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東華大學:心懷“國之大者” 為黨和國家培養有用之才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1-10-16  閱讀:次   |
42.9K

  2021年評選出的全國29位“七一勛章”獲得者中,有東華人黃寶妹的身影。“為實現全國人民穿好衣的夢想,在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業績”,這頒獎詞不僅鼓舞著黃寶妹,也鼓舞著千千萬萬東華大學師生和校友。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70年來,東華大學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心懷“國之大者”,致力于培養“基礎寬厚、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人才”,1985年以來獲得近50項國家科技獎、1990年以來摘得12項國家教學成果獎……26萬余名畢業生揚愛國情、立強國志、踐報國行,為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撐。

  在持續建強學科中,培養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人才

  “天宮”飛天、“北斗”指路、“嫦娥”探月、“天舟”開啟太空“送貨”……17年前,當湖北小伙蔣金華風塵仆仆地拖著行李箱從荊楚大地來到東華大學時,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人生會與國之重器、中國人的航天夢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系。17年光陰里,在東華大學,蔣金華不僅順利完成碩博學業,還跟隨團隊參與多個重大航空航天研究項目,團隊在中國人追逐星辰大海的偉大浪漫征途中,留下了東華人的光榮足跡。

  作為新中國首所紡織高等學府,像這樣發揮學科優勢、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培養人才,早已如基因般鐫刻進東華大學70年的辦學歷史,融入一代又一代東華人的精神血脈,周翔、何鳴元、李培根、俞建勇、朱美芳、程正迪等院士均畢業于東華大學。

  東華大學始終堅持“學科為綱、育人為本”,將學科建設作為基礎性工作,逐步形成“整體謀劃、協調推進、重點突出、高效有序、院為主體”的學科發展模式,形成多峰并舉、各學科互為支撐的學科體系,以學科實力增強帶動人才培養水平提升,統籌人才培養各環節。在全國高校前4輪學科評估中,東華大學紡織學科始終位列全國同類學科之首,并進入世界“雙一流”學科建設行列。

  面向新發展階段,東華大學聚焦國家、地方和行業需求,研究型大學特征更加突出,紡織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和設計學等優勢特色學科實力持續增強,紡織學科與工程學科入選“雙一流”學科建設名單,一級學科博士點增至11個,學術影響力和服務能力持續增強,人才培養為服務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交出了一張亮眼的成績單。2016年以來,東華大學承擔了一大批國家重大重點任務,獲國家科技獎10項;專攻碳纖維“卡脖子”技術,聯合企業實現國產高性能碳纖維產業化,填補國內相關技術空白;連續為神舟系列載人飛船航天員設計太空和地面工作生活全過程的系列專用服裝,共圓中國飛天夢;打造紡織機械“特種兵”,成功助力“蛟龍號”載人深潛器創造世界同類作業型潛水器下潛深度紀錄……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教育實踐中,東華大學培養了一批批優秀人才,他們中有的成為對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有的多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在新世紀我國紡織領域所獲的4個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全部有東華大學培養的學生參與,其中3個為第一完成人、1個為第三完成人。

  在服務社會主義建設中,培養實踐能力強的人才

  2015年,洪貴山從東華大學博士畢業后,選擇了自己創業,創辦了上海鴻苗實業有限公司,把實驗室里的新結果與行業、市場上的新需求精準對接。對此,洪貴山感激地說:“是母校對我專業知識和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給了我創業的源泉和底氣,幫我解決了很多項目上的難題,讓我們的產品能適應行業發展需要,迅速融入市場。”

  作為一所以工科見長的高校,東華大學是新中國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士三級學位授予權的大學之一,雖歷經華東紡織工學院、中國紡織大學、東華大學幾度更名,但學校一直面向服務經濟建設,動態調整各類培養方案,全力培養實踐能力強的人才。

  “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辦學傳統一直是東華大學的特色,東華大學依托學校優勢資源,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謀發展,改革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提升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專利申請突出成果轉化導向,實現專利由“量”向“質”轉變,在服務國家、造福民眾的過程中提升學校自主創新能力、社會影響力和美譽度,培養了一大批實踐能力強的人才。1992年,國家實施“產學研聯合開發工程”,學校“細旦超細旦丙綸長絲及制品”被列為全國首批啟動的7個產學研項目之一;1994年,學校“甲殼質纖維及其產品研究”項目進入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成為上海啟動的首批4項產學研項目之一;2013年,學校與企業聯合建成世界首條千噸級干法紡聚酰亞胺纖維生產線,成果廣泛應用于高溫過濾、特種防護等領域;2018年,學校牽手長三角企業建成世界較大的再生聚酯纖維生產基地,用高科技打通紡織產業循環經濟之路;2019年,學校攻克微創傷介入醫療中空纖維管制備關鍵技術,支撐合作企業30個系列200多種微創介入醫療器械的研發與生產;2020年至今,面對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東華大學發揮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非織造材料研究等多支團隊優勢,成功助力我國醫衛防護材料的研發……這一長串重量級產學研項目的背后,都有東華教師帶著學生參與、深度服務產業和行業發展的忙碌身影,一大批高層次人才從東華畢業邁上人生新征程。

  面向新時代,東華大學堅持科教融合、產教融合,深入推進“五育并舉”,成立錢寶鈞學院、研究生院,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高水平科研項目的機會。鼓勵教師將科學研究新進展、產業實踐新經驗、社會需求新變化融入課程內容,定期開發反映重大科技進展的新課程模塊,促進高水平科研優勢和產學研資源轉化為育人優勢。近年來,面對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集群的迅速發展,學校積極布局,新增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智能制造工程、人工智能、智能科學與技術、供應鏈管理等5個新工科本科專業,開設以藝工融合和環管融合為特色的兩個雙學士學位項目。學校著眼卓越人才培養,采用主題實驗班、理科實驗班等形式對原有專業升級改造,并主動適應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的需求,打破學院、專業、校企圍墻,實現從“學科中心”向“培養中心”、從“教師中心”到“學生中心”的轉變,與中國商飛合作開設“民用航空復合材料”拔尖創新人才實驗班等,通過校企協同育人,全面提升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

  在面向未來中,培養引領發展的創新人才

  解江冰、紀立軍、羅章生,三人是東華大學1990屆同窗室友,畢業后都成功創業,解江冰創辦的愛博諾德(北京)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出國內首款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可折疊非球面白內障人工晶體,打破國外市場壟斷,并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紀立軍創辦的上海安諾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羅章生參與聯合創辦的廈門三維絲環保股份有限公司也均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成功上市。東華大學2010屆本科畢業生羅清籃,創辦網絡安全平臺“漏洞銀行”,為國內多個重大會議、活動提供信息安全保障,獲評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市長獎”提名獎。2014屆碩士畢業生朱文斌,依托科研成果“智能感應毛巾”項目,入選“2017年福布斯中國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翻開東華大學校友錄,像這樣站在科技和時尚創意前沿、喜歡創新樂于創業的校友不在少數。

  “創新的事業呼喚創新的人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的重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高校是主陣地、主渠道。如何激發創新“第一動力”,讓人才第一資源更接地氣,更好滿足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需要?東華大學的選擇是面向未來,把提升創新創業教育質量作為培養創新人才的發力點。近年來,東華大學不斷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把“雙創”教育納入培養方案,建設專兼職結合的“雙創”導師隊伍;依托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等,激發學生創新潛能,產出一批創新創業成果;加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完善畢業生跟蹤服務機制,促進畢業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引導和支持學生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東華大學創新人才培養成績斐然,獲評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等。

  面向新征程,東華大學的創新創業教育不僅著眼“課堂內”,還把功夫做在了“課堂外”,在創業緊密相關的活動、賽事、實訓、孵化等方面全面發力,形成了學校、政府部門、市場多方協同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閉環。2014屆碩士畢業生馬飛飛,原本跟著導師做柔性防刺防砍服方面的研究,參加過學校舉辦的創新創業精英俱樂部高級研修班、KAB創業俱樂部等實訓實踐后,科技創業的種子在他心里生根發芽,畢業后他與小伙伴聯合創辦上海圣甲安全防護科技有限公司,做起了現實版“軟猬甲”。本科、碩士都在東華學習服裝設計的朱虹成功創立了StarryWish品牌童裝,她說多虧學校提供的“尚創匯”這樣實體又實在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讓他們這些走出校門不久的年輕人能在學校空間物理支持、政策咨詢、創業配套服務等多樣化的幫扶下,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

  在東華大學,像這樣受益于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創業學生還有很多。也正是在這樣360度全方位的支持和氛圍營造下,才有那么多的東華學生敢于邁出創業的一步,在實踐中培養創新精神。而這樣系統化地推進創新創業教育也結出了豐碩成果。截至2021年9月,東華學子獲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資助共計190項,累計3852萬元;獲得上海市覺群大學生創業基金資助39項,累計排名上海各高校首位。近年來,學校不僅獲評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國家備案眾創空間等,還連續4年被評為上海市“A級”高校創業指導站;運營管理的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會東華大學分會連續5年被授予上海市優秀(特優)分基金會稱號。2021年,學校獲上海市研究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計劃立項12項,歷年來累計立項105項,位居上海市各高校首位。

  古往今來,人才都是富國之本、興邦大計!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東華大學將繼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扛在肩上、踐在實處,加快“雙一流”建設,全力服務國家和上海市的戰略需求,在實現“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有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目標中,為培養更多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而不懈奮斗!

  (向娟 虞晨潔)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