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活出詩意是對生命的最高禮贊 ——讀《讀寫豐盈詩意人生》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1-09-30  閱讀:次   |
42.9K

  “這是最好的時間,清澈又深邃,我們承接它沐浴它呼吸它,讓我們的詩歌和人生都充滿了這種詩意和氣息。”在諸多的詩歌評論中,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詩人李犁的這句話。此刻,合上陶繼新與王崧舟對話而成的新著《讀寫豐盈詩意人生》,隨之而來的恰是這樣一種感覺。

  清澈又深邃,深情而溫暖。翻開的書頁,漸次延綿成了一趟長滿了詩意的旅程,沿途是看不盡的美好:在或靈動或厚重的文字筑成的世界里,有高山流水,星空浩瀚,有芳草離離,鮮花盛開——而最妙的是,走著走著,因為某個詞,某個句子,面前的風景倏然跳了起來,活了起來,并在你猝不及防的時候攫住了你的心。于是,整個世界靜了下來,你沉在了某種氣息里,然后,心靈和思緒隨著某個詞某句話不由自主地飛了起來……

  這樣的一種閱讀體驗,正如陶繼新老師在書中所言:“我們在閱讀中外經典之時,在向先賢至圣們學習之時,所讀所學絕不應是表象的東西,而應是心靈、精神層次的提升和拓展。真正的學是生命之學,是心性之學,是一種不斷拓展、不斷超越之學,是昨日之我已死去,今日之我又新生,并最終達致心靈的自由,一切似乎都完全地包容與接納,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相生相長。”

  又像王崧舟老師所語:“書是活的,每一本書都是一個生命,當你讀他時,他就活了,就和你對話。和你對話的不是文字,是書中的那個靈魂。這是兩個生命的一段奇遇,這里有生命無聊時的傾訴和傾聽,有生命提振時的感激和感恩,有生命與生命在會心出的共鳴和共享,有一個生命靜觀另一個生命時的感動和感慨,更有兩個生命在相互欣賞的那一刻深深溢出的歡喜。”

  什么是真正的對話?或許,從陶繼新與王崧舟老師的這場對話中,我們可以尋到一個答案:真正的對話,是生命對生命的打開,是心靈對心靈的呼喚,是思想與思想的相遇,是靈魂與靈魂的交流,是一場美好與美好彼此相認的對話。

  在杭州韻和書院,在“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的美好時節,圍繞讀書與寫作,教育與文化,生命與成長,兩位雖身份不同經歷相異但志趣相投靈魂相近的學者之間,展開了一場促膝長談——

  談讀書的文化價值,談語文教師的文化自覺和傳承道義,談詩意語文的文化使命,隨著話題的展開,交談的深入,在碰撞中,在討論中,訪者與被訪者的界限模糊了,于是,忽而是一個個令人茅塞頓開的故事娓娓道來,忽而是一句句鞭辟入里的真知灼見隨手拈來,最后的成文,完全是隨著彼此對話內容的自然切換而水到渠成。流淌其中的,有“話逢知己”的酣暢,有惺惺相惜的真情,有琴瑟和鳴的愉悅,所以,如此洋洋灑灑的對話,讀來竟絲毫未覺其冗長,而是一種享受。

  有人說,在好的詩歌面前你只能默默地感受和體悟,仿佛一說出口詩味就蕩然無存。那么,對“詩意語文”的闡釋和解讀,是否也會陷入這樣的境地?

  王崧舟老師認為,事實上,如果把詩意語文只當作一種流派來看的話,可能會扼殺詩意語文,因為詩意是高于風格、超越風格的存在。而語文如果只有功利的取向、科學的取向而沒有審美的取向介入,是走不遠、走不長的,有了審美的取向,功利才不會被異化,科學才不會變成一種理性的機械的操練,課堂才會有真實活潑的生命狀態。所以,詩意不是外在于語文的東西,而是語文固有的屬性,是語文的內在精神。詩意語文就是讓語文更美,更重視言語感受和言語想象,更加彰顯語文的情感熏陶、人文關懷。

  閱讀,是一個永遠說不盡的話題。有限的時間,應該讀什么書?怎樣讀書?書讀進去以后,能不能打通?這也是很多教師在閱讀中遇到的困惑。王崧舟老師以切身經歷總結出了一條寶貴的經驗:能不能跟自己的生命聯結,跟原有的認知結構聯結,這是關鍵。聯結越多越豐富,就記得越牢。他還打了一個生動的比方:就像我們身體上已經有各種各樣的插座,一本書來了,這里可以插通,那里可以插通,這個聯結就強了。

  教師讀書,除了豐厚積淀提升自我之外,對于教學又有何影響?在《為何閱讀》一章里,談到閱讀之于“豐富語言”的作用時,陶繼新老師指出:教師之教,很多時候是以語言為載體的,其語感的優劣,會讓教師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師者形象,也“于無聲處”影響著學生的生命揚升。所以教師讀書,不但關乎到自己的生命成長,也重塑著學生的語言系統。

  這是一場智慧與智慧相互啟迪的對話。在這場對話中,兩位學者談語文,但不限于語文學科本身,而是著眼于整個的教育生態;談讀書與寫作,但不囿于經驗或是技術層面,而是力求關照教師整個的生命與行走狀態。于是,透過這樣的對話,給予讀者更多的是一種“跳脫”的眼光和超越性的思考。這當然需要對話者必須具有“一覽眾山小”的眼界和“會當凌絕頂”的格局,更需要對教育有清醒而通透的認識和理解。這其中,還有他們對萬物的同情和憐憫,對整個世界對“天地人”充盈著的一種愛,一種深沉的潛入血脈的感恩和熱愛。所有這些,都構成了其對話和思維的原點。所以,你會感到,這不只是兩個人的交談,而是一種開啟,為讓讀者開啟一場教育真諦的探討與教育理想的追尋之旅,一步一步,去“見教育,見生命,見自我”。

  “寫作肯定不是為了重現記憶中的往事,而是為了發現生命根本的處境,發現生命的種種狀態,發現歷史所不曾顯現的奇異或者神秘的聯系,從而,去看一個亙古不變的題目:我們的心靈和前途,和我們生命的價值,終歸是什么?”這是作家史鐵生對寫作的闡釋,也道出了本書帶給我的一個思考。在寫作中省察人生,我們就會不斷發現,生命永遠值得,以最高的禮贊去稱頌它的美好。

  這場對話道出的絕不僅僅是這些。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借這樣一場對話帶來的思想颶風,將思維的風箏放得更高一些,更遠一些,在學習中,在讀寫中,在行走中,努力活出豐盈的詩意,或許這正是對生命的最高禮贊。

  (作者單位系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教體局 張桂玲 )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