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長久 千里共同途 楊振寧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在京召開
本報北京9月23日訊(記者董魯皖龍)9月22日—23日,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在清華大學舉行。
在研討會上,楊振寧回憶了自己1971年第一次訪問新中國時的感受。他表示,那次訪問是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段經歷,使得他對新中國有了一點認識,對他的人生軌跡有了非常大的影響。他特別提及當時自己向參與中國原子彈制造、同時也是自己多年摯友的鄧稼先提出是否有美國人參與原子彈制造的疑惑。次日,鄧稼先寫信回復并請專人送達,告知他確實沒有外國人參加過我國有關制造核武器的事。鄧稼先在信末化用詩句寫道:“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同途。”楊振寧對此深情回應稱:“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說,我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矚望,我相信你也會滿意的。”
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表示,楊振寧先生是當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大師之一,在場論、粒子物理、統計物理和凝聚態物理等物理學的多個領域取得了許多重要的開創性成就。楊振寧先生具有濃厚的家國情懷。自1971年回國訪問到現在50年間,他多次向中央呼吁重視基礎科學研究,積極建言中國科教政策,積極籌款資助和幫助中國學者訪美,孜孜不倦推動中西方科學交流、助力中國科教發展。1997年,先生創建了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并幫助清華物理系不斷邁上新的臺階。他用半個世紀的人生歷程踐行了鄧稼先先生“千里共同途”的矚望。
在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楊振寧先生的物理成就、科學貢獻,作為教育家的楊振寧先生以及他的風格和品位,量子信息與凝聚態物理的新進展等展開研討。
清華大學原校長、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院長顧秉林表示,楊振寧先生的世界是科學的世界,也是中西融匯的世界,他將中國文化的根和西方科學的精神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他既屬于中國,也屬于全世界;他帶動世界了解中國,更推動中國走向世界。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朱邦芬表示,2003年楊振寧回到清華,為中國培育杰出人才是他回歸后最看重的一項使命。
此外,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葛墨林現場解讀了《楊振寧先生的物理成就》;物理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終身教授文小剛講述了《物理中的幾大變革和楊—米爾斯理論》;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作了《量子信息現狀與展望》的報告;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作了《凝聚態物理學新進展》的報告等。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