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江夏學院:以“四多四新”落實勞動教育立德樹人
勞動的本質是創新創造,教育的本質是育人育才,勞動教育是通過勞動培養創新創造人才、教會學生懂得成功為學為事為人必須通過勞動的道理。新時代高校以“四多四新”落實勞動教育立德樹人是貫徹“把勞動教育納入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總體要求,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的響應之舉和應有之義。
新時代,高校要把勞動教育放在我國開啟的現代化建設新篇章中來審視和把握,從黨的教育方針、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等戰略高度進一步打造勞動教育新形態,賦予新內涵、探索新模式、健全新機制,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多元結合
打造高校勞動教育新形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啟了現代化建設新篇章。隨著生產工具變化、生產力發展、技術不斷革新,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發展到數字經濟,農業社會、工業社會進步到信息社會,共同促進了手工勞動、機器勞動快速更迭為智能勞動。智能勞動呈現持續迭代、新舊交融、多元并存的新形態,勞動特征從以體力消耗為主悄然轉化為以知識生產和傳播應用為主,要求勞動者不斷提升勞動能力和水平。
福建江夏學院積極響應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對勞動者素質的新要求,打造勞動教育新形態,引導學生立足新時代、面向現代化、勤奮學習、刻苦實踐、勇于創新、全面發展。一是推動勞動教育與學科專業教育有機結合。明確專業課勞動教育的目標定位,挖掘各學科專業厚植勞動精神和培養勞動技能的元素,找準各專業課程中具備勞動屬性的知識、能力、素質培養渠道,將勞動教育融入專業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中,引導學生創新思維、創造性地解決專業實際問題。二是推動勞動教育與通識教育有機結合。以思政類課程和創新創業教育類課程等為主要依托,有機融合勞動教育,強化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普及與學生職業發展密切相關的通用勞動科學知識。充分利用網絡在線開放課程平臺,提供國家、省級和校級三級勞動類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近3學年共開設各類勞動教育課程62門,供1.5萬人次選修。依托學校智慧教學平臺,做好勞動教育相關課程的拍攝、錄制與線上教學,進一步豐富勞動教育通識課程。三是推動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有機結合。立足現代勞動形態和時代特點,充分發揮知識分子和科技人員集中地作用,開辟擺脫特定空間限制的知識生產和應用場域,以專業實習實訓為主線,帶動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相結合。如酒店管理專業開展的新生入學專業認知實訓,組織學生實地參觀考察合作酒店的運行經營等,要求學生進行為期一周的駐點輪崗實習體驗,專業指導教師在學生體驗酒店服務的各種專業知識技能的基礎上,適時開展勞動價值觀和勞動態度教育,使學生感受勞動所帶來的收獲和樂趣,進而形成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真摯情感。四是推動勞動教育與技術教育有機結合。與物聯網、區塊鏈、云計算、虛擬仿真等人工智能新技術相銜接,搭建網絡空間和虛擬勞動教育環境,鼓勵學生運用多元學科知識開展創造性勞動。如電子商務和跨境電商專業充分利用其專業屬性,與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相呼應,重新定義和詮釋了技術勞動新形態,引導學生嚴格遵守技術勞動法律法規、科學開展網絡智能勞動。
多維拓展
賦予高校勞動教育新內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邁入新階段,呼喚全面發展的創新人才。高校要把握新階段、貫徹新理念,明確勞動教育的科學內涵。《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這就要求高校不僅致力于培養兢兢業業的普通勞動者,還要鑄就技藝精湛的大國工匠和創造發明的科學大師。培養具有較高勞動能力和素質的勞動者是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核心內容。
福建江夏學院全面貫徹落實對高素質勞動者的培養要求,不斷創新理念,充分發揮學校各部門在勞動教育中的作用,與“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健體、以勞育美、以勞創新”的勞動教育的基礎性、綜合性等特點形成共振、共鳴和共識。一是在教育目標上拓展。整合原有相對分散的勞動教育目標,形成勞動教育總目標:培養勞動觀念,習得勞動技能,樹立勞動精神,養成勞動習慣與品質,培育全面發展的時代青年。并在《綱要》指導下編制《福建江夏學院關于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工作的實施方案》,進一步提煉、細化相應的分級分類目標。二是在教育內容上拓展。“三個著力”拓展勞動教育的深度和廣度。著力在思政教育中拓展,制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勞動教育”教學改革方案》,結合課程教學內容與教學特色,深度挖掘課程中的勞動要素,找準勞動教育與思政課程的銜接點,在專題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勞動教育”系列活動;著力在創新創業教育中拓展,在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中設置12個學時勞動教育,內容涉及職業體驗、創始人訪談、創業項目路演等,讓學生深刻理解勞動和創業精神的內涵,提升學生的創業精神和創新創業能力;著力在學科競賽中拓展,組織“互聯網+”大賽、“挑戰杯”科創大賽和“青年紅色筑夢之旅”等活動,在競賽中融入勞動教育主題,增強學生參與勞動的能力和對勞動精神內涵的理解。三是在教育方式和文化上拓展。新時代勞動活動既有體力勞動也有腦力勞動,既有有償勞動也有公益勞動,且隨著勞動含義的擴展,勞動教育的內涵也相應擴展。福建江夏學院將勞動教育融入大學生日常生活活動、融入生產實踐環節、融入服務性勞動,依托愛國衛生運動、勞動主題活動、校園文化建設活動,幫助學生養成兢兢業業的勞動習慣,培養具備綜合素質和數字化能力的專業勞動者。學校每年在學生中評選愛崗敬業類別的“向上向善好青年”,選樹優秀勞動宿舍和班級。
多樣創新
探索勞動教育實踐新模式
勞動是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過程,是人類特有的基本社會實踐活動。勞動教育是發揮勞動的育人功能,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教育的活動。“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
福建江夏學院積極改革創新,不斷開拓勞動教育實踐新模式,引導學生將勞動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通過實踐實現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價值。一是重視生活養成實踐。充分發揮學生會、學生社團、班級等相關學生組織作用,讓勞動教育全面滲透到大學生日常生活中去。學校組織志愿公益類社團,將志愿服務與勞動教育相結合,強化學生的公共服務意識;重視勞動養成文化教育,將勞動教育滲透到校園勞動文化建設中去,開展豐富的勞動主題教育活動,營造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校園文化,常態化開展宿舍文化節活動,推進文明校園創建。二是開展服務型勞動實踐。學校大力弘揚志愿服務精神,普及使用“志愿匯”APP,現有在線注冊志愿者22137人、志愿組織57個,全校志愿服務時長達209026小時,常態化開展“陽光義教”、地鐵導引、“光盤行動”、關愛老人、服務社區等志愿服務活動;由20名志愿者組成的“七彩假期情暖童心”關愛留守兒童實踐隊獲評2020年全國大中專志愿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團隊。三是推動專業生產勞動實踐。圍繞專業特色,積極打造“專業+勞動實踐”,配合專業理論課學習,開設專業勞動實踐活動,組織學生深入生產勞動一線,加深對所學理論的理解和運用,提高學生對現代科技條件下勞動實踐新形態、新方式的認知,強化勞動品質培養。如土木工程專業組織開展專業生產實習,帶領學生深入土木工程施工現場體驗工程生產一線管理人員和建筑工人的工作環境,體悟工程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不怕吃苦的敬業精神。四是開展“第二課堂成績單”實踐。以第二課堂成績單建設為抓手,客觀記錄學生參加勞動實踐的活動情況,并計入第二課堂學分,激發學生積極投身勞動實踐。“第二課堂成績單”系統設置公益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能力兩個模塊,記錄學生參加公益勞動、支教助殘、社區服務、“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寒暑假實習見習等情況。
多方協同
優化勞動教育落實新機制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的教育方針,是實現體腦結合、全面發展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徑。一方面,真實的生產勞動崗位和勞動鍛煉環境由政府部門統籌、企業和社會提供;另一方面,高校高質量勞動教育有賴于業界社會協作完成。因此,必須建立以政府部門為主導、高校為主體,業界支持、家庭助力、國際互學互鑒的勞動教育協同育人機制,強化綜合實施,形成育人合力。
福建江夏學院統籌兼顧,協同推進,建立健全并提升優化勞動教育落實機制。一是政府部門、院校、家庭協同。政府部門主動布局規劃、政策導引、法規調控、指導規范,構筑勞動教育宏觀環境;學校發揮勞動教育主體作用;與兄弟院校合作,共建共享優質勞動教學資源,促進勞動教育規范化;積極發揮家庭勞動教育專業,重建家校勞動共育機制,促進家庭學校勞動育人日常化。二是社會、企業、國際協同。學校通過促校入企、引企入校、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與110余家校、政、行、企合作共建6個產業學院和近200個實踐教學基地、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科技園區等,引導社會和企業有計劃地對學生實踐活動進行扶植,積極主動配合學校、全面參與到學校對未來勞動者的教育當中。同時,借鑒我國臺灣地區高校勞作教育經驗和歐美國家勞動教育的先進做法,建立國際勞動教育課程互學、互鑒、互通、互換的機制,促進勞動育人開放化。三是學生和教師協同。建立包含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考評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滿足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把勞動過程和勞動結果評價相結合,全面客觀地記錄課內外勞動過程和結果,既注重勞動的效果與質量,又兼顧勞動的態度與頻次。通過學生和教師協同評價,開展勞動教育綜合測評,實現以評促教、以評促學、以評促創、以評促發展,切實落實勞動教育立德樹人效果。(陳美榮 陳椿 方曉斌)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