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桂林旅游學院:文旅融合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1-11-17  閱讀:次   |
42.9K

  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密不可分。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讓人們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黨的十八大以來,桂林旅游學院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旅游教育,秉承“創特色名校育旅游能人”的理念,弘揚“敢為人先追求夢想”的桂旅精神,始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堅持紅色基因傳承,著眼文旅融合育人,構建了“一軸兩翼三能力四融通”人才培養模式,形成根植行業、多元協同、紅色導航、文旅融合的育人特色,努力培養滿足黨和國家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文旅人才,為文旅產業和廣西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

  根植行業

  多元協同育人才

  隨著文旅產業向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不斷轉型升級,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對旅游院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學校堅持根植行業,加強頂層設計、加強產學研交流和資源對接、加強技術創新及業態創新,不斷創新校企合作模式,深化多元協同育人機制。

  學校順應旅游業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按照“按需設專業、對標建專業、集群強專業、適時調專業”的思路,推動專業鏈與產業鏈同向同行。現有的28個本科專業覆蓋了旅游業傳統六要素和新業態,打造了與現代旅游產業集群對接的五大專業集群。學校大力推行校企合作,進行產教融合。學校與企業共定方案、共建基地、共建師資、共編教材、共開課程、共評質量,探索開展校政企產學研“六共”協同育人新機制。近年來,學校與山東浪潮集團共建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培養旅游數據應用型人才;與桂林美葆公司共建藝術類專業,實施“工學交替”雙導師工作室制,培養現代文創產業應用型人才;與桂林吉福思中國羅漢果有限公司共同探索“產學研+扶貧”協同創新模式,培養大健康產業應用型人才;與廣西旅游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共建6個現代產業學院,推動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需求緊密互動,促進課程內容與技術發展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形成了應用型人才培養新路徑。

  2018年,學校“國際旅游城市高職酒店管理人才進階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獲國家教學成果獎一等獎,該獎項是目前旅游類院校獲得的僅有的一項國家教學成果獎。該項目根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原則,構建了酒店管理人才“五融五共三層次”進階培養新路徑,使旅游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對接。它凸顯了應用型教育的特點,將創新創業精神有機融入,對于提升酒店管理專業教學質量、實現培養目標具有重大意義,產生了很好的社會反響,《中國旅游報》《廣西日報》等多家媒體加以宣傳報道,引起廣泛關注。

  紅色文化鑄魂

  文旅融合育人才

  文化本身是一種教育力量,文化自信是立德樹人的基礎,也是立德樹人的途徑。培育高尚道德情操離不開先進文化的引領。學校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承、創新、發展與教育相融合,以紅色文化傳播為導航,構建課程育人平臺、活動育人平臺、育人基地三位一體的“文旅融合”育人平臺,創建“四維進階”育人模式,讓大學生在文化體驗中堅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品質、追求高尚情操,將文化自信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是依托課程開展文化研習,凸顯文化認知教育。學校將地方紅色文化、民族文化融入到課程教學中,讓學生在課程中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目前,學校共開發了“大美中國”“廣西陶瓷文化”“廣西民族音樂文化”等39門文化類課程。“桂北紅色旅游文化研習與實踐”課程教學中,把“湘江戰役”等地方紅色文旅資源融入課程教學,編寫了《湘江戰役革命故事四十二講》內部講義,制作了湘江戰役虛擬現實教學資源。遵循應用型人才培養規律,讓學生先在紅色文化教學基地進行體驗學習,再進入課堂進行理論學習,課程考核以學生的講解能力和水平為考試內容,讓學生沉浸式體驗老一輩革命家的崇高信仰和大無畏精神。二是結合專業開展文化傳承,凸顯文化認同教育。學校成立了“文化美旅”課程思政研究中心,指導相關專業建設了19個校內文旅基地,在縱向與橫向項目中引導學生結合專業開展文化傳承教育,增強專業能力和文化認同。在桂林抗戰文化名人雕塑群等8個校園紅色文化景觀的建設項目中,充分發揮各專業優勢力量參與項目建設,旅游管理專業師生負責設計紅色旅游路線,傳播學專業師生負責紅色景點講解詞撰寫,工藝美術專業師生負責紅色文化景觀設計與制作,英語專業師生負責紅色講解詞翻譯。通過上述方式,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進一步增強了文化認同。三是文化傳播體現行業特質,凸顯文化自覺教育。學校緊緊圍繞學生文化傳播力培養開展體現旅游行業特質的文化傳播活動,整合了22個文化傳播實踐項目。加入“紅色文化傳播社”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定期講解校內8個紅色文化景觀的歷史故事和內在含義。學校“青馬·小燕”團隊每年定期到桂林象山、王城等景區景點志愿服務600人次,為游客講解桂林文化故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學生制作“油茶—中國式咖啡”“嗦口米粉”等微媒作品,通過新媒體傳播民族文化。音樂表演專業學生用獨創的廣西少數民族樂器展演“交響樂”300余場,有效傳播了廣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四是文化創新助力社會服務,凸顯文化自信教育。學校整合了27個社會服務項目,集科學研究、畢業設計、社會服務、作品創新于一體。新聞專業和旅游管理專業學生走遍廣西74個紅色景區景點,挖掘地方紅色文化旅游資源,創新編寫《廣西百個紅色故事》等4本紅色讀本,策劃了廣西10條紅色旅游精品路線;2015年以來,共有6000多名桂旅學子參與廣西游客滿意度調查,每年為廣西文旅產業發展提供“廣西游客滿意度調查藍皮書”。國際酒店管理專業通過畢業設計每年為32家企業創新定制服務方案;音樂表演專業師生根據“桂劇”創新開發的“桂戲廣播體操”,較好地服務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電子商務專業學生創新“直播帶貨”方式,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該成果獲評2021年廣西高等教育自治區級教學成果特等獎。

  服務國家戰略

  創新國際旅游人才培養機制

  學校積極服務國家戰略,探索國際化辦學新模式,創新國際旅游人才培養機制。一是互聯互通,構建中國—東盟旅游教育聯盟。學校主動服務“一帶一路”倡議,與東盟10多所院校建立深度合作關系,并在印尼雅加達合作建立海外校區,在泰國華欣合作建立海外教學點,在菲律賓馬尼拉建立海外辦公室,促進共商共建課程落到實處;搭建一批功能各異的國際業務平臺,促進國際人才培養的功能模塊有序運行;以價值教育促進文化認同,螺旋式構建出中國—東盟旅游教育聯盟協同育人機制,實現培養具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精神的中國—東盟國際旅游人才目標。二是融合創新,建立面向國際的中國化課程標準。學校通過與世界旅游組織、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學院等合作辦學,引進世界領先的教育理念與課程標準,整合中國文化特質和東盟旅游業差異化需求,按共同體機制所需的知識、能力和態度,構建面向國際的中國化課程標準。在應用型本科酒店管理和旅游管理專業建立“中英雙語+中華文化+專業能力”的教學內容,以及針對不同國家合作項目靈活組合課程結構的“校本課程+國別課程+國際通用課程”三層一體的柔性課程體系,有效解決了人才培養與國際旅游業人才需求脫節的問題,適應中國—東盟旅游業協同發展不斷提出的新要求。三是有序銜接,打造立體化跨國教學資源平臺。學校“一帶一路”國際學院牽頭整合國內外教學資源,構建“交互式共享平臺、開放式自主學習模塊、線上線下動態教學模式”的立體化跨國教學資源平臺。通過建設國際師資庫、遠程跨國同步教學系統、高水平東盟旅游職業培訓、多模式學歷合作教育、多層次旅游科學研究等業務有序銜接,實現國內外合作方的教學資源雙向流動支持學校教學,克服學校國際教學資源不足的問題,促進教育對外開放持續反哺學校的國際化內涵建設,有效滿足學校及東盟各個教學點的差異化需求,不斷優化共同體協同育人機制。四是校企合作,打通國際教學資源內化通道。學校注重校企合作頂層設計,大膽探索混合所有制國際教育機制。通過校企合作的市場力量盤活中國—東盟旅游教育共同體各方資源,支持學校走進東盟建立海外校區,同時吸引東盟院校到桂林合作設立校中校,實現中外學生雙向跨國跨校園培養,突破國際教育的時間、空間和資源約束,驅動各類國際教學資源內化到學校,為學校的國際課程走進東盟提供綜合性保障。該成果獲批2019年廣西高等教育自治區級教學成果特等獎。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學校將進一步凝練學科專業特色,不斷提高應用型文旅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服務文旅產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朝著行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旅游大學的目標奮勇前進,為建設“壯美廣西”“世界級旅游城市”添磚加瓦!

  (劉旸 陸經釗 李海濱)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