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斑駁的海員訓練班紀念章 ——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建校70周年側記
■新時代新職教新征程(江蘇篇)
因海而生,因海而盛。
2021年7月1日,在“百年征程初心永恒——中國共產黨在江蘇歷史展(1921—2021)”的史料展柜里,擺放著一枚海員訓練班(首屆)學習紀念章。斑駁的表面,氧化的字跡,經歷歲月的滄桑和侵蝕,它靜靜地展現在世人的面前,無聲地訴說著一段塵封已久的歷史。這枚紀念章由“鴻章”輪起義船長蔡良的家人珍藏了70年,在海員訓練班開班70周年紀念典禮上無償捐贈給了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小小的紀念章毫不起眼,卻承載著太多記憶,揭開了新中國航運事業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一路走來,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70年來的風雨兼程,“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
1950年1月15日上午8時整,原香港招商局及滯留香港的13艘海輪,為了擺脫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投向新中國的懷抱,在香港維多利亞港同時升起鮮艷的五星紅旗,宣布起義,震驚了世界。
1950年底,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的前身海員訓練班,在南京市白下路槲斗巷新19號正式成立。
此時,香港招商局13艘起義海輪的船員已經順利返回了廣州。為了學習新中國的各項政策,首批245名起義船員奉調從廣州出發,乘了3天時間的火車抵達上海原招商局總公司集合。之后,起義船員從招商局金利源碼頭出發,分兩批乘坐江輪前往南京的海員訓練班進行學習。
1951年1月22日,海員訓練班舉行了首屆開班典禮,聘請海員總工會多名領導教授“工會的性質與任務”“生產競賽”“工會基層組織工作”等課程。開班初期,教材缺乏,中華全國總工會干部學校為海員訓練班提供了工人出版社出版的《蘇聯工會實際工作教程》《蘇聯職工運動史教程》《國際工會運動史教程》以及各時期報紙上關于工會工作的材料。
海員訓練班的教學以政治教育為主,結合生活鍛煉教育,提高階級覺悟,改造舊作風、建立新作風,樹立主人翁思想,并以一定時間進行工會工作及業務文化學習,制訂教學計劃方案。主要學習內容包括理論教育、臨時教育和業務教育。
理論教育的內容主要是社會發展史與中國革命基本問題:勞動創造世界和群眾路線,五種生產方式—階級斗爭、工人階級與共產黨,社會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無產階級專政與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還有國家與政治(重點放在新舊中國的對比)、新愛國主義、社會的思想意識等。
業務教育的內容主要是根據中國工人運動的主要任務結合中外工人運動經驗,了解三個中心問題:工會的性質與任務,中國海員工會在各個時期斗爭的方針任務,工會法,國際海員工人運動等;生產競賽、集體合同、民主管理與勞資協商會議、勞保福利等有關工會生產工作的問題;工會基層組織工作,主要是選舉基層工會各種委員會組織與工作條例,包括工會干部的作風與工作方法等問題。
相關領導十分關心訓練班的工作,多次來海員訓練班視察并給學員作報告,親自指導訓練班的工作,制訂教學計劃并給學員講課。《出國觀感》《東南亞各國情況記錄稿》等資料,給學員以深刻的教育,是珍貴的海運歷史資料。
從1951年1月至1952年11月,海員訓練班開辦了4期,培養了2726名船員和基層工會干部。其間,香港招商局起義船員500余人,分兩批參加海員訓練班第一、第二期的學習,基本涵蓋了13艘海輪所有起義船員。海員訓練班是新中國成立后,政府交通部門和海員總工會聯合創辦的首所海員學校。“重慶艦”起義官兵、招商局起義海員以及33家民族資本航運企業北歸船員,都在海員訓練班留下了身影。王俊山、劉維英、谷源松、羅秉球、蔡良、楊惟誠、張文豪等耳熟能詳的起義船長以及一大批起義高級船員,包括被譽為“東方魯濱遜”的沈祖挺、“新中國遠洋運輸事業發展的見證人”陳宏澤,都在海員訓練班學員名單中。他們在海員訓練班學習結業后,到上海海運部門、廣州海運部門、長江航運管理部門和中波海運公司工作,為新中國航運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海員訓練班傳承了招商局起義的精神,延續著招商局起義的歷史,不僅與新中國海事職業教育同步和共振,更是新中國航運事業發展新篇章的發軔與開端。
回望歷史,波瀾壯闊;放眼未來,前程似錦。“海洋強國”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兩大建設任務的啟動,對于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來說是一個大有可為的歷史性機遇,抓住機遇,實現學校的高質量發展,在大有可為的時代大有作為。
(劉桂香 趙建軍)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