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面對苦難的韌勁點亮人生之光
“我自己也想像他們一樣,照亮哪怕其他一個人也好。”近日,一篇清華貧困生的匿名自白在網絡流傳,受到廣泛關注。這篇題為《在樹洞里》的文章之所以刷爆網絡,主要是因為文章里沒有賣慘也沒有訴苦,而是娓娓講述著自己的大學生活,并展現了當代大學生心懷理想、砥礪前行的精神底色,讓無數人看到了逆境中的不屈、苦難中的韌勁。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語言平實、情真意切的文字背后,有著一顆當今社會相對缺乏的感恩之心,推己及人的偉大情懷。這位貧困生不僅手寫書信感謝讓自己渡過開學難關的企業與組織,還在大三經過勤工儉學有了穩定收入后,將感恩之情化作實實在在的行動,身體力行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從研一開始,他每學期拿出3200元資助4名家鄉希望小學的學生,每學期回家時都去看望他們,并給他們講述外面的世界;他還希望未來能像校友一樣成立基金會,去真正做一些實事。
在這位貧困生身上,我們感受到了拼搏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輝,看到了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風貌和意志品質。他身上有光,閃亮自己,也照亮他人,溫暖世界,是值得學習的勵志榜樣,也是極其感人的德育素材。其實,大學時代最重要的不只是學習知識、提高能力、擁有一技之長,還包括學會做人,即不光有扎實學識,還有優良品行,在成就他人的同時成就自我,在無私的奉獻中找到自身使命和未來方向。
由此可見,這位貧困生的文章與其說是對自己生活的回顧,不如說是其襟懷坦白地對當代所有大學生所說的心里話,尤其是那些陷入迷茫的大學生。無論如何,大學生都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把握相對優越的學習條件,珍惜光陰,銳意進取。即使遇到挫折,如家庭經濟的困難、學業上的受挫、情感上的波動,也不要氣餒或自暴自棄。不妨將之作為成長路途上的考驗,從正視困難,腳踏實地,做好規劃開始,克服浮躁之氣,靜下來多讀經典,下一番心無旁騖、靜謐自怡的功夫,在奮進中實現自我精進,在感受愛、傳遞愛中彰顯自我價值。
大學生活可以清貧、孤單、略顯單調,但不可以頹廢、消沉,隨波逐流、迷失自我,乃至意志消沉、虛度青春。當下的大學也許不再是傳說中的象牙塔,但依然是放飛夢想、堅定志向的平臺,是淬煉自我、涅槃重生的殿堂。當代大學生有什么樣的精神面貌,就會寫就什么樣的未來篇章。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肯付出肯吃苦,才能學有所獲、學有所成。未來掌握在自己手里,大學生有理想、有追求、有擔當、有作為,我們的社會就更有希望,我們的國家就會變得更加輝煌。
當代大學生也是同新時代共同前進的一代,他們所面臨的時代,既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代,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關鍵時代。他們享受著改革發展的紅利,也肩負著偉大的時代使命。他們需要靜下心來刻苦學習,努力練好人生和事業的基本功,對社會懷有感恩之心,對他人報以關愛之行,這才是回饋社會、回報祖國的最佳方式,也是綻放青春、不負自我的滄桑正道。
“我想照亮哪怕一個人。”像清華這位貧困生一樣,更多的大學生應該以他為榜樣,學習他面對逆境葆有無限奮發動力的行動,學習他面對未來擁有清晰志向的規劃,學習他樂于助人、心系他人的高尚情懷。而通往卓越的路實際上也很簡單,那就是從珍惜韶華、錘煉自我開始,自強不息,心有家國,在火熱的青春中放飛人生夢想,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業華章,在幫助他人、服務社會的過程中體現自我價值,矢志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鐘焦平)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