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州學院:出實招助力山區縣共富先行
山區縣的跨越式高質量發展事關區域現代化先行和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全局。臺州學院充分發揮自身地域和人才優勢,精準助力三門、天臺、仙居等山區縣共富先行。
共建平臺培育創新發展“引擎”
山區縣發展普遍缺乏創新資源,名校大院服務“遠水難解近渴”,地方應用型大學因此擁有廣闊舞臺。2021年10月9日,學校舉行“書記手牽手發展肩并肩”臺州學院助推三門縣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先行縣啟動儀式,啟動實施黨建引領、科技薪火、人才共享、教育賦能、鄉村振興、消費幫扶等六大行動計劃,助力三門縣高質量發展,拉開了全面結對幫扶三門縣建設共同富裕先行縣的序幕。
早在2018年4月,學校在三門縣成立首個校外研究院——臺州學院三門研究院,緊扣產業發展需求設立橡膠產業發展、植物資源與環境、智能制造與先進裝備、鄉村振興等4個研究所,以此為“橋頭堡”推動學校創新資源與三門縣企業精準對接,派出教授博士團隊長期駐地服務。研究院成立以來,與企業共建產學研平臺(基地)8個,聯合企業申報省部級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兩項,獲補助資金365萬元。聯合開發項目6項,其中一項即將量產,另有一項有望填補國內外橡膠行業空白。協助企業成功申報“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第六批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3家,申請專利31項,提供科技創新券服務項目30余項。
文化研究做大文旅融合“蛋糕”
天臺縣是和合文化發源地,也是“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風光旖旎、人文薈萃。2017年5月以來,學校先后成立和合文化研究院、天臺山文化研究院、唐詩之路研究院,開展和合文化和浙東唐詩之路研究,成功獲批省文化研究工程項目等省部級以上文化研究項目13項,出版學術著作近10部。參與承辦“詩路遺產與魅力廊道”浙東唐詩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等高端學術會議,挖掘天臺山詩路文化寶藏及其時代價值,推動詩路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助力天臺縣打造現代和合之城。為促進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豐富天臺縣旅游產品線,學校攜手天臺縣赤城街道,在塔后村成立臺州學院民宿學院,幫助該村策劃并無償支援鄉村啤酒音樂節,進行“音樂+鄉村”“音樂+啤酒”“音樂+民宿”等全新場景塑造,推動塔后村打造“醉美”鄉村旅游目的地,取得了十分明顯的旅游拉動效應,塔后村近百家民宿一房難求。臺州學院的無人機表演更是讓天臺縣人民一飽眼福。推動成立臺州市民宿協會,面向農家樂、民宿業主和美麗鄉村干部開展培訓,促進了鄉村旅游和民宿業健康有序快速發展。
教育定投補齊事業發展“短板”
基礎教育薄弱是三門縣實現共富先行的一大絆腳石,學校充分發揮自身百年師范教育的傳統優勢,加強對該縣基礎教育的精準幫扶,與三門縣政府部門共建臺州學院附屬三門縣實驗學校。教育科學研究院為學校編制規劃,開發課程,提供教研指導。在該縣建設省級教師發展學校,探索教育行政部門、教師發展學校和高校三方聯動機制,培養一批服務三門縣基礎教育的骨干教師。面向該縣定向招生,培養中小學全科教師。教師培訓中心為該縣中小學校長和骨干教師提供定制化全學段、全學科優質培訓課程。在三門縣亭旁初級中學建立師范生實習教育基地,聯系國家名師前往該校指導師資隊伍建設。
合作辦學開辟山區高教新篇章
山區縣發展普遍面臨人才少、留人難的困境。仙居縣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有3A級以上景區15家、高端品牌酒店10余家、中高檔民宿500家,2021年1—7月全縣旅游總收入25.52億元,同比增長24.59%。2017—2020年,仙居縣醫療器械企業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45.0%。隨著文旅與大健康產業的快速發展,人才瓶頸日益突出。學校急仙居縣之所急,雙方共建文化旅游與大健康學院。仙居縣提供260畝土地,按照容納1500名本科生的規模建設硬件設施。學院擬設置旅游管理、醫療器械工程、生物制藥、智能制造工程、護理學等5個專業,采用“2+2”模式培養應用型人才,2021年已完成首批招生60人。浙江銀輪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是天臺汽摩配行業龍頭企業,企業發展急需大量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學校與該公司合作共建銀輪商學院,校企共同開發專業課程與特色教材,共建教學團隊和實訓基地。智能制造學院開設“銀輪班”,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融入企業課程模塊,開展銀輪案例、銀輪工程師進課堂活動。2020級機械及智能制造相關專業近120名學生進入該公司見習,10名2021屆畢業生與該企業確定就業去向。
近年來,學校積極踐行共同體理念,把學科專業建在產業上,把科研論文寫在大地上,把人才培養放到生產第一線,推動校地發展戰略互嵌、結構互耦、要素互融,開創了地方應用型大學校地共生發展新模式,受到了各方面的密切關注和社會各界的普遍贊賞,多家主流媒體對此進行了報道。
(周良奎 曹衛明 李滿)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