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創新謀發展 多元模式育英才 ——聚焦河北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之路
一百年作育英才,一百年桃李芬芳。河北大學始建于1921年,建校之初就提出“育中華有為之青年,辦德智并育之大學,促中國之現在化”的辦學宗旨,從天津工商學院時期的首任華人院長華南圭先生提出的“廉能勤儉健”育人思想,到1989年歷史學家漆俠先生的《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治史、執教、育人》獲國家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從秉承“大教學觀”理念,探索“融通”育人模式,到開展“滴灌”思想政治教育,學校百年來始終把服務國家作為至高追求、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為國家培養的40余萬優秀畢業生遍布各地,盡展才華,積極服務于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
進入新時代,學校主動適應社會對人才需求多元化的新要求,開拓思路,銳意進取,不斷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深入實施“四大工程、十八項計劃”。先后啟動生命科學星辰班、自動化卓越工程師班等本科專業人才培養試點班13個,著力培養具備科學研究、交叉復合、應用創新能力以及國際視野的高素質人才,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國家需求提供人才保障。
培養高質量研究型人才
科教結合
強強聯合,開拓創新。作為綜合性大學,河北大學一直注重培養基礎理論扎實、科學素養深厚的研究型人才。2012年,《科教結合協同育人行動計劃》發布,學校迅速行動,生命科學學院先后與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軍事醫學科學院聯合舉辦生命科學“星辰班”“菁英班”“鳳凰班”3個科教結合協同育人試點班,實現了地方高校與國家科研機構聯合培養人才。
小班授課,精心培養。試點班采取“2.5+1.5”的人才培養模式,每班20—30人,采用小班教學,實行“雙導師制”,學生培養方案、教學大綱、課程體系均由學校和中科院共同商討制定。學生前期在河北大學修讀通識課及專業基礎課,并定期聆聽中科院名師講座,了解學科前沿進展;三年級下學期進入中科院學習,將學生編入科研團隊,配備專門導師,開展科研實踐、畢業設計及論文撰寫等活動。試點班充分運用中科院豐富的科研資源和高水平科研隊伍,重點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造性思維和研究能力。
成果豐碩,業績斐然。自創建至今,試點班畢業學生301人,其中191名學生考取研究生,升學率為63.46%,讀研院校70%以上為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等全國“雙一流”大學和國家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突出,發表SCI論文39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9篇,出版專著一部,參與國家級別、省級學術科技競賽和創新創業項目43項。
培養基礎學科拔尖人才
傳承創新
底蘊深厚,大師輩出。作為歷史悠久的百年學府,河北大學在文學、歷史、教育、生物、化學等基礎學科上源遠流長、基礎扎實。先后涌現出文學家顧隨、教育家滕大春、歷史學家漆俠,以及河北省本土院士生物學家宋大祥等專家學者,奠定了學校基礎學科發展的根基。
發揮優勢,創新人才培養。根據國家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設立學業導師,加強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融通,利用國家級別教學示范中心、國家實驗室開放平臺等優質資源,鼓勵學生加入教師科研項目。同時學校入選“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試點高校,加強環境浸潤熏陶以及師生心靈溝通,促進拔尖學生的價值塑造和人格養成。
建立試點,培養拔尖人才。文學、化學、數學、歷史等一批基礎學科拔尖試點班相繼建立。本著“厚基礎、塑能力、強素質”的原則,引導學生面向國家戰略需求、人類未來發展、思想文化創新和基礎學科前沿,增強使命責任。以2016年建立的漢語言文學試點班為例,該班旨在培養具有深厚人文素養和扎實語言功底的高素質人才。在人才培養方案上,試點班注意全面化、模塊化,課程設置上突出寬口徑的基礎課程、跨學科的通識課程、專業性的特色課程。在教學環節,不斷加入工作坊、研討會、“體演法”等特色舉措,舉辦文學經典讀書會、學術活動月、名師大講堂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內生動力。在培養模式上,注重名師引領,實施“從游式”培養。如楊寶忠教授的中華字庫項目團隊、國家級別教學名師田建民的魯迅研究團隊、校級教學名師田玉琪的詞曲學研究團隊等,師生在工作室進行教、學、研全天候零距離交流互動,形成教學相長的育人環境,通過言傳身教培養學生的學術思維、團隊意識和人文素養。試點班連續3屆獲得省級“優秀班集體”榮譽稱號,培養畢業生60人,主持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國家級別7項、省級11項,學生全部就業,其中50%以上的學生考取國內外理想高校的研究生。
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交叉融合
新時代,學校積極響應國家戰略號召,充分發揮綜合性大學學科專業相對齊全的優勢,推動學科交叉融合。
建立院院融合試點班,探索復合型人才培養。2017年創立“數學+金融”“英語+法學”兩個雙學士學位試點班。“數學+金融”試點班由教務處牽頭、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及經濟學院聯合創建,集合兩院的優質教學資源,貫通數學和金融學兩個學科的基礎理論與課程體系,通過企業案例教學、優秀證券公司實習、大數據計算實踐等形式,培養既具有良好的數學思維又掌握扎實的金融數據處理、金融管理知識的人才,適應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時代需要。“英語+法學”試點班培養國家緊缺的涉外法律人才,以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級復合型英語人才,依托外國語學院和法學院的優質師資,以及法律實務部門的配合,打造跨學院課程體系,如法律英語閱讀、商務英語談判等,培養既精通英語語言文化、掌握法學知識,又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且能夠參與國際法律事務和維護國家利益的涉外法律人才。
打造兩大學科群,培養復合型人才。2018年,學校主動對接雄安新區建設,整合優勢學科資源,采取“1+6”模式建設“燕趙文化學科群”和“生命科學與綠色發展學科群”,前者由中國語言文學學科牽頭,集合歷史、哲學、教育學、新聞傳播、應用經濟學、法學,積極對接河北省文化旅游產業,突出優勢學科交叉融合。后者以生物學為牽頭學科,集合化學、光學工程、生態學、環境科學與工程、臨床醫學、藥學,對接雄安新區、白洋淀流域生態環境保護以及醫藥產業發展。
優化專業結構,新增復合型專業。近5年,撤銷和暫停本科專業18個(次),新增人工智能、大數據、智能醫學工程、智能建造等交叉融合型專業4個,此舉旨在培養適應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時代要求,基礎理論扎實、專業知識寬廣、創新實踐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學校24個本科專業入選國家級別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2個本科專業入選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4個專業通過國家教育部門專業認證。
建立跨學院綜合性課程及“四新”教改項目等,推動復合型人才培養。“太行鄉土住居文化概論”“建筑藝術賞析”這兩門跨學院綜合性課程由來自建筑工程學院、新聞傳播學院、歷史學院的多名教師共同講授,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建筑藝術賞析能力、藝術修養和文化素養。近年來,13門課程獲批國家級別一流本科課程,38門課程獲批省級一流本科課程;獲批新工科項目國家級別4項、省級5項;新文科項目公示國家級別5項,立項校級20項;新醫科項目校級立項12項。這些都是學科交叉融合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理論和實踐探索。
培養應用型創新型人才
校企(地)協同
近年來,學校通過持續加強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校企共建實驗室及實習實踐基地,聯合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等方式,完善課程體系,打造“雙師型”教師團隊,同時以卓越人才培養、專創教育融合、兩大課堂互動互融等為載體,提高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質量。
通過校企合作共建實習基地和實驗室等教學資源。全校建立了300余個校外實習實踐基地,著力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其中,河北大學法學教育實踐基地、財達證券有限責任公司金融人才實踐教育基地于2013年獲批國家級別校外實踐基地。學校與大唐移動通信設備有限公司、羅克韋爾自動化(中國)有限公司、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共建4G移動通信與物聯網實驗室、羅克韋爾自動化聯合實驗室以及河北大學—西門子計量測控應用技術聯合示范中心等。學校光伏技術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新能源光電器件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等一批國家級別、省級重點實驗室,均面向本科生開放,校內外優質教學資源促進學生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提升學生動手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
通過卓越人才培養等,廣泛開展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育人。2015年建立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兩個專業的卓越工程師試點班,2016年建立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實驗班。通過校內教師赴企業、事業單位進修、實踐教學研討,參加企業培訓、承擔橫向科研課題等形式,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聘請校外企業行業專家參與課堂教學、實驗教學、實習實訓,指導創新訓練項目、科技競賽、畢業設計等教學活動。物理學院與保定金迪科學儀器有限公司合作校企課程“智能儀器設計”獲評省級一流實踐課程。
兩大課堂互動互補互融,提升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制定了《河北大學本科生第二課堂人才培養方案》,設置思想成長、社會實踐、志愿公益、創新創業、文體活動、工作履歷、技能特長七大板塊,與第一課堂互動互補互融。同時通過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實驗室開放項目、自制儀器項目以及各類科技競賽項目,全方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2020年建成智能創新工程綜合訓練中心,開展學生創新實踐訓練,通過開設“創業精英訓練班”,引進美國YC訓練營的培養模式,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技能穩步提升。“創業基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兩門課程獲評省級就業創業指導優質課程。
培養寬視野國際化人才
開放辦學
河北大學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發展戰略,著力培養寬視野的國際化人才。
通過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搭建國際化創新型人才培養平臺。河北大學—中央蘭開夏傳媒與創意學院是2013年建立的本科以上層次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也是省內首家涵蓋本科學歷教育與碩士研究生學歷教育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每年招收本科生200人,采用“4+0”培養模式,全英文授課,小班教學。學院師資隊伍包括中方專任教師、外方專任教師、客座教授。外籍教師擔任1/3的專業核心課程。學院推行“雙導師制”,每名學生均配有中外兩個導師,負責對學生的學習生活進行科學規劃和及時指導。兩校學生通過雙校園互學互訪,共同完成短期教學項目,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驗活動等,提升了兩校師生的國際化體驗和視野。至今培養畢業生657名,據不完全統計,229名畢業生被世界知名大學錄取,研究生平均升學率60.9%。學生獲得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時報金犢獎、“挑戰杯”大學生學術科技競賽等眾多獎項,就業率在97%以上,畢業生獲用人單位一致好評。
通過國際交流合作、短期訪學項目,培養了寬視野的國際化人才。學校實施與愛爾蘭國家學院人力資源管理本科合作項目,項目按照“3+1”的辦學模式,獨立設置班級,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創新精神、國際競爭力的人力資源管理人才。同時積極開拓聯合培養國際交流項目,先后與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日本廣島大學、法國先進工業工程學院等多所高校共建學生聯合培養項目。與芬蘭高校聯合實施冬奧播音主持專業學生交流項目,資助270名學生赴美國波士頓大學、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等高校交流學習。
通過學術互認課程項目,暢通多層次、多模式的國際化人才培養雙向交流體系。2019年,學校獲批本科學術互認課程(ISEC項目),于2020年開始招生,設有6個專業,每年招生600人。本科學術互認課程采用雙向學分互認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在國內階段就讀的部分課程被境外合作院校認可。教學師資隊伍由具備海外留學經歷和雙語授課能力的優秀教師組成,在專項教師培訓過程中,充分注重國內外課程體系、教學理念的融合與互補。在課程設置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國際化視野有機結合,緊緊圍繞全球競爭力內涵指標導向開發建設課程,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創新能力、專業素養的國際化高素質人才。
崇文勵教一世紀,立德樹人新百年。站在建校百年的歷史新起點上,面對實現民族復興的時代使命,河北大學將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搶抓機遇,凝心聚力,扎實推進本科教育高質量發展,探索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持續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孟慶瑜 張鋒 陰冬勝)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