引、拔罐等技術與現代醫學、康復技術相結合,確保運動員都能以良好狀態在奧運賽場為國爭光,他們是健兒們身體健康的“守護神”——他們就是奧運醫療保障團隊。成都體育學院醫療團隊就是其中一支重要力量。

  2017年以來,成都體育學院面對東京奧運醫療保障重任,以“體醫融合”為導向,共派出80余人次的專職醫療人員開展隨隊醫療保障服務,組織骨傷、康復、中醫內科、超聲等多學科專家,開展了40余次專題會診工作,以高超的專業技術、扎實的業務能力和踏實的工作態度,力保運動員以良好狀態站上賽場,為中國奧運代表團保駕護航。奧運會后,中國體育代表團、國家體育總局射擊射箭運動管理中心、中國體操協會、中國籃球協會、中國擊劍協會、中國橄欖球協會等先后向成都體育學院發來感謝信,對學校積極參與奧運備戰醫療保障工作、選派專家親赴東京奧運賽場為運動員保駕護航表示衷心感謝。

  塑理念,主動對接國家戰略需求培養高素質應用型體醫融合人才

  堅守“體醫融合”辦學特色。成都體育學院是全國僅有的開辦醫學本科專業的體育院校,形成了本、碩、博體醫融合人才培養的完整體系。20世紀50年代,成都體育學院開辦了全國首家體育醫院,開啟了對運動創傷的防治和研究工作。在近半個世紀的發展過程中,學校將“體醫融合”作為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和實現中醫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抓手,實現傷科診療、正骨、理筋、按摩和傷科用藥、練功養生康復的經驗與中醫學、現代醫學、體育學緊密融合,不斷創新,形成了獨樹一幟的中醫運動醫學學科體系。半個世紀以來,在人才培養的長期探索中,淬煉形成了“體醫滲透、中西結合、防康并重、服務健康”的學科特色,為體育系統和衛生系統培養了大批骨傷科和運動醫學人才。

  主動對接健康中國戰略。成都體育學院充分發揮作為國內僅有的同時具有醫學學士和醫學碩士授予權體育院校的特色辦學優勢,主動對接健康中國戰略,積極服務體育強國建設,成立了運動醫學與健康學院,從國家戰略需求層面詮釋“體醫融合”育才內涵,充分發揮中醫藥與體育在健康促進領域的顯著優勢,堅持教學科研并舉,強調傳承創新并重,加強國際交流合作,著力培養具有體育精神、服務人民健康的運動醫學與健康促進人才。

  積極服務體育強國建設。自2008年起,在歷屆夏奧會、冬奧會的備戰過程中,成都體育學院共承擔奧運醫療科技攻關項目近百項,為國家乒乓球、籃球、舉重、曲棍球、羽毛球、射擊、射箭、藝術體操、短道速滑、冰壺等奧運金牌隊伍提供醫療科技保障服務,曾兩次榮獲奧運會貢獻獎。

  優方法,構建以“體醫融合”為核心的運動醫學與健康促進人才培養體系

  搭建全方位人才培養平臺。成都體育學院在“體醫融合”人才培養思路上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從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導師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系統改革,堅持“素質是根本,知識是基礎,能力是關鍵”的人才培養思路,加強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重點搭建協同、共享、創新、多元化的教育教學平臺,將教學、科研和臨床有效結合,通過課程建設、實踐訓練、技術技能競賽和創新創業教育等方式進行全員育人,從知識探究、能力建設、人格塑造3個層次定位培養目標。學校整合教學系、研究所、附屬醫院資源,成立運動醫學與健康學院,搭建了教、科、臨相互協同的學科發展平臺;充分依托奧運科技攻關項目、高水平運動隊醫療保障服務、國民體質監測平臺和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搭建競技體育和全民健康應用實踐平臺;深入改革產、學、研、用合作模式,加強與騰訊、舒華等名企合作,搭建了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學校直屬附屬體育醫院是三級甲等骨科專科醫院、全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四川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成為學生實習實踐平臺的重要支撐。

  學校實習實訓基地覆蓋醫療系統、競技體育與全民健康領域。目前擁有國家級別訓練中心、各省市體質監測中心、健康管理(中心)等10余家企事業長期合作單位;四川省內數家實習基地;與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體操運動管理中心和射擊射箭運動管理中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發揮運動醫學學科優勢,深入開展奧運醫療保障合作,創立了運動傷病防治及康復的“醫體融合”服務保障體系,推動形成具有我國特色的競技體育科醫服務標準,助力奧運健兒取得佳績;依托國家奧運科技攻關和高水平運動隊醫療保障項目,學生在本科期間,即有機會進入高水平運動隊進行實踐工作,曾涌現出47名在讀學生服務平昌冬奧會周期、兩名隨隊出征,助力實現我國短道速滑男子項目奧運金牌零的突破等經典案例,

  建設“一體雙翼”實踐教學系統。學校不斷豐富體醫融合的教學內容,構建符合“醫學基礎扎實(厚基礎),體育素質和創新能力卓越(重能力),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寬口徑、多方向)”要求的課程體系,形成了一批體醫融合的特色課程,大力推動科研、臨床成果進課堂、進教材,集成創新出版系列特色教材。建立了以“運動醫學與健康研究所—重點實驗室—虛擬仿真實驗中心”為載體,附屬體育醫院和高水平運動隊為兩翼的“一體雙翼”實踐教學體系,整合了教學系、研究所、附屬體育醫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資源,搭建教、科、臨協同的學科發展平臺,組建了一支“上臨床、下運動隊,理論與實踐結合,教學與科研相長”的高水平“雙師型”(教師、醫師/康復治療師)教師團隊,教師大多具有奧運醫療保障工作經歷,在運動傷病預防、治療和康復中別具一格。課堂教學不斷創新,運動醫學與健康學院充分利用學校體育資源優勢,創造性地將教學地點設在運動場館,結合運動訓練實際情況傳授知識技能。按照醫學生“至少掌握一項體育技能”的要求,學生在本科學習期間還有機會進入高水平運動隊實習、實踐,同時熟悉體育運動規律,了解運動項目特點。

  構建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成都體育學院“體醫融合”人才培養體系獲國家教育部門特色專業建設點、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等3個國家級別、4個省部級教學改革項目支持,運動康復學、運動人體科學獲批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運動解剖學”被評為首批國家一流課程,形成了“運動針灸學”等11門特色課程、兩門四川省資源共享課程、5門四川省精品課程,撰寫了《運動軟組織損傷學》等系列特色教材,運動醫學與健康促進人才培養體系逐漸形成。

  結碩果,探索實踐人才培養服務國家體育和健康戰略的體醫融合之路

  成為“隊醫的搖籃”。在體醫融合人才培養實踐中,成都體育學院涌現出多屆奧運會中國代表團醫務總監、亞足聯醫務委員會委員、美國運動醫學會科研獎勵委員會主席等人才。學校為各類國家隊做醫療服務保障工作,多次獲得奧運會科研攻關與科技服務項目貢獻獎。在參與東京奧運醫療保障的60多位醫療專家中,有20位畢業于成都體育學院,成為東京奧運醫療康復保障的主力軍,贏得了行業的尊重、社會的認可以及國家的肯定,被譽為“隊醫的搖籃”。

  助力奧運爭光。成都體育學院在承擔歷屆夏奧會、冬奧會奧運醫療科技攻關項目中,其精湛的專業技術、優良的工作作風受到教練員和運動員的一致好評與高度認可。東京奧運會期間,醫療保障服務團隊重點圍繞中國隊新冠疫情防控的全員零感染目標和運動員傷病診療與疲勞消除等開展保障工作,充分發揮學校鄭氏中醫運動醫學特色優勢,將鄭氏特色骨傷學與運動項目傷病特點相結合,將傳統的中醫推拿、針灸、放松、牽引、拔罐等技術與西醫相結合,緩解和解決了運動員因傷病帶來的后顧之憂,確保運動員以良好狀態在奧運賽場為國爭光。東京奧運會期間,成都體育學院直接參與醫療科技攻關服務的體操、射擊、羽毛球、三對三籃球、擊劍、跳水等國家隊,共獲得17枚金牌、13枚銀牌和9枚銅牌的優異成績。

  惠及人民健康。學校充分發揮中醫藥、體育在健康促進領域的顯著優勢,將競技體育醫療實踐的優勢反哺人民健康衛生事業。進一步健全了“國民體質測評與監督項目平臺”以及“健康網絡平臺和專家診療系統”,年均開展健康服務20余萬人次,完成“全民健身與奧運同行、科學鍛煉與全民共享”巡講1100余場,遍及全國23個省份及四川省各地市州,引起巨大社會反響。組建“運動健康指導”專家團隊,受邀為國家和省級管理部門及各企事業單位積極開展科學健康知識系列講座,指導全民健身、民眾營養,積極倡導運動促進健康,得到業內人士及社會的高度贊譽。在創造良好社會效益的同時,推動學校整體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持續發展。(鐘馨吳漢東)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