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 構建“三位一體”育人模式實現“三全育人”
吉首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作為湖南省首批20個“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院(系)之一,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了“文化育人、教書育人、實踐育人”“三位一體”育人新模式。
以文化價值為引領
創建文化育人新品牌
文化育人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現實需要,學院堅持以專業為依托,以文化價值為引領,積極探索文化育人路徑。2016年,以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金融工程專業、統計學專業為紐帶,打造實施了“數學文化節”“金融·統計文化節”。以文化節為載體,組織開展專題知識講座、師范技能競賽、游園會答題競猜、炒股模擬大賽等系列活動,在活動中把思政元素與專業元素相結合,充分發揮文化育人功能,在育人過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學院通過對文化節的氛圍營造和過程實施,激勵人、表彰人、感染人,樹立典型、打造品牌、傳承文化,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養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和道德情操,實現在思想上、情感上、意志上的大幅提升,增強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內生動力。經過五年時間對文化節的不斷優化打磨,現已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動,育人效果明顯。
以教學改革為核心
再造教書育人新體系
學院積極開展教育教學改革,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明確創新人才培養目標。自2012年以來,學院先后3次修訂了人才培養方案,將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的重點聚焦在強化創新人才培養的要求上,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作為教書育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產教研融合、實踐育人、校企地合作、社會服務作為實現創新人才培養目標的主要途徑。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內涵,構建教書育人新體系。為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內涵,學院從課程體系改革、實踐育人模式改革以及保障體系改革等出發,構建了“公共通識(2個學分)+專業融合(2個學分)+創業孵化(X個學分)”和“4+X”(學生必須修滿“4+X”學分方可畢業)學分的三層次教育教學課程體系,發揮“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和“專業見習實踐平臺、專業實習實踐平臺、就業創業實踐平臺、社會服務實踐平臺”4個實踐平臺作用,落實“組織保障、師資保障、制度保障、經費保障、資源保障”5個保障,形成了教書育人“二課堂三層次四平臺五保障”的新體系。
以校地合作為紐帶
構建實踐育人新路徑
通過與校地企合作,為學院在實踐育人探索中,提供了新的路徑。2014年以來,學院結合專業特點實際以及社會對高能力高素質人才的需求,緊緊圍繞實踐育人這條主線,強調“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學科與專業、科研與教學、訓練與競賽”相結合,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與實踐,探索出了“一線五結合”的實踐育人新路徑,將實踐育人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不斷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社會適應性。通過社會實踐服務,凸顯實踐育人成效。
一是結合學院數學與應用數學師范專業特色,2017年,成立了“數時代”社會實踐服務團,扎根湘西經濟困難地區進行義務教育活動。據統計,累計開展支教志愿服務達200余次,總時長3600多小時,服務受眾達到900余人。
二是結合學院金融工程專業特色,2017年,成立了“湘希計劃”創業扶貧團隊,自成立以來一直扎根湘西基層,服務“三農”,助力脫貧攻堅,團隊以實踐成果參加創新創業競賽,先后榮獲第四屆、第五屆湖南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二等獎、一等獎,并蟬聯第三屆、第四屆湖南省青年社會組織公益創投大賽金獎,2020年斬獲第六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國賽銅獎。目前,“湘希計劃”創業扶貧團隊還負責團組織湘西花垣縣雞坡嶺村鄉村振興青年服務站項目。
三是結合學院統計學專業特色,與湘西州統計部門深入合作,2016年以來,湘西州人口普查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交由學院負責,每年幾十萬條的數據導入分析,為學院統計學專業學生直接提供了一手數據源。通過對海量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把學校課堂和社會課堂無縫對接,進一步夯實了學生的理論基礎,提升了學生處理分析應用能力的同時,也為地方政府部門應用數據提供了重要參考。
(彭立平 吳利華 陳輝 張毓芯)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