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無縫對接”培育大國工藝工匠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1-11-10  閱讀:次   |
42.9K

  專業與產業、職業崗位對接,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是深化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基本要求。基于莆田市重點打造的千億工藝美術產業集群和7000多家工藝美術企業,及其與全市30多萬從業人員相比高層次人才缺口仍然較大的現狀,筆者所在的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適時成立工藝美術系,通過政校行企多元協同,以培養既懂加工技藝又有創新意識的混合型高素質雕刻玉石類和首飾金工類技術技能人才為核心,以校企雙師教學為支撐,把企業引到學校、崗位任務引入教學項目、車間延伸到教室、大師引進課堂,合力培育大國工藝工匠,推動莆田工藝美術產業轉型升級。

  多元協同,形成“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工作機制

  整合政府行政資源、院校智力資源與行業企業信息、技術、平臺優勢,圍繞工藝美術產業的人才需求及創新發展的共同愿景,打造省級職教集團,下設產業學院具體實施。集團明確“劃分支出范圍、各自獨立建賬”的資金投入辦法,充分發揮政行企校各自在辦學中的優勢,圍繞“人才培養—研發—生產—文化傳播”形成利益共同體,構建了靈活、有效、多元的協同育人機制。

  其中,校政協同出政策、定規劃、強保障,將支持學校舉辦工藝美術相關專業納入市“十三五”規劃,并在資金、項目上予以支持。校行協同引資源、搭平臺、播文化,通過與莆田市工藝美術協會等行業協會聯姻搭橋,打造現代加工技術研究平臺、文化創意研究平臺等創新技術平臺,提高工藝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服務傳統產業技術創新。校企協同明需求、建體系、共育人,充分發揮企業在辦學中的主體作用,建立校企“6G”體系,即共同制定人培方案、共建教學資源庫、共建雙師團隊、共建實訓基地、共同參與教學評價、共同指導畢業設計。校校協同定標準、建資源、助銜接。與莆田學院等院校共建專業、共建標準、共建資源、共享成果。

  項目驅動,形成“三段遞進、四能并重”培養體系

  校行企聯合組建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根據學生成長成才規律和行業、企業用人需求與崗位能力標準,研制“三段遞進、四能并重”人才培養方案。其中,三段遞進即第一階段(第1、2學期)夯實專業基礎,學習基本知識和訓練基本技能;第二階段(第3、4學期)演練崗位能力,通過“大師工作室—學生工作坊—仿生車間”一體化實訓鏈,以行業企業委托的真實產品項目為導向,從作業練習轉向項目設計,培養學生適應未來崗位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第三階段(第5、6學期)提升崗位技能,由企業師傅多師全流程輪訓,通過真實的在崗產品加工生產,全方位錘煉崗位技能。四能并重即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創新意識、匠心素養、職業發展四種能力,準確定位學生的培養目標,并以此為導向,優化人才培養方案,設計專業課程體系,以項目化教學分階段培養四種核心能力,解決學生技能單一、發展潛力受限問題。

  具體來說,一是項目化教學驅動職業技能提升。將珠寶玉石產品的生產過程轉化為教學項目,遵循學生的認知和成長規律,以職業崗位核心能力為邏輯起點,構建基礎項目、方向項目、個體項目、企業項目等遞進式的項目化教學內容,從基礎技能入手,由淺而深、從易入繁,將珠寶玉石產品生產過程導入課堂,解決了教學內容與職業崗位要求不適應問題。

  二是“雙創”項目驅動創新意識培養。開設10門創意創新課程,將創意創新融入教學全過程,啟發學生的創意思維。打造大師工作室、師生同創工作坊、產創融合實踐基地等“雙創”實體項目,產品研發、工藝革新與創業項目孵化同步,開發專利180項。指導學生參加“雙創”大賽,形成“二級院系、學校、省級、國家”四級競賽促學平臺,制定專門的培訓計劃和幫扶舉措,培養“雙創”精英。

  三是大國工匠進校園行動驅動匠心素養養成。制定“大國工匠進校園”行動計劃,聘請20多位工藝美術大師、非遺傳承人、勞模為客座教授,暢談匠心、傳授匠藝,并聘請12位國家級、省級工藝美術大師負責實踐教學,以匠人的職業操守對學生耳濡目染,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

  四是大師成長計劃驅動職業發展能力提升。由學校組織行業大師對畢業生后續長期跟蹤、扶持、培養,幫助畢業生技術技能、學歷職稱、名聲名氣再提升,促其不斷成才。目前,已有30多名畢業生獲評市級以上工藝美術師,爭取五年內為莆田市培養百名新生代民族傳統工藝傳承大師。

  實踐成才,開拓“工學交融、五位一體”教學路徑

  深入開展國家級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開拓專業建設、權益保障、雙師團隊、實踐教學、考核評價“五位一體”的教學路徑,實現工學交融,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第一,“專業產業一體”的專業建設機制。完善專業建設委員會,專業建設對接莆田工藝美術千億產業群,著力培養玉石雕刻、木雕、金銀首飾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將產業、企業、崗位等要素融入專業建設。

  第二,“學生學徒一體”的權益保障機制。校行企共同策劃招工招生一體化工作方案,新生一入學即與行業協會簽訂就業保障協議書,明確學生與學徒雙重身份,畢業生可直接到行業企業就業或留在校區“師帶徒”。

  第三,“名師大師一體”雙師團隊。組建“名師+大師”教學團隊,實施現代學徒制,張建華省級名師團隊與林偉國等12位國家級、省級工藝大師團隊發揮各自專長,分工協作,聯合授課,實現理論和實踐的互補、互學、互助、互促,培養的學生既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藝術修養,又掌握設計及加工技藝,成為傳統工藝傳承與發展的主力軍。

  第四,“實訓生產一體”實踐教學模式。堅持學做一體,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建設大師工作室、生產性實訓室和校中廠,承接企業的研發項目和生產性訂單,實訓教學按照產品全流程實行分段式教學。用產品導向、以項目推進,將項目任務與教學內容深度融合,實現教學過程即生產過程。每個作業都直接指向作品,或是產品生產中的某個工藝流程,以作品呈現學業水平,學習即創作、學習即生產、作品即產品。

  第五,“師傅學徒一體”考核評價模式。依托技能大師工作室,實行“一師多徒、一徒多師”,采取“過程考核、師徒捆綁”的考核評價方式,學生的成績即師傅的業績。學生通過前一項目考核,才能進入下一項目學習,學生未達成學習目標,也即師傅未達成教學目標,師生必須補課補訓,直至過關。同時,還將畢業論文答辯轉變為畢業設計,在校內外舉辦畢業設計作品展,向社會、企業展示辦學成果。

  綜上所述,通過大國工藝工匠培養新模式,學校不僅傳承了莆田木雕、錯金銀等國家級非遺項目,獲專利180項,制定金鑲玉首飾標準1項。同時,專業建設內涵全面深化,其中寶玉石鑒定與加工專業獲評教育部骨干專業、教育部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也全面提升,有效解決了工藝美術產業傳統師帶徒培養周期長、規模小,無法滿足現代工藝品規模化量產的人才需求,以及傳統學徒普遍文化基礎較差,發展潛力受限,難有技術的創新和突破,工藝品同質化嚴重,不適應現代多樣化需求等核心難題。

  (作者許冬紅系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院長)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