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學科交叉融合 多主體協同育人 ——聚焦魯東大學教育學院博士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創新社會治理實踐需要一大批從事問題青少年教育矯正管理研究和行業實踐能力較強的高質量人才,繼而滿足新時代國家對“問題青少年教育矯正管理”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特殊需求。魯東大學“問題青少年教育矯正管理”博士人才培養項目不斷深化博士人才培養機制改革,圍繞國家戰略需求積極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實行多主體協同育人推動教育教學實踐創新,創新博士人才培養模式。
一、推進多學科交叉融合,提高博士研究生的理論素質和創新能力
創建多元化特色課程體系
提升博士生理論素養
學科交叉博士人才培養的特征體現為:培養目標與內容要求多元化的知識體系與綜合能力素質,并用于解決社會急需的綜合性問題。項目創新博士人才培養規劃與課程體系,基于博士生學術研究活動的整體性、長期性、序列化的安排,基于對博士生學習生活和學術研究活動的協調融合,基于博士培養過程的變化性,設計制定博士生學術研究活動規劃,以制度和機制推進博士生學術研究活動規劃有效實施。
按照《魯東大學博士生指導教師遴選與考核暫行辦法》進行導師遴選,已聘任澳門大學、中央司法警官學院、上海政法學院等高校知名學者,組建多學科復合型教學團隊,并建成問題青少年教育矯正管理的教育學、心理學、法學和社會學等領域的研究團隊。問題青少年教育矯正管理交叉課程的產生途徑有3種:一是博士研究生授課教師在教學中有意或無意地加入跨學科的知識點;二是博士項目開設的跨學科課程,給博士研究生專門傳授學科交叉的知識;三是基于科研項目的交叉教學。課程體系主要融合教育學、心理學、法學、管理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知識,目的在于使博士研究生熟練掌握問題青少年教育矯正管理的基本理論及其研究方法,以解決問題為導向,重點關注問題青少年的形成階段及其矯正過程中所涉及的教育、心理、管理、法律等方面的問題,為博士研究生更好地開展某一方向研究、拓展研究視野提供課程平臺,以滿足其研究需要。
以第二種交叉課程產生途徑為例,“問題青少年教育矯正管理”博士人才培養項目以培養特需人才所需的學術研究能力和行業實踐能力為核心,基于學科融合、協同育人等新文科理念,融合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學科,設置集基礎課程群、核心課程群、實踐與實驗課程群三大模塊于一體的新型課程體系。基礎課程群注重教育學、心理學、法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專業理論知識的傳授和研究能力培養;核心課程群聚焦問題青少年教育矯正重大現實問題,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與實驗課程群結合司法機構及行業需要,使博士生熟悉問題青少年現狀,積累典型教育矯正管理案例,培養將學術研究服務于實踐的能力。
促進多系統理論學習
培養博士生創新能力
多系統理論學習是指:運用教育學、心理學、法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通過多學科之間的優勢互補,引領博士生從社會領域凝練出有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的研究問題。形成中國特色的教育矯正管理模式,提升博士生理論創新與問題解決能力。問題青少年教育矯正管理是一個多元復合概念,屬于多學科融合產生的新方向,是超學科的學科。為了避免非系統性交叉課程帶給博士研究生的碎片化知識,通過理論研討、社會調研、科研訓練、學術交流等形式相結合,引領博士生全方位、多視角揭示問題青少年的生成機制及干預規律。在理論研究的同時,兼顧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特殊需求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探求其中的學術價值,項目提出“五位一體”的問題青少年教育矯正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打造博士生多學科系統理論學習、行業實踐基地培養、實驗探索研究、國內外學術交流、回歸實踐導向學術創新研究,實施高校學者和行業專家“雙導師”制。彼此各有側重,但又相互銜接、聯系。
對于博士研究生所具備的素質要求是,要在本專業領域或實際工作中具備創新創造性的科研能力,博士研究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研究生,是在學習中研究、在研究中學習的學生,而博士研究生學術研究的能力則需要拓寬視野。上述要求要通過以下幾種能力來實現:第一,創新性思維能力,能夠幫助學生用自己的理解對問題青少年相關現實困境實現舉一反三;第二,探索和開拓新領域的能力,有效跟蹤國內外問題青少年研究的前沿問題,熟悉問題青少年領域相關知識,并能探求新的方法,形成新的理論體系;第三,獲取知識、運用知識和掌握創新知識能力,博士研究生需要對問題青少年相關知識進行積累和有效利用,多角度綜合認識問題青少年;第四,獨立從事科研工作者科技創新的能力,博士研究生能夠獨立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進行調查研究,掌握前沿研究方法。以上4種創新能力,實質是科學精神的培養,需要對博士研究生進行引領和熏陶。
二、實行多主體協同育人,增強博士研究生的問題意識和實踐能力
堅持問題導向式教學
加強博士人才培養的應用導向
問題導向式教學也被稱為問題式教學、問題解決教學、基于問題的教與學等,該教學方法致力于從問題出發,讓學生依據自身原有知識解決問題,獲得有價值的經驗并建構新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正是博士研究生成長的必由之路,特別是學術型博士研究生,要在理論研究的同時兼顧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特殊需求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探求其中的學術價值。問題青少年教育矯正管理博士人才培養項目在堅持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導向、了解社會綜合治理重要任務的基礎上,著重解決博士生在問題青少年理論研究和實證方法上存在的困惑和問題。遵循“問題的厘定—問題的現狀—問題的成因—問題的解決”4個環節進行設計,讓博士生的求知欲成為其探索新知、科學研究的強大動力。
引導博士生真正面向實際需求,研究解決實際問題。把論文貢獻及其成果在服務國家特殊需求方面的實際貢獻作為博士論文評價的重要指標。博士生除了要按照課程相關的規定參加考試并修滿學分、參加學術報告會并公開作學術報告、獨立承擔或參與導師課題之外,還要在實踐基地開展調研,調研結束后應提交關于某一類型問題青少年的調研報告,爭取被有關部門采納,還需采集問題青少年教育矯正管理的典型案例等。在學位論文方面,選題要體現本學科領域的前沿性、先進性和應用性,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并突出學術研究的理論創新及其現實指導性。目前,博士項目已構建起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突出考核內容的實體化,豐富考核內容,從調研報告、案例分析、研究論文、手冊、量表、實踐單位評價、成果應用情況證明等方面對學生綜合素質進行全方位評價。
堅持高校司法合作
回應司法部門及行業實務的工作需求
無論是聯合培養,還是協同育人,都需要堅持主動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服務戰略性發展需求,服務新文科建設需求。項目探索高校、部門、行業三方聯動的協同育人機制,促進問題青少年教育矯正管理博士人才培養項目培養目標、師資隊伍、資源配置、管理服務等多方面的協調。
博士項目與司法系統多部門緊密合作,形成了高校師生、行業專家定期研討的互動模式,實現資源共建共享,實施高校學者和行業專家“雙導師”制。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從平臺建設、科學研究、學術交流等方面為項目提供學術支持。博士項目實施成果被山東省、江蘇省、黑龍江省、廣東省司法系統采納或批示。全程指導并參與“武城模式”實踐;合作共建“煙臺檢察護蕾項目”;指導參與“青櫻心靈苑”建設;為山東、江蘇、上海、重慶等省份司法系統、社區、青少年研究中心、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基地等機構提供業務培訓。
堅持校地互動共生
服務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項目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對問題青少年教育矯正管理博士人才培養進行大膽創新和改革,形成“政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人才培養新機制。“政產學研用”是一種創新合作系統工程,是生產、學習、科學研究、實踐運用的系統合作,是技術創新上、中、下游及創新環境與最終用戶的對接與耦合,是對產學研結合在認識上、實踐上的又一次深化。其中:政(服務國家及地方政府部門決策與青少年相關政策需要);產(充分發揮科技創新支撐引領和人才第一資源作用,在市場經濟的前提下尋找適合學科發展的產學合作方式,為企業等提供研究和相關產品開發);學(調整博士人才培養計劃,引導博士生具備知識產權運用的實際能力,通過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完成對行業內的轉型需求);研(注重科研成果的開發和應用,能夠推動社會及其實務行業的整體發展);用(圍繞青少年理論和實務工作者,家長和學校管理人員等利益相關“用戶”需求為主導,提供“定制化”知識產品)。
項目團隊成員在推動煙臺市成功申報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城市中發揮積極作用,還為膠東地區大中小學生開設心理健康講座;深入社區,為居民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并為學生家長提供家庭教育指導;應邀參加山東教育電視臺家庭教育大家談欄目,參與“澎湃新聞”問吧欄目,讓大眾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相關政策與措施,積極回答網友提出的問題,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
學科交叉博士人才培養目標與內容要求多元化的知識體系與綜合能力素質,并用于解決社會急需的綜合性問題。此外,學科交叉博士研究生培養模式還具有協調創新的特點。“問題青少年教育矯正管理”博士人才培養項目不僅跨領域、跨部門、跨高校,還通過跨院系、跨學科協同培養博士研究生,創新博士人才培養模式,已形成鮮明的人才培養特色。
(段煉煉 畢憲順)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