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七秩芳華 百年夢圓 ——中國民航大學建校70周年綜述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1-10-21  閱讀:次   |
42.9K

  七十載風雨兼程,七十年砥礪奮進。建校70年來,中國民航大學傳承紅色基因,牢記初心使命,培育萬千英才,秉承“建民航、興民航、強民航”的辦學宗旨,始終與國家命運休戚與共,與民航發展同向同行。

  櫛風沐雨 賡續紅色血脈

  任何一個單位都有自己的傳統,這是一道生命洋溢的洪流,具體體現為一種氣質、一種性格。這種氣質和性格往往是由單位組建時的使命,尤其是首批領軍人物的氣質和性格決定的。他們給這個單位注入了靈魂,其影響至深至遠。

  1951年9月25日,中央軍委民航局第二民航學校在天津成立。自此,奠定了中國民航大學的基石,開啟了新中國民航人才自主培養的新征程。首任校長方槐將軍是著名的“航空火種”、開國少將,曾經在開國大典上駕駛飛機飛過天安門廣場上空。一大批老紅軍、老八路、解放軍指戰員組成了學校首批教職工隊伍。隨著建設發展,學校1958年更名為中國民用航空局高級航空學校,1963年重組為中國民用航空機械專科學校,1977年更名為中國民用航空專科學校。上級主管部門從各部隊尤其是空軍航校中抽調了大批優秀教師支持學校建設,其中很多是當時航空界和空軍院校的知名專家學者。

  “兩航”起義歸來人員是學校建校之初的一支主要技術、業務骨干力量,其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激發了強大的航空報國力量,滋潤著天津張貴莊機場旁邊這一片紅色熱土。學校早期教員中的“兩航”起義人員比比皆是,潘國定曾任副教育長,楊積曾任訓練科科長,林雨水曾任訓練科副科長。此后陸續調入一些既有理論基礎又有實踐經驗的“兩航”起義業務骨干,如秦永棠、周其煥、金煥章、余品珍、陳禮謨等。據統計,學校1959年教師總數為82人,其中“兩航”起義人員達44人;在學校1982年評定的首批高級職稱中,7名副教授中有5人為“兩航”起義人員。

  何其忱1956年調入學校擔任教員,在教學的同時還先后為時任國家領導人執行專機飛行任務,1958年榮獲“天津市勞動模范”稱號。1972年他回到天津,繼續擔任學校教員,同時為民航部門做波音飛機翻校工作,編寫了大量教材。

  “兩航”起義時26歲的機務工程師鄧福慶,從1956年調入學校任教至2001年退休,在學校辛勤耕耘45年,曾獲“全國民航優秀教師”稱號等多項榮譽。早在1960年,其科研成果就在全國工業交通技術革新展覽會上獲得重視和好評。在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極其艱苦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下,他結合勞動實際,發明了脫粒速度是當時標準機器3倍的脫粒機。他用畢生精力致力于科技創新,1986年3月榮獲民航部門科技進步一等獎,1987年7月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創造了學校科研工作新的歷史。

  建校之初,學校辦學條件十分簡陋,交通很不方便,設施設備嚴重不足,被指定為校舍的舊營房、倉庫等也荒廢待修,學校周邊大部分是蘆葦蕩和鹽堿地。學校黨委帶領師生,以使命為發端,以忠誠為階梯,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在平整機場、修繕校舍、美化環境的同時,還一起繪制圖紙、制作教具。1959年之后,國民經濟陷入困難局面。全校師生與基建部門共同努力,在當時建材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新建起多棟建筑物,兩年內新建房屋面積約為原校舍的兩倍。走進學校東麗校區北區,在高大粗壯的白楊樹掩映下,可以看見多棟20世紀50年代的建筑物,訴說著當年的創業故事。

  自1951年建校至1981年,學校機構完全參照空軍航校的建制設置,校園生活、學習、工作實行軍事化管理,教職工一律著軍裝,體現出高度的組織軍事化、行動戰斗化、生活集體化。鑒于民航業的重要性以及解放軍的優良傳統,學校歷來重視思想作風建設,堅持艱苦樸素、實事求是、學以致用的辦學傳統。在緊張的學習訓練之余,學校也非常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學員們以苦為樂、樂觀向上,自發組建廣播電臺,在課余時間廣播時事新聞、學生動態等。盡管學員的文化程度不同,但同學(戰友)之間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服務社會、奉獻社會是民航人一種自覺的責任與擔當。1960年5月,山西大同煤礦發生瓦斯爆炸事故,900余名礦工被困井下,學校派出飛機空投急救物資,圓滿完成任務。1960年,山西平陸煤礦工人食物中毒,61名工人生命危急,學校派出飛機及時將藥品送到,挽救了工人們的生命,這就是著名的新聞報道《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

  為黨和國家培養“又紅又專”的民航人才是學校辦學的根本目標。1963年至1968年,學校共培養了1507名學生,其中本科生192名、專科生591名、短訓班學員691名、留學生33名,為民航業輸送了一大批高質量人才。

  建校之初的30年,雖然學校處于創建和調整時期,經歷了初創時期的舉步維艱以及艱難探索和困難挫折的各個階段,但學校的奠基者、創建者、開拓者們為中國民航大學根植了鮮明的紅色基因,形成了與新中國民航同頻共振的“忠誠、愛國、奮斗”的家國情懷和“明德至善、弘毅興邦”的校訓精神,“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民航”已然融入血脈,并在建設、改革、發展中薪火相傳。

  改革開放 追逐藍色夢想

  民航的事業在藍天,民航人的夢想在藍天。

  “我于1987年計算機系成立之初來到民航大學,有幸參與了學校從合格評估到審核評估等一系列教育教學改革,很榮幸見證了學校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科學研究不斷進步、辦學規模不斷擴大、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的發展歷程。在多年教學工作中,從如何上好一堂課,到如何開展好課程建設,再到如何進行好專業建設,真切理解了‘選擇當老師就選擇了責任,就要盡到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責任,并把這種責任體現到平凡、普通、細微的教學管理之中’。”中國民航大學首位“立德樹人成就獎”獲得者王紅教授在學校2021年教師節慶祝表彰大會上的發言引發全校師生的強烈共鳴。

  王紅是中國民航大學2100名教職工的優秀代表之一,見證了學校的發展歷程。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中國民航開啟了體制改革等重大變革,民航科教事業蒸蒸日上。伴隨其中,中國民航大學也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并將建設民航強國的藍色夢想深深融入與生俱來的紅色血脈中。1981年8月,學校更名為中國民用航空學院,機務、空管、民航運輸等民航特有專業實現了“專升本”,招生規模迅速擴大,較好地滿足了中國民航快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20世紀90年代,學校成為中國民航首所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高等學校,實現了中國民航研究生教育零的突破。

  進入21世紀,中國民用航空部門加大對民航科教事業的建設投入力度,合理布局院校和科研院所,形成了包括中國民航大學、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民航管理干部學院、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上海民航職業技術學院以及中國民航科學技術研究院等在內的民航科教體系,分布于祖國大江南北,定位清晰,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共同支撐起民航科教事業的大廈。2006年5月,中國民用航空學院正式更名為中國民航大學,在創建“國內知名、國際民航界有較大影響的教學研究型大學”的征程上邁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民用航空部門高度重視科教工作,將其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地位,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制定實施了一系列創新舉措,構建起民航科教創新的“四梁八柱”。按照“一二三三四”民航總體工作思路,統籌推進“三出”“四型”“五基地”戰略布局,選拔培養21名民航科技創新領軍人才、50名拔尖人才和32個創新團隊,認定批準22個民航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大力推進民航科技創新示范區建設,組建民航科技創新攻關聯盟,完善優化民航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成功獲批中國民航首個博士點等。一系列創新舉措有效激發了民航科教創新工作的內生動力,為推進民航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撐。

  東方風來滿眼春。乘著民航科教事業發展的東風,中國民航大學緊密圍繞民航強國戰略,聚焦主責主業,努力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國際合作等方面擔當作為。2017年,在中國民用航空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學校正式成為中國民用航空部門、國家教育部門、天津市三方共建高校,為后續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在人才培養方面,革命性地開啟了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之路,填補了我國民航院校博士點的空白,形成了學士、碩士、博士完整的學位授權體系;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本為本”,本科招生質量接近全國高校前5%,畢業生就業去向落實率多年保持高位;交通運輸專業成為民航系統首個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航空類交通運輸專業;工程技術訓練中心成為中國民航首個建成并獲批的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機務實驗教學中心成為全國民航首個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中歐航空工程師學院合作辦學項目被中法兩國評為“中法大學合作優秀項目”。

  在科學研究方面,主導研究國產大飛機適航審定技術,研究開發基于北斗衛星導航的航空器全球定位追蹤;獲批全國民航首個國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國家級別大學科技園指日可待;學校自主研發的機場除冰系統、全自助行李托運系統在國內多個機場得到應用;智庫作用日益明顯,中國民航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關于民航強國建設特征的評估報告得到民航部門充分認可,臨空經濟研究中心、中國民航行業文化研究中心碩果累累。

  在社會服務和國際合作方面,學校支持天津市成功獲批準無人駕駛航空器實驗基地,與天津市東麗區共同成立航空航天人才創新創業聯盟。學校是國際民航組織航空培訓升級版成員單位,與國際上的一些民航院校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

  在學校2021級本、專科新生開學典禮上,在校生代表、天津市第四期“青馬工程”學員鄧宏勛發言時說:“要踐行當代民航精神,用平凡鑄就非凡,把民航人的安全與責任扛在肩上;要把‘小我’融入‘大我’,用實際行動譜寫屬于新時代中國民航大學學子的青春華章。”

  中國民用航空部門領導在《中國民航大學史(1951—2021)》序言里高度凝練了學校70年建校歷史的經驗: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才能確保學校改革發展行穩致遠;必須始終保持與國家和行業的緊密聯系,才能不斷厚植學校發展優勢,彰顯獨特價值;必須具備寬廣的國際視野,才能更好地促進學校高質量發展。

  接續奮斗鑄就金色輝煌

  百年征程,恰是風華正茂;奮楫揚帆,再踏趕考之路。

  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又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面對新時代的民航科教“新考卷”,中國民航大學應當如何落筆、如何作答?

  從單一的航空運輸強國到多領域民航強國,再到全方位的民航強國,是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的戰略步驟。從建成高水平特色大學到全面建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民航大學,中國民航大學使命光榮、任重道遠。

  民航強國,科教為本。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的本質是高質量發展,理應包含高質量的民航教育體系,理應建設與民航強國地位相匹配的中國特色世界一流民航大學。中國民航大學牢牢把握“三新”要求核心要義,結合民航“三期”疊加特點,科學制定了《中國民航大學“十四五”事業發展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為學校未來發展擘畫出宏偉藍圖。學校明確了“十四五”時期“一二三四四五”總體工作思路,即:通過“一個中心”——以人才培養為中心,“兩條主線”——以“雙一流”建設和構建高質量民航教育體系為主線,打造“三個若干”人才隊伍,堅持“四個面向”,實施“四大核心戰略”,最終實現“五個一流”——以強化一流黨建為引領促進學校高質量發展,以培育一流人才為核心建立高質量教育教學體系,以打造一流學科為牽引構建民航學科生態體系,以作出一流貢獻為使命構筑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以完善一流辦學條件為基礎建設智慧美麗人文校園。

  從心而上,璀璨民航。“十四五”時期,中國民航大學將力爭在國家一流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級別大學科技園等方面實現重大突破,錨定民航強國戰略目標,全面提升服務國家、服務民航、服務社會的能力,走好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第一方陣”,不斷強化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民航大學的使命擔當,以更加優異的成績為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貢獻中國民航大學的力量。

  賡續榮光,“遂夢”飛翔。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在民航業內外各兄弟單位的支持幫助下,在“明德至善、弘毅興邦”校訓的涵養激勵下,一代代中國民航大學人將始終以“忠誠、愛國、奮斗”的家國情懷,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己任,朝著中國特色世界一流民航大學的目標奮楫前行,在建設民航強國、教育強國的道路上堅毅果敢,不懈奮斗,譜寫出無愧于偉大時代的嶄新篇章!

  (朱瑞新 張騫 張兆翔)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