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農業大學探索農科類學生分類培養、實踐教學長效機制—— 讓每個農科生都找到成才之路
本學期,山東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學生褚曉萌悄悄換了身份——作為一名碩士研究生新生,她將在母校繼續度過三年的奮斗時光。和褚曉萌一樣,本科宿舍其他“五朵金花”的考研成績也都頗為亮眼。
讀研的出彩,創業的同樣光芒四射。校友趙焱20年前就在學校設立了獎學金,捐贈了幾百萬元的企業股份;丁紹武一口氣拿出500萬元資助校史館建設;聶陽的蘑菇扶貧、張大鵬的蝗蟲養殖等創業項目,已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推薦模式。
全面培養農科生的創新、創業和科研能力,讓每個農科生都找到適合自己的成才之路,是山東農大一直以來的辦學追求。
“要有大發展,就要有高起點”
大農學類專業是山東農大的立校之基,先后走出了李振聲、印象初等多位兩院院士。“要有大發展,就要有高起點”是學生們一入校就確立的理念。
在植物保護學院,記者了解到,該校植物保護專業設立于上世紀50年代,近年來先后獲評首批山東省品牌專業、國家級特色專業、首批山東省高水平應用型建設專業和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等。在專業教學中,教師生動講解專業知識,解讀學科發展前景,幫助學生鞏固專業思想、提高專業能力。
在學院發展歷程中,多位教師通過個人出資或捐贈稿酬的方式建立了獎學金,助力學生成長成才,其中就包括國內植保領域著名專家王清和、張天宇等。這些學術大家還經常為學生作人生導航報告,用自己的成長經歷鼓勵后輩攻堅克難、勇攀高峰。
長期在植保學院設立獎學金的企業董事長王政、胡憲亮等,經常來校開展座談會,與學生們交流、分享創業經驗。2020級制藥工程專業學生黃子軒,在學校教師的協調下,訪談了三位他傾慕的校友。校友們專業、細致的解答,讓黃子軒堅定了學好專業、豐富自我的決心。
分類培養“處處能學、時時可學”
多年探索,山東農大形成了獨特的育人模式和培養特色。齊魯學堂“本碩博貫通”培養拔尖型農林人才;三層次、三結合、三段培養的“三三式”實踐教學體系,突出教學與科研、生產和社會實踐的結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以專業、項目、平臺、機制驅動為核心的“雙創四驅”創新創業工作模式,給予學生高質量的校園創業訓練。
植保學院近九成學生參加過SRT(大學生研究訓練計劃)團隊。學院實施“四課兩室三訓練”教學模式,打造“基礎實踐課、專業實踐課、綜合實踐課、科研實訓課”四課融通的創新實踐課程體系,培養學術拔尖型人才。學院調動多方力量,營造“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信息化實驗教學環境。本科教學實驗室配置便攜式光合儀、熒光定量、吸蟲塔、無人機等現代教學設備。實驗中心裝配6個數碼互動實驗室,教師端實時同步顯示所有學生顯微鏡下的圖像,可靈活實施一對一、一對多等教學方式。
本科生導師制在全校普遍實行。植保學院70多名教師,每人指導5—6名學生在自己的實驗室進行科學創新研究。2018年獲評“山東省優秀畢業生”的房樂,大二時主持“關于煙草脈帶花葉病毒表達載體的構建與應用”國家級SRT項目。在“泰山學者特聘專家”李向東的實驗室,她經歷了從實驗設計、表達載體構建,到獨立實驗操作、數據分析,再到科研論文寫作的全部過程,接受了極為規范的學術訓練。目前,她正在母校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已有多篇論文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上發表。
對以就業創業為目標的學生,植保學院出資建立大學生創客中心,讓學生的“金點子”直接應用于實習實踐,轉化成創業產品。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先后獲得省級獎勵12項、國家級獎勵1項。
專業訓練成就專業夢想
淳樸扎實、努力上進,這是外界對山東農大學生的普遍評價。據統計,學校2021屆畢業生中,約30%自愿到鄉鎮一線工作,約5%選擇了回鄉創業。這樣的成績,離不開卓有成效的專業訓練。
山東農大要求所有SRT項目必須圍繞專業進行,幾乎所有學生都參加過昆蟲知識競賽、盆景設計大賽等專業競賽。第一屆全國大學植物保護專業能力大賽團體特等獎成員何夢君告訴記者,正是SRT項目和各種專業競賽的歷練,讓自己和同學們的專業能力得到了長足進步。
近年來,山東農大還建設了創業孵化中心,開放1500畝科技實踐站園,設立212個校外創業實踐基地,提供專項培訓、資金扶持等全方位服務。學校園藝學院學生創建的“一世花開”創業團隊,在教師指導下開展“南花北引”,把云南的月季鮮切花優質品種帶到山東,帶動臨沂和日照10多個村、1000余人脫貧,使當地農民人均年收入從1000元提高到2.5萬元。這樣依托專業優勢建立的創新創業團隊,在山東農大校園里還有上百個,很多都實現了注冊公司、申請專利、轉化成果。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