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培養雙語播音主持人才 提高國際傳播“軟實力”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1-11-02  閱讀:次   |
42.9K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下國家語言戰略的推進和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雙語播音主持專業人才培養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和紐帶,也成為提升媒體國際競爭力和增強國際話語權的有效途徑,體現了我國國際傳播的軟實力。

  目前,全國本科及本科以上層次的院校已有20多所開辦了雙語播音主持專業。從課程設置與教學手段來看,高校雙語播音主持專業開設的課程主要以英漢雙播專業課程群為主,還設有藝術素養、編導制作等課程,目的是培養出一體化的雙語播音主持人。除了專業必修課,許多高校相繼開設了系列選修課來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我國雙語播音主持專業人才培養正在摸索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培養路徑,以實現中國特色的國際化發展。

  播音主持專業是我國特有的專設培養機制。與中國大學有所不同,歐美大學的傳媒主持人才培養采用指導型與講授型相結合的模式,教師團隊成員均有媒體任職的經歷,教學則采用傳統的小班教學,注重用非傳統的方式啟發學生的創意與潛能,教學環境與主流媒體的實際工作環境同步,利用新聞采編室等設施模擬真實的新聞媒體公司的項目運作。開設課程的重點轉向傳媒與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綜合應用,培養目標是使學生成為適合社會需求的通才。可見,國外傳媒主持人才培養模式與我國大學有著較大差異,同時也為我國高校雙語播音主持人才培養提供了參考借鑒。

  目前我國在職播音員、主持人的人數已經超過30000人,但是面對突發性的國際事件時能夠運用雙語來進行播報主持的卻不多。因此,加快我國雙語播音主持專業人才培養刻不容緩。在筆者看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雙語播音主持專業人才。

  一是雙語播音主持專業人才培養需提升專業知識與實踐技能。隨著我國不斷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增強國際話語權,現階段高校雙語播音主持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任務是把具有雙語播音能力的人才盡可能快地培養成為能夠隨時隨地進行雙語播報的主持人。按照專家型人才和實用型人才進行分類培養,同時發展融媒體形勢下的播音主持應用型人才培養。根據實際需要和學校培養方案采取“3+1”或“3.5+0.5”的國內專業學習與國外留學實踐相結合的教學計劃,以達到雙語播音主持專業人才的雙向培養目標,推動雙語播音主持專業的碩博人才培養。

  二是雙語播音主持專業人才培養內容和課程設置的基礎是掌握兩種語言的基本技能。教學環節需注重詞匯、發音和語法基本功問題,培養學生具備扎實的外語播音基本功。除了播音主持特定課程以外,還需要設置心理學、社會學、歷史學、國際關系、藝術學、跨文化交際等通識教育選修課程。學分設置上可以參照國外一流大學傳媒專業的學分體系,如哈佛大學通識教育選修課為32學分、早稻田大學為24學分,以此培養雙語播音主持人才的綜合素養,使學生成為能夠勝任不同節目需求的通才。

  三是注重培養雙語播音主持人才的專業素質和政治素質。專業素質是雙語播音主持的基本要求,也是雙語播音主持的基本功。只有提高專業素質才能夠在跨文化傳播語境下實現有效的國際傳播。政治素質的培養則是雙語播音主持人才培養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政治素質培養就是指導雙語播音主持人才樹立正確的思想政治理論和人生觀、價值觀,以此為基礎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四是提升博雅教育與雙語播音主持人才培養的融合。目前國內高校雙語播音主持人才培養較為模式化,雙語播音主持人才培養的軟性條件欠缺,雙語主持人所具備的中外文化積淀不夠厚實,溝通交流的跨文化能力尚待提升。軟性條件的培養需要后天長期的積累和總結才能內化于心,如英國大學將莎士比亞文學、法國大學將十八世紀經典哲學等列入傳媒人才培養的重要部分和必修課程,成為博雅教育的一大發展特色。博雅教育與雙語播音主持人才培養的融合能夠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培養本民族的文化素養和標準,同時提升人才培養的跨文化翻譯和傳播能力,體現了素質教育在雙語播音主持人才培養中的效用。

  五是提高雙語播音主持人才的隱性知識構成。隱性知識是播音主持人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積累而形成的個性化、抽象化且尚未編碼的知識體系。長期以來我國高校的雙語播音主持人才培養將顯性知識作為教學重點,但這只是人才培養的外化階段,并未上升到內化階段。而隱性知識是提升雙語播音主持專業人才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是人才培養模式從技能型向創新型轉變的關鍵,也體現了內涵式人才培養模式,F階段,國外高校傳媒主持人才隱性知識培養主要有三種方式可以借鑒:一是研究項目驅動的跨專業教學體系;二是案例實踐平臺;三是學習意識和思維的培養,包括洞察力、直覺、感悟和心智模式。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漢語的影響力變得越來越強,雙語播音主持人才培養也不能忽視學生漢語能力的培養。相對外語而言,漢語是學生的母語,加強學生的漢語輸出能力也是提升漢語的國際影響力和推廣全世界范圍漢語應用的有效手段,可以讓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化,從而為推進更高水平的改革開放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作者 趙 碩系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本文為2021年中國傳媒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科研托舉工程”團隊托舉項目階段成果,項目編號:SIS21T01)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