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理工大學 樹立“教學學術”理念 提高思政課教學水平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肩負著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承載著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重要使命。辦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必須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樹立“教學學術”理念,培育教學學術型思政課教師,提高思政課教師教學水平,是提高思政課教學質量的關鍵。學術不僅意味著探究知識、整合知識和應用知識,而且意味著傳播知識,我們把傳播知識的學術稱為教學的學術。武漢理工大學認真學習貫徹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和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的重要精神,聚焦立德樹人,多措并舉努力提高思政課教師教學水平。
堅持問題導向
提高教研能力
教學學術型思政課教師應具有問題意識和反思精神,能夠抓住問題的關鍵,使教學目標更加明確,教學重點更加突出,在教學中研究問題,通過問題解決形成理論成果,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學術水平。武漢理工大學思政課教師定期圍繞各門課程中的重點問題,組織集體備課會、集中研討會,對課程中的疑難問題進行系統梳理,積極探索以問題式教學模式為核心的思政課堂教學方法改革,使得互動式、啟發式、探究式教學能夠有序開展。結合“青春告白祖國”“紅歌傳唱”等活動拓展思政課“第二課堂”,弘揚愛國主義優良傳統,激發廣大學生對偉大祖國的無限熱愛。結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選取有思想、有價值的抗疫題材,制作“共抗疫情、愛國力行”教育宣傳片,深入開展思政教育,引導學生深刻領悟共產黨的先進性和社會主義制度顯著優勢,堅定理想信念,踐行初心使命。
加強教師間交流
搭建知識共享平臺
教學學術型思政課教師能夠在有效交往中探討思政課教學問題、分享研究成果,促進教學知識的顯性化和理論化,進而不斷創新和改進思政課教學。搭建知識共享平臺,一方面豐富了思政課教師對教學的全面理解,解決思政課教師教學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另一方面,思政課教師通過教學研究、教學反思,展現教學研究成果,實現不同教師間不同教學知識結構與教學能力的互相補充、互相促進。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深入挖掘教學資源,開設了包括名家講壇、博導論壇、學術會議、讀書研討會等常態化的“求是學堂”,搭建起校內外專家與大學生之間的深層次交流平臺。院系每月就某一專題組織優秀教師開展公開課教學,切實提高思政課教師教學水平。
以生為本
完善教學過程參與機制
教學學術型思政課教師對教學工作和學生抱有極強的責任感,始終將育人為本、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放在工作首位。博耶認為教學是一個動態學術過程,是教學相長、互相促進的過程。博耶的后繼者舒爾曼在教學學術理念的基礎上提出“教與學的學術”,認為教學學術既是教師“教”的學術,也是學生“學”的學術,要求教師在關心教的同時,更應注重學生的學。武漢理工大學積極推動師生互動,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使其積極參與整個教學活動過程。針對課堂教學中學生被動聽課的傳統模式,讓學生登臺講課。在中國近現代史課上開展“黨史我來講”講課比賽;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上開展“愛在理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與行”演講比賽,將主動權還給學生,讓課堂活起來。
主動交流探討
形成教學成果
教學學術具有群體性特征,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也需要教師之間的交流學習。教學學術型思政課教師善于主動交流探討,把交流探討作為提升和發展的重要方式。通過“課堂教學精講、網絡教學輔學、實踐教學延伸”,定期舉行示范公開課、教學比賽和教學講評等,形成教學論文、教學著作、教輔材料、國家精品課程等顯著的有形成果。認真研討“一院一策、一課一品”方案,結合理工大學工科特色,打造出工業與人文交融的“認識武漢·大國工業”系列課程,將工業文化融入課堂教學,形成了一系列教學成果。
樹立“教學學術”理念為思政課教師從事教學學術研究提供了行為先導、內在動力以及價值取向。一方面,激發思政課教師教學熱情和積極性,促使思政課教師以教學研究者的身份自覺關注思政課教學問題,系統探究馬克思主義理論;另一方面,促使教師探索新教學理念、新教學話語和新教學方法,提高思政課教師教學水平,不斷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
(汪勤 夏江敬)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