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武漢工程大學電子信息與自動化類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探路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1-09-25  閱讀:次   |
42.9K

  科教融通 產教融合 托起創新人才高地 ——武漢工程大學電子信息與自動化類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探路

  武漢工程大學作為省屬地方高校,地處湖北省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光谷)。進入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機遇期,“創新”在服務區域經濟發展中不斷被賦予新動能。電氣信息學院作為“新工科”建設學院,堅持“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理念,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在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謀求交叉融合,聚焦服務國家、區域戰略需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電氣信息大類創新人才培養高質量發展。

  科教融通打造一流本科教學,打通“堵點難點”,搭建高水平教學體系

  根據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2021年起我國科技發展進入新階段,電子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但傳統的電子信息與自動化類課程教學內容相對陳舊,教學偏重理論,且科研對本科生的知識基礎、思維方式、創新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如何將新的科研成果轉化到本科教學中,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目標,成為科研融入教學需要打通的堵點難點。

  “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十二五”以來武漢工程大學以一本生源為起點,實施大類招生、全員全程導師制、學季制及“兩型兩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學院在改革中先行先試,進行電氣信息與自動化類課程教學改革,堅持教學與科研并重,取得了諸多教學成果。“十三五”期間,通過新時代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和新工科建設,2018年,由洪漢玉教授主持的、“科研促進教學的電子信息大類課程新體系的構建與實踐”教學研究項目獲湖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解決了課程結構不均衡、課程體系滯后、課程內容重理論輕實踐的主要教學問題,有效將高科技成果融入教材、課程、課堂、實踐環節之中,奠定了新發展階段電子信息大類課程體系的基本框架。2020年,由洪漢玉教授主持的校級教學成果“化工過程自動化科教融合與科研育人拔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及由李自成教授主持的校級教學成果“電氣與自動化類應用創新型人才‘五位一體’協同育人體系的構建與實踐”,對課程設置提出了“四個結合”要求:新科技與課程內容相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課堂教學與第二課堂相結合、企業實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開設跨學科綜合課程,強化選修課作用,增加學科前沿課程,將復雜工程問題反映到教學中,深入推進科研成果轉化為高水平教材和教案,洪漢玉教授編寫的《現代圖像圖形處理與分析》出版6次,獲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建立新工科知識與傳統知識協同的專業教學內容體系,并將思政教育貫穿于專業教學的全過程,構建了“基礎化、模塊化、工程化、系統化”的多層次工程實踐教學平臺,搭建了新發展階段的高水平本科教學體系。

  新工科導向優化專業結構布局,構筑“四梁八柱”,推動“雙一流”專業建設

  專業堅持以區域比較優勢和需求為導向,以新工科理念為指導,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電氣信息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一流專業建設標準”和“電氣信息行業標準”為標準,充分調動激發工科專業科研優勢,推動專業實現“上水平、創一流、爭卓越”的建設目標。

  武漢工程大學電氣信息學院現有測控技術與儀器、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信息工程6個本科專業,其中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為“湖北省品牌專業”“湖北省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人才培養計劃專業”,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為湖北省“荊楚卓越人才”協同育人計劃“卓越工程師”計劃專業。新發展階段,學院專業建設抓住新一輪產業革命機遇,在傳統優勢專業向制造業、智能制造、數字經濟等高科技產業轉型中致力于搶先機,鞏固傳統專業基礎,同時擴大和服務供給市場,強化專業優勢。

  近3年來,通過一流專業建設,分別獲批了一個國家級別、兩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獲批一個省級教學團隊、一個基層教學組織;5個專業申請國際工程教育認證,3個專業已獲得受理。通過“工程認證”和“一流專業建設”打造一流的師資隊伍、建設一流的課程教學資源、完善一流的教學質量保證體系、推進高水平的教學研究改革,助推學生高質量發展與成長成才。專業建設的全面推進構筑起一流專業高質量發展的“四梁八柱”。近3年,學院學生就業率高達96.5%以上,考研率保持在20%左右,高質量就業率達38%以上,不少學生就職于國家電網、中核、中建、中電、中石化、比亞迪、格力、美的、華為、小米等企業。

  產學研一體化推動跨界聚合,實現科教融通,托起創新型人才培養高地

  將智能化作為專業轉型升級引擎,抓住互聯網時代數字化發展機遇,利用科技前沿技術推動教學方式革新,搭建產學研一體化創新型實踐教學平臺。

  通過科研促教學,加強科教融通、產教融合,以信息高科技為驅動力,完成了電子信息大類課程體系的改革,形成了以“知識傳輸+能力傳輸”為特色的課程體系。

  通過實踐教學平臺升級改造和擬建教學平臺進行統籌建設,形成了以電工實驗、電子實驗、微機與單片機實驗為基礎的實驗模塊,以電工電子實訓、金工實訓為基礎的實訓模塊。重點加強了電力系統綜合自動化、新能源綜合利用、化工過程控制、機器人系統、電力電子與運動控制等實驗平臺的系統化、工程化建設。致力培養學生具備“大系統”“大工程”的專業素質。

  通過產、學、研多方育人模式、工程實踐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協同育人等方面進行體系、制度和內容上的改革,建立了新工科知識與傳統知識協同、滿足工程認證要求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把新工科人工智能、智能控制、智能電網、智能裝備、機器人技術等新知識融入傳統的實踐教學中,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近年來,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和學術研究水平顯著提高,學院在全國各類學科競賽中獲國家一等獎、二等獎30多次。以學院教師和學生為主要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次,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4次,獲中國自動化學會等科技進步二等獎5次。

  通過實行“三導師制”(學業導師+項目導師+企業導師)和“全程導師制”,配套本科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改革助力學生全面成才。在“教”方面,探究式教學、案例教學、項目式教學成為教師線上線下的主要教學方法。學院與20多家省內外IT企業建立了“產學研”合作模式和企業聯盟,讓學生進企業見習、參觀、實訓、實習,讓企業工程師和企業導師進課堂,有效地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形成了一個從“知識傳輸”到“能力傳輸”的育人體系。在“學”方面,以信息高科技為驅動力,以學生興趣為導向,加強學生學習主動性,全面提升學生素質。學院定期舉辦“導師超市”,讓學生自主選擇導師指導科研項目。近年來,學生在各類學科競賽中獲國家級別獎40余項,包括美國數學建模大賽三等獎一項、挑戰杯國賽二等獎一項、全國“西門子”智能車賽特等獎5項、創青春大賽金獎兩項、節能減排一等獎兩項、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三等獎一項,還獲省級校級獎項百余項。

  立足人工智能新發展階段,轉變教學觀念,創新型人才培養啟航新征程

  電氣信息學院從應用型人才培養到創新型人才培養,提出了“強弱并重、硬軟結合、工程為基、創新為魂、全面發展”的教改理念,構建了“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實習實訓、綜合設計、科技拓展”的五位一體培養體系。通過多個項目的實施,在創新型工程化人才培養理念、實踐教學模式、工程實驗班改革、創新創業基地、大賽平臺建設等方面取得了全面的成效,以信息高科技為驅動力,成功地推動了電子信息與自動化類課程體系的改革,實現了由“知識傳輸”到“能力傳輸”的教學觀念轉變,培養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在人工智能新發展階段的背景下,學院以高水平科研項目為中心,建立了“132”(1個中心、3個階段、2名導師)的拔尖人才培養方式。緊緊圍繞高水平的科研項目(近年本團隊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一項、面上項目8項、國家重大專項一項,航天科研專項兩項、橫向科研項目20多項)為科教融合中心,按照初級、中級、高級3個階段設計不同難度的課題,提供給不同層次的本科學生選擇,建立新型導學關系;采用“柔性引入”管理機制,制定科學的面向本科生的任務考核細則,在學生申請加入課題環節的過程中,施行半月考核制度,根據考核結果,決定是否引入、適當延長考核期或者退出;實行“雙導師”制,除項目組的在讀研究生外,還將配備研究生導師,由研究生導師和研究生共同指導,導師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發展空間,研究生側重于指導學生提高實務操作能力,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科研習慣;尊重學生的獨創個性,培養學生學習的獨立意識,通過學生自身努力獨立獲取新知識,并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平臺和資源,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創新想法和研究方向,努力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端人才;積極開展教學理念、模式、內容和方法的改革,讓學生有自由探索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參加科學研究的項目訓練,培養學生的科研興趣,使學生成為未來行業和時代所需的拔尖人才。

  提出了“四面向、兩加強”的實踐教學建設思路,提倡實踐教學“面向科技、面向企業、面向創新、面向科研項目”,加強“教學體系建設,加強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實踐。堅持“注重基礎訓練、強化教學實習、突出創新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的教學理念,努力打造專業基礎實驗、實踐教學和科研創新三者相結合的教學培養平臺。依托學科建設、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和隊伍建設,著力培養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的化工行業創新型人才,形成了應用型、創新型人才高質量培養的發展思路和實施路徑。

  “產、學、研、教、創”并舉的措施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有效提高了師生教學共同體的構建,打造了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高地。學院本科教學將堅持“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向“高質量、高水平、高標準”的目標發展。

  (洪漢玉 田斌 王海暉 李自成 黃自鑫)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