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新安小學 “心安”教師 成就鄉村教育夢
百年老校,在經歷了時代洗禮后,時常面臨發展瓶頸,常州市武進區新安小學(以下簡稱“新小”)就是這樣一所學校。創建于1908年的新小,一度因地處偏遠鄉村,出現教師“招不來、留不住、用不好”的現象,學校“軟環境”建設——教師專業成長壓力頗大。要發展鄉村教育,就要把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2018年4月,新小抓住城鄉學校共建契機,借他山之石攻玉。
根植精神
提升教師職業信仰
德國詩人海涅說:“思想總是在行動前存在,就像閃電總是出現在雷霆之前。”身為一名教師,信仰作為意識始終影響著教師的行為。學校舉起“心安教育”的精神旗幟,其核心意義是新小教師要始終心懷教育的理想,有安守鄉村的情懷,保持教學相長的執念和育人為本的初心。
學校通過三大舉措將“心安”精神植入教師心中。第一,利用微信公眾號大力宣傳身邊的“心安教師”:默默無聞不言苦,催筍成竹育桃李——劉筍;浮萍系教育,新小留芳艷——劉艷萍……第二,開展“安做心安掌燈人”師德建設月活動讓教師們感受鄉村教育事業的薪火相傳。第三,通過新教師培訓向新入職的教師介紹“心安教育”的價值追求……在“心安教育”的精神感召下,每一位新小教師都爭做“心安教育”的踐行者,“心安教師”的典型不斷涌現:馮春華、談峰華夫婦,“搭窩”村小17年,大寶二寶都在學校的簡易宿舍里出生,夫妻二人不管在哪個崗位,都能認真對待、潛心鉆研、拿出成績來,他們的事跡被常州道德講堂、常州都市頻道深度報道。薄艷芝老師家住鐘樓區,她丈夫在上海工作,為了更好地安心投入工作,她帶著大寶、二寶到新安租房生活。目前學校有數十位教師家住城區,每天上下班要開車很久,但是大家都愿意留在新小,安心工作,努力實現價值、贏得尊嚴,用實際行動詮釋“心安教育”精神。
特色課程
促進教師尊嚴成長
事實上,如此多“心安教師”的涌現,與新小積極擴大生源有關。前幾年,新小作出以生源增長促教師增加的決定后,通過開通校車擴大學校的招生半徑,改善條件吸引周邊的學生家長,形成了每年100名生源數量遞增的趨勢。生源的遞增帶來了編制教師、員額制教師的逐年加入。有了教師,如何發展教師呢?在城鄉結對的過程中,我們欣喜地發現:“學校一定要做課程,做好了課程不僅讓學校發展得更好,而且會讓教師更有尊嚴地成長。”學校要做課程,用豐富的課程吸引學生,用課程留住學生,用課程促進教師成長。
學校立足實情,經過幾輪的起草修改,初步完成了“心安課程”的架構。學校結合鄉村特色,開設“開心農場”課程;充分利用全國首個“新教育鄉村閱讀站”資源,開設“慧悅讀”課程;借助佰特公益教育,引進“阿福童財商課程”。幾年來,學校還增設了古琴、航模、電路工程師、國際象棋等很多課程。學校將點燃教師激情的火種藏在課程里,組織教師進行課程理念的全面學習,試圖讓教師們站在更高的平臺做課程,教師們從“要我學”升級到“我要學”。每一門課程的開發和實施都充滿著故事,更是發現了教師們的潛力無限。新入職的薄艷芝老師接手電路工程師課程后,她拼命地學課程理論、編程、電路設計……通過她的努力鉆研,不僅讓學生奪得了省電路工程師團體一等獎的好成績,還帶動其他教師紛紛主動加入到課程實施中,發現自我潛力,在適合自我的課程中不斷實現自我的價值。
教育科研
助力教師專業發展
開展教育科研是加快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路徑。學校基于鄉村學校和鄉村教師發展的考慮,立項了“互聯網+背景下農村小學混合式教學實踐研究”的省級課題,并能圍繞范式、途徑等開展課題研究,教師們還積極申報相關的小課題。這樣積極的課題研究氛圍,也體現了教師們專業發展的需求。前一階段,進行新一輪課題申報,打破了以往只能由課程中心規劃課題的尷尬,多位教師進行了自主申報,很多年輕教師都申請加入課題研究的行列,4項課題順利通過了市、區級開題論證,這對于一所鄉村小學來說,是一個突破性的轉變。
課題是激發教師潛能發揮的催化劑。學校以課題為切入點,形成“比學趕幫”的教學氛圍,每學年開展骨干教師教學風采展示課、青年教師基本功比賽;以課題為引領,實現常態化的“研修反思”,以沙龍形式組織全體教師齊聚一堂,進行有主題的研討,每次活動后,學校鼓勵教師積極撰寫心得體會發在校園網教育科研欄目。教師在研修中扎實功底、拓寬視野,不斷發展自己、成就自己。近兩年來,學校五級梯隊的教師增長了13.7%。
“我們新小的教師,雖為鄉村教師,但是同樣承載著立德樹人的光榮與夢想。”一位新小教師笑著說。這是一個個“心安教師”心底的偉大,他們始終心懷教育的理想、有安守鄉村的情懷、保持教學相長的執念和育人為本的初心,他們終身成長著。
(劉紅娟 孫紅霞 周文君)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