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產教融合培育應用型特色專業 ——武漢學院以評促建探索高質量發展之路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1-11-11  閱讀:次   |
42.9K

  在高校林立的武漢,武漢學院是單以城市之名命名的兩所大學之一,以非營利性公益民辦大學的辦學特色獨樹一幟,2021年即將迎來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乘著迎評促建的強勁東風,學校探索“一主體,兩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強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培育應用型特色專業,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譜寫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公益辦學奠定基礎

  公益辦學是武漢學院刻在基因里的辦學特色,不僅在辦學章程中明文規定,還寫進了《辦學許可證》中,接受監督。所謂公益辦學,并不僅僅指廣義上的教育公益屬性,而是真正的非營利性公益辦學,不取回報,只專注育人。

  這份公益基因源自于騰訊主要創始人、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發起人兼榮譽理事長、一丹獎創辦人陳一丹先生,他促成了現象級全民公益活動“99公益日”。陳一丹注資20億元建設武漢學院,不僅不從學校拿走分毫利潤,還設立湖北一丹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從資金、人才、項目、社會資源等方面全方位支持學校的持續發展。

  公益辦學為武漢學院奠定了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學校收取的學費全部用于育人和發展,充分保障教學經費投入,斥資引進人才培養教師,建設一流實驗實訓場所,全額資助學生出國交流。

  在此基礎之上,武漢學院吸引了眾多知名企業、行業協會遞來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橄欖枝,與騰訊共建軟件工程(騰訊班),與華為共建網絡工程(華為班),與英格蘭及威爾士特許會計師協會、英國皇家特許管理會計師公會分別合作開辦會計學(ACA班)、財務管理(CIMA班),實施“學歷+職業(執業)資格”雙證培養。這4個專業特色班經過多年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優勢特色,2016年起獲批在一本招生,有效提升了生源質量。武漢學院也由此成為湖北省僅有的一所涉足一本招生的民辦高校。

  今年畢業典禮上,武漢學院獲得多位熱心公益和教育事業的企業家捐資合計5000萬元,助力非營利性公益辦學,引起了廣泛關注。此前,學校已經多次獲得馬化騰、張志東、吳宵光、許晨曄、李海翔等知名企業家捐資辦學,公益辦學理念被社會各界越來越多地了解和認可,厚積薄發的實力逐漸體現在專業建設上,應用型特色專業培育的成果正在由點到面一一顯現。

  產教融合培育特色

  武漢學院以經濟學、管理學、法學類專業為優勢,以工學(信息科技)類專業為特色,文學、藝術學、教育學、理學等多學科專業協調發展。其專業特色一方面傳承自前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學院的辦學基因,另一方面則是依托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精耕細作培育應用型特色專業。

  5月17日,武漢學院與中軟國際有限公司簽約共建互聯網產業學院,雙方將從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材建設、工程實踐等方面進行合作,共同建設集“學、研、訓、產”于一體的軟件與信息技術人才培養基地,為互聯網行業發展培養創新型應用型人才。

  “在正式簽約落地之前,雙方已經進行了3年以上的合作探索。”武漢學院信息工程學院院長鄭建生介紹,互聯網產業學院誕生后,雙方都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從校企合作向產教融合縱深發展,學校主要負責理論教學,企業主要負責實踐教學,共同設置專業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共同制定并聯合實施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共建校內校外實習實訓基地。

  中軟國際成立于2000年,是行業靠前的全球化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企業之一、香港主板上市公司。互聯網產業學院的首批受益者是剛剛入校的2021級軟件工程專業新生,他們從招生階段就有互聯網工程師指引認識專業、了解行業,進校有行業導師帶領“入門”,大學期間還將參與項目開發實戰,在實習實訓、畢業論文、學科競賽、職業證書等方面都有學校和企業雙雙保駕護航。以軟件工程專業為起點,互聯網產業學院計劃輻射至網絡工程、物聯網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等專業,形成適應互聯網行業發展的應用型特色專業群。

  武漢學院培育應用型特色專業,既區別于研究性大學的理論型應用,也區別于高職高專的實踐型應用,致力于開創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相輔相成的應用型人才培養路徑。為此,學校選擇的辦學合作方都是在行業領域有一定影響力的企業和機構,著眼于行業乃至產業的發展需求,理論聯系實際培育應用型特色。

  除了前文提到的騰訊班、華為班、ACA班、CIMA班、中軟國際,學校還與京東合作創建全國高校首個供應鏈管理本科專業,與阿里巴巴合作共建全國高校首批跨境電子商務本科專業,會計學+致同會計師事務所、金融學+美爾雅期貨、商務英語+傳神語聯網、網絡與新媒體+大楚網等合作育人體系正在日漸成熟,培養了大批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人才培養服務地方

  武漢學院走產教融合之路培育應用型特色專業,并未止步于校企協同育人,更加注重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曾倫是武漢學院法學專業1803班的學生,從大二開始,他已經是校園“法務通”,家人和朋友遇到法律問題都會來問他。他之所以能將專業知識運用自如,是因為經常在校內模擬法庭與同學對決演練,還通過實訓平臺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法律咨詢服務,并在教師指導下參與處理了兩起勞務糾紛案件。

  武漢學院法學專業不僅與武漢市各級司法部門、各大律師事務所合作育人,派遣教師掛職工作、學生實習實訓,還與武漢市司法部門簽約合作,共建武漢市法律援助中心武漢學院工作站。工作站接受武漢市司法部門指派案件,組織“雙師型”教師帶領學生參與法律援助工作,學生全面參與辦案流程,接觸案件當事人,進行案情分析、庭前討論、材料準備,最后直接參加庭審,在實踐中磨煉專業技能。

  除了法律援助,法學專業還廣泛參與法律咨詢、普法宣傳等社會服務工作,既實現了高校回報社會,也做到了實踐反哺教學,進一步凝練了應用型專業特色。

  武漢學院立足于“應用型、重特色、國際化”辦學定位,十分注重專業建設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盡管設立時間不長,至今只有3個年級學生,但應用型特色逐步明晰。該專業緊跟湖北省體育產業發展方向,設置水上運動、健美健身兩個專業方向,培養帆船、健身等體育經濟領域緊缺的管理服務人才。

  其中,水上運動專業方向積極與中國帆船帆板協會合作,將其教練培訓課程體系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專業能力直接對標帆船運動教練證書要求。學生活躍在全省各類水上運動賽事中,有的直接參加比賽,有的參與志愿服務,有的擔任裁判助理。大二學生暑假期間被派往各地帆船運動俱樂部實習,幾乎全部收到就業邀請,被提前“搶訂一空”。

  全員磨課提升質量

  專業建設的成果最終體現在人才培養的質量上。為進一步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武漢學院2021年暑假組織全體教師集中磨課。

  磨課是對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反復推敲打磨的過程。校領導全員參與,教師以教研組為單位,一人講課全組聽課,一門課一門課地反復斟酌、反復打磨。

  武漢學院校長李忠云表示,希望全體教師以磨課為抓手,打造“金課”、淘汰“水課”。如何上好一門課?他提出了10條“金課標準”:一是堅持立德樹人,注重課程思政,嚴格學生管理;二是課前準備充分,教學資料齊備,課件制作精良;三是教學設計合理,教學目標明確,符合大綱要求;四是教學內容適當,重點難點突出,深度廣度合理;五是理論聯系實際,吸收最新成果,關注相關動態;六是堅持學生中心,了解學習狀況,引導學生參與;七是教學內容嫻熟,語言表達準確,熟練運用設施;八是教學進度合理,教學方法多樣,課堂組織有序;九是教學感染力強,學生抬頭率高,課堂氛圍良好;十是啟發學生思考,激發內在動力,提升學習興趣。

  寶劍鋒從磨礪出,經過一個暑假的磨課,武漢學院秋季新學期教風學風都呈現出明顯的新氣象。通過上好一門課,進而過好教學關,學校真正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鞏固了專業建設成果。

  經過迎評促建的洗禮,武漢學院的辦學條件、教學管理、教學質量在原有基礎上都取得了很大進步,不僅體現在專業建設和磨課工作中,也體現在師資隊伍優化、培養方案修訂、實踐教學創新、校園建設升級等方面,更直觀地體現在師生精神面貌變化上。

  (葉同春 羅茜)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