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職業人才培養
■新時代新職教新征程·江蘇篇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如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鍵一環。
近年來,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秉承立德樹人、文化育人理念,尋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之間的深度契合點,開辟“四個課堂”育人新路徑、構建“三個資源”育人新體系、打造“三個一批”育人新載體、創新“三種精神”育人新特色,多維發力,全面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本、課堂、校園,融入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有效推動人才培養理念和質量內涵提升,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現代高職教育文化育人改革創新之路。
開辟“四個課堂”育人新路徑
——開展“人文課堂”傳經典。打造專業課堂,整合、梳理、挖掘各專業可落實、可滲透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資源,幫助學生體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堅定文化自信;打造專題課堂,開設射藝、陶藝、剪紙等課程,邀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師走進課堂,通過現場示范、專題講解、片段重現等,打造言傳身教、雙向互動的課堂體驗。
——建設“展館課堂”搭平臺。建成一批專題文化場館,挖掘中國禮射文化展覽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驗館、中國古籍圖書專館、中國古建筑文化館教育功能,通過文化展示、課程打造、課堂教學、人文實踐、文化活動等方式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發揮文化展館功能,開展系列展示展陳活動,設置琴棋書畫詩酒花茶“人生八雅”修身之道專題,推動單向課堂教學模式向多元互動的展館課堂教學模式轉變,將文化展館打造為復合課堂,轉化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立體教科書。
——創新“舞臺課堂”重體驗。開展志愿講解課堂,將校園劃分為4個文化片區,打造“校園八景”人文景觀,組織學生志愿者開展文化講解服務;開展社團主題教育活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緊密結合。
——推進“實踐課堂”促交流。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進校園”,開展剪紙、話劇、曲藝、舞蹈、行冠禮、茶文化表演等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系列活動;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進社區”,組織學生利用彩繪技能裝飾社區公共空間,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標志性元素納入城鎮化建設、城市規劃設計和城市公共空間。
構建“三個資源”育人新體系
——建立貼近職業人才培養需要的“教學體系”。學校豐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程體系,挖掘各類課程文化育人資源,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機融入教育教學,建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課程。
——構建加強高等職業教育內涵建設的“組織體系”。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制度體系建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制度設計上有機融入高素質職業人才培養。成立校園文化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獨立建制文化素質教育中心專門機構,制定完善學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方案與制度體系。
——拓展體現建筑類高職教育特征的“資源體系”。建有全國首批職業院校文化素質教育基地、首批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基地建設單位等近10個基地平臺,承辦兩屆以“禮射文化傳承”為主題的全國性學術研討會。
打造“三個一批”育人新載體
——打造一批品牌活動。結合高職院校學生多元化、個性化發展需求,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驗周、詩詞大會、中秋雅集、元宵燈會猜燈謎等一批體現“家國情懷、社會關愛、人格修養”的文化品牌,形成校園文化的能量場和閃亮名片。
——培育一批精品社團。組建了禮射隊、陶笛社、邶風漢服社等近20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類學生社團,在政策、經費、場地、師資方面為社團發展保駕護航。
——搭建一批育人平臺。為徐州漢文化旅游節、徐州市祭孔大典等提供志愿服務。大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禮射隊、龍獅隊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團多次赴部隊、社區、大中小學開展巡演,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創新“三種精神”育人新特色
——弘揚“禮射文化”以禮修身精神。依托清華大學中國禮學研究中心禮射研習基地平臺,挖掘禮射文化育人價值,構建“必修課+選修課+講堂講壇”相結合的禮射文化育人體系。
——傳承“魯班技能”德技并修精神。連續舉辦8屆“魯班技能”文化節,校內塑立魯班像、魯班鎖,展示“魯班文化”,營造文化育人氛圍。
——開拓“非遺文化”創新創業精神。組織學生與國家剪紙非遺傳承人結對,提升學生“雙創”思維能力,學校項目在“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全國決賽中奪金。
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立足于培養德技并修的復合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融入高素質職業人才培養的實踐探索,為新時代中國特色高水平職業院校培養職業技能與人文素養并重的高素質技能人才提供了本土實踐范式。
(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孫進)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