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水利職業學院現代學徒制育人路徑探索
產教融合校企協同 加強技能人才培養 ——山東水利職業學院現代學徒制育人路徑探索
山東水利職業學院是一所以工科為優勢的高職院校,建校60多年來,學校堅持“以人為本、以水為魂”的辦學理念,為水利行業和區域經濟發展貢獻力量,迄今已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輸送了10萬余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近年來,山東水利職業學院不斷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進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機制。2017年,山東水利職業學院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申報山東省現代學徒制試點;2018年,學院水利工程專業和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又成功申報第三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項目獲批以來,學院從政策、資金、人力等各方面保障項目的積極推進,走出了一條現代學徒制育人新路徑。
建立健全保障機制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為了保障和規范學院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學院先后制定了《山東水利職業學院現代學徒制試點實施管理辦法》《山東水利職業學院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一體化招生招工制度》等系列管理辦法,涵蓋招生、教學管理、質量監控、師資培養、學生管理和考核評價,為全面推進現代學徒制試點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制度的引領下,學院以教務科研處為統籌及管理部門,對兩個試點專業現代學徒制工作開展情況進行過程管理與考核。通過整體規劃、指導和布置,根據建設目標及驗收指標定期了解建設進展;動態跟蹤兩個試點專業學徒學習的狀態和校內外導師的指導情況,不定期組織召開建設推進會,了解并解決培養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嚴格管理資金使用,確保試點經費專款專用,同時以各種自籌方式加大投入,保證項目建設經費充足。
依托學院校企合作理事會、山東現代水利職教集團,兩個試點專業成立了由職業教育專家、企業行業專家、校內專任教師組成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和教學質量監控委員會,指導現代學徒制建設工作。
學院積極對接產業需求開展供需調研,根據調研結果的分析,兩個試點專業分別與合作企業優化完善“對接崗位、能力遞進”的課程體系,構建了對接崗位工作的4階段遞進、“學校課程+企業課程”雙線交叉模塊化專業課程體系,通過“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的螺旋式培養機制,讓學生在畢業后具備更好的職業崗位勝任力。
學院制定了《山東水利職業學院現代學徒制“雙導師”管理與考核辦法(試行)》等“雙導師”的選拔、培養、考核、激勵制度,與合作企業簽訂“雙導師合作培養協議”,共同組建了“名師+工匠”引領、專兼結合的現代學徒制“雙導師”教師團隊。校內導師中,有山東省教學名師趙黎;企業導師中,有“火車頭獎章”和“全國女職工建功立業標兵”等榮譽稱號的獲得者李紅英,打造了一支師德高尚、名師引領、技藝精湛、專兼結合的高素質“雙師型”現代學徒制創新團隊,成為學生的學習楷模和職業成長的領路人。
充分發揮專業優勢
攜手大型國企開展試點
水利工程專業、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按照“合作共贏、職責共擔”原則,分別與中國電建市政集團和中鐵十四局集團簽訂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合作協議、“雙導師”合作培養協議、校企生三方協議,共同設計學徒招生、課程體系、教學管理、崗位培養、師資培養等具體實施方式,構建了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體制機制。
水利工程專業與中國電建市政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制定專業建設方案,形成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構建了“雙主體、五對接、五融合”的育人平臺。校企雙方對報名學生進行面試招聘(招工),試點專業完成招生計劃,簽訂企業、學校、學生(家長)現代學徒制培養三方協議,明確各方權益及學徒(學生)在崗培養的具體崗位、教學內容、權益保障等,確保達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校企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要求。
校企雙方深化合作簽訂《校企聯合培養框架協議》,通過深入宣傳讓新生及家長及時了解現代學徒制招生招工實施方案,校企雙方對報名學生進行面試招聘(招工),錄取后的學生單獨組成現代學徒制“大禹工匠”班,簽訂《現代學徒制三方協議書》。在實踐中,校企合作建立了“學校課程+企業課程”雙線交叉模塊化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了現代學徒制信息化教學平臺,共同開發了基于崗位工作內容、融入國家職業標準的專業教學資源庫。
校內實訓中心的建設以“互補”為基礎,通過企業現場鍛煉與校內實訓室培養,實現“工學交替”。“雙師型”團隊先后承擔“基于物聯網技術的中小型水庫自動監控技術研究”“水利污物處理機的研發”等水利科研與技術推廣項目20余項,發表科研論文20余篇、專利20余項。團隊廣泛開展技術合作、質量檢測等社會化服務300余項,技術服務收入2500余萬元。
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與中鐵十四局集團有限公司連續4年開設“現代學徒制班”,形成了“公路為主體,輻射高鐵與城軌,主要崗位全覆蓋,服務全國大交通”的專業特色,構建了“大國企+大交通”“雙主體+雙導師+雙身份+雙投入”的“2大”“4雙”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為山東省乃至全國交通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
專業聯合中鐵十四局集團有限公司成立了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適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打造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的長效機制。遵循工匠成長規律,校企協同構建了具有齊魯文化及交通行業特色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打造對接崗位工作的4階段遞進、“學校課程+企業課程”雙線交叉模塊化專業課程體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云班課、智慧職教、騰訊課堂和虛擬仿真系統等信息技術手段,解決了工學交替導致教學地點相對分散的問題。
學院在校內挑選師德高尚、教學水平高、有豐富企業實踐經歷的“雙師型”教師作為學校導師,其中包括山東省優秀教師趙紅革、山東省青年技能名師李玉芝等綜合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教師。在企業文化教育中,隧道“爆破王”彭祥華、高鐵測量高級技師白芝勇等交通運輸行業技能人才的加入,讓學徒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勞模精神及工匠精神。
專業還與合作企業攜手建設了軌道實訓場、隧道實訓場、公路BIM實訓室等校內實訓基地,打造學徒培養的校內外教學環境。在現代學徒制辦學成本分擔方面,形成了基于專業層面的共同投入、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嵌入式”體制機制。
試點建設成效顯著
育人實踐碩果累累
經過近年來的實踐,山東水利職業學院在現代學徒制育人方面不斷探索,為其他職業學院提供了可借鑒的創新經驗。
第一,基于培育行業工匠(齊魯工匠、大禹工匠)的人才培養目標,學校兩個試點專業分別與兩大國有企業合作,服務于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國家重大水利及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工程以及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了“大國企+大基建”的人才培養模式。
第二,根據校企雙方確定的導師遴選條件,學院建立了具有特色的以“名師+工匠”為引領的“雙導師”教學隊伍,在校內挑選以省級名師為代表的師德高尚、教學水平高、有豐富企業實踐經歷的“雙師型”教師作為學校導師;合作企業挑選以“藍領專家”“金牌職工”為代表的項目經理、項目總工、技術能手擔任學徒導師,打造了以“名師+工匠”引領為特色的“雙導師”教學團隊。
第三,學校還探索了現代學徒制工學交替的實施方式。水利工程專業和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均屬基建行業,大型工程項目多、工程項目綜合性強、建設周期長、受季節影響大、地域分布廣且大多偏遠,校企間協調難度較大。學院合理確定學生工學交替的地點、頻率和時間長度,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實施線上線下混合教學與遠程教學,有效減少學生在校期間的頻繁往返。
山東水利職業學院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建設與實施取得了顯著成效。在學生培養方面,通過各項改革措施,教育教學效果明顯,畢業生綜合素質大幅提高,就業率、就業對口率、平均薪酬工資等方面均有顯著提升。
在隊伍建設方面,“雙師型”隊伍建設初見成效,教師實踐教學及科研能力顯著提高,學院建立了專兼結合、實踐能力與教學能力并重的“雙師型”教師團隊,先后承擔多個大型科研項目,申請專利30余項,獲得若干省級以上教學成果和教學能力大賽、微課比賽獎項。
學院投資1500余萬元統籌推進水利、現代交通綜合性實訓基地的建設,在校內為學徒培養提供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的工程實訓環境;學院還與企業合作建設現代學徒制校外實訓基地,規范學生實踐活動,更好地實現校外實訓基地的育人服務功能。
現代學徒制水利工程和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的發展,不僅帶動了專業自身發展,也推動了學院水利工程與管理和現代交通工程技術專業群的發展。根據試點建設成效,學院推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在全院推廣,建筑工程系、資源環境系等專業積極開展與企業的協同育人合作。學院建設成果也推廣到各大兄弟院校,為其提供借鑒和參考。
以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為起點,近年來山東水利職業學院在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方面取得了累累碩果。在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中,水利工程專業和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被列為國家骨干專業,水利工程專業還被評為全國水利職業教育優質專業;“‘大禹工匠’后備人才培養”項目被批準為職業教育校企深度合作項目。學院建設了國家級別協同創新中心——水利協同創新中心和水工機械裝備制造技術創新中心,以及國家級別生產性實訓基地——節水灌溉生產性實訓基地;主持編寫了《水利行業人才需求與職業院校專業設置指導報告》,《現代水利工程項目管理》和《城市防洪》入選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學院開展的“水利小屋—1+4+N”節水護水志愿服務項目榮獲第五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金獎,學院學生在全國職業技術水環境治理與監測大賽中斬獲一等獎。
潮平岸闊催人進,風正揚帆當有為。山東水利職業學院將主動迎接經濟社會和水利現代化建設發展帶來的新挑戰,積極應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現代水利轉型升級對人才培養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不斷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努力建成“國內知名,行業一流”的技能型特色名校。
(甄紅鋒 李燕飛)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