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職業技術學院:“普特融合 育訓一體” 培養融合教育教師
近年來,隨著融合教育從規模擴展走向質量提升,迫切需要找到一個能突破傳統融合教育教師培養、專業發展、質量提升的全新融合教育教師培養模式。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勇于探索,于2011年在全國開展了“普特融合育訓一體”的融合教育教師培養的探索實踐。10年來,學院培養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學前、小學融合教育教師,為我國加快推動融合教育教師的培養提供了可推廣、可借鑒的示范。
溯源·淬煉·守正創新
時間追溯到1905年,為服務當地教育事業,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師范專業應運而生。承載100多年的教師教育文化血脈,學校一步一個腳印,在做好教師教育文化溯源的同時,緊緊抓住國家發展戰略需求,守正創新,于1989年創辦特殊教育專業和學前教育專業,如今,特殊教育專業已發展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資助建設項目,2012年被立項為“特殊教育學校建設(二期)”項目。學前教育專業2012年被立項為高等職業學校提升服務產業發展能力重點建設專業。
在此背景下,學校開展了融合教育教師培養。2014年,學校以推進落實“殘疾兒童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全面推進融合教育”精神為指導,組建專業建設領導小組,調整專業布局,整合教育資源,開始了融合教育教師培養全新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探索·實踐·優勢路徑
——應局:直面融合教育教師培養短板
問題向來是探索與實踐的出發點,學校直面融合教育教師培養的“融合教育教師培養標準缺乏”“融合教育教師培養路徑不清”“融合教育教師可持續發展不夠”等問題,并結合融合教育教師不僅要有較強的普通教育教師基本理論和教學技能,還要具備融合教育素養的特點,精細布局、精準施策、精心育人,開始了融合教育教師培養的探索與實踐之路。
——破局:“普特融合育訓一體”破解難題
學院針對融合教育教師培養問題進行充分調研、摸底和有效整合,找準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和著力點,以戰略思維,創新提出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的“普特融合育訓一體”的破局思路。
“普特融合”是指“普通師范+特殊師范”集群發展,構建特殊教育專業群,探索融合教育教師培養的“五融合”模式,即:一是人才培養目標融合——為幼兒園、中小學校培養融合教育教師;二是課程體系融合——構建“底層共享、中層分設、高層互選”融合教育教師課程體系;三是實踐教學融合——開展“普通師范教育課程實踐技能訓練及教學見習、實習環節與融合教育師范教育教師培養”融合;四是課程資源建設融合——以邊建邊用邊升級國家特殊教育專業資源庫為載體,實施“一課程一教材一資源一團隊”工程,深化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五是教學評價融合——實施“畢業證書+教師資格證書+融合教育等級證書”畢業制度。“育訓一體”即:融合教育教師培養將課程理論學習與從教實踐環節的技能訓練融為一體,融合教育教師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融為一體。
針對“融合教育教師培養標準缺乏”的問題,學校依據國家頒布的小學教師、幼兒園教師和特殊學校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圍繞師德踐行能力、教學實踐能力、綜合育人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4個維度,針對隨班就讀學生的態度與行為、融合教育教學設計與實施等13個領域,研制了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融合教育能力標準和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融合教育能力標準,為融合教育教師培養提供了依據。研制“融合教育導論”“資源教師理論與實踐”“融合教育理論與實踐”“幼兒園融合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個別化教育計劃”“特殊兒童評估與鑒別”“特殊兒童發展與學習”7門融合教育主干課程標準,在全國特殊教育職業教育集團內發布。此外,研制了特殊教育專業群教學標準,制定了融合教育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在人才培養、師資、基地建設和教學管理等方面,提出差異化的教學建議,滿足同類院校的個性化需求。
破解“融合教育教師培養路徑不清”的問題,創新“課程雙修、技能雙練、崗位雙認”的“三雙”驅動,優化融合教育教師培養路徑。“課程雙修”方面,構建了“底層共享、中層分設、高層互選”融合教育教師培養課程體系。以特殊教育為引領,學前教育、小學教育、語文教育和英語教育等專業共同組建特殊教育專業群,實現師范生素養、能力整體提升和差異化發展。專業群自主開發“融合教育導論”“融合教育理論與實踐”“融合教育實習”等教師基本素養與能力課程;各專業核心素養與能力相關課程實現差異化發展;融合教育教師特長發展模塊課程互選。主持國家特殊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2018年順利通過了驗收。“技能雙練”方面,構建“技能逐級遞進”的全程實踐教學體系。以成果為導向,建立師德體驗、教學實踐、班級管理實踐、考察研究實踐等全方位教育實踐體系,依序從特殊篩查與評估、特殊兒童IEP制定、情緒與問題行為介入至巡回教育指導等進行專項訓練,使學生技能水平逐級遞進。“崗位雙認”方面,構建了“融合教育教師+資源教師”崗位資格互認制度。專業群內實現雙向互動交流,畢業生既能勝任普通小學、幼兒園融合教育教師崗位,也可以從事資源教師工作,滿足融合教育教學、班級管理和資源教室康復訓練等多樣化需求,行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等參與考評,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達98.56%。
針對“融合教育教師可持續發展不夠”的問題,學校制定書證貫通,建立融合教育教師職前職后一體化的可持續發展機制。一是建立“畢業證書+教師資格證書+融合教育教師職業能力證書”制度,根據融合教育職業能力標準和專業群教學標準要求,將融合教育職業能力證書內容做到“四個融入”,即融入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融入課程教學內容、融入教師教學設計、融入課外教學實踐,專業群內學生融合教育職業能力證書全部過關,大大提高了師范類專業人才培養的靈活性、適應性、針對性。二是拓寬“課崗賽”三位一體融合教育實踐渠道,“課崗賽”即:技能課程由行業和學;蛴變簣@的名師主講;小學和幼兒園教師指導學生融合教育教學崗位實踐,完成見習和實習等實踐項目;校內外共同指導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師范生教學能力大賽。三是開展融合教育教師職后培訓,參與學校的融合教育職業能力中高級認定,獲得職業能力等級證書,通過市級、省級和“國培計劃”項目,持續提升融合教育教學能力。四是實施融合教育“雙導師”制,邀請名師、學者進校園開展講座,并擔任校外實踐導師。一線融合教育教師指導師范生的教育見實習,組織師范生到融合教育基地志愿助殘和參與假期支教服務活動,參與人才培養質量監控與質量評價,促進教師職業能力培養與師范精神養成相融合,具備全球視野的融合教育理念和綜合素養。
值得一提的是,學校拓展融合教育職后培訓功能,創新“中心+”模式。依托特殊教育專業資源庫,構建“職教云+課堂”,實施“1+N”教學團隊同步網上教學,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育效果明顯。建立全國融合教育專家庫,“殘疾兒童行為矯正”課程被評為“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其團隊被授予教學名師和團隊稱號。利用湖北省特殊教育中心等平臺,師范生融合教育崗位置換培訓達到1.5萬人,承擔中西部“國培計劃”、特殊教育教師省培以及中西部對口支援等項目,項目期間培訓教師近2萬人,服務收入逾千萬元。搭建“學歷提升”“交換研修生”平臺,其中,特殊教育專業與湖北師范大學開展專本連讀試點,已有50人畢業。與我國臺灣彰化師范大學、臺灣中臺科技大學合作開展交流活動,先后已有40人進行研修。
一項項改革,辨證施治;一次次創新,碩果喜人。
創新的“普特融合育訓一體”融合教育教師培養模式,依托特殊教育專業優勢,組建了國家高水平特殊教育專業群,帶動小學教育、學前教育、(小學)語文教育、(小學)英語教育內涵建設同步提升,研制發布了融合教育教學、課程、職業能力三大類融合教育教師培養系列標準,從身心素質、品格素質、知識素質、能力素質4個方面構建相應的教師素質標準體系,引領國內高職院校師范類專業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大量勝任融合教育的幼兒園、小學、特殊教育學校教師。
構建融合教育教師培養“課程雙修、技能雙練、崗位雙認”新路徑,通過創新融合教育“底層共享、中層分設、高層互選”課程體系,參與升級國家特殊教育專業資源庫,實施“技能逐級遞進”的全程實踐教學,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課程雙修、技能雙練、崗位雙認”“教學做合一”教學模式,提升了融合教育教師培養質量。
實施“畢業證書+教師資格證書+融合教育職業能力證書”制度,強化了教師在職培訓,與本科師范院校聯合開辦專本連讀、專升本教育,與海內外師范院;Q研修生,與襄陽市教育部門共建融合教育實驗園區,開展訂單定向師資培養,既解決了普通中小學校融合教育教師缺乏的問題,又搭建了融合教師成長平臺,形成融合教育教師專業發展新機制。
成果·運用·春華秋實
數據無言,卻有說服力。
自“普特融合育訓一體”模式實施以來,學校取得了多項成果。7年來培養了2167名融合教育教師,分布在湖北、江蘇、浙江等5個省份,1759名教師在從事隨班就讀教學、356名教師擔任資源教師、52名教師作巡回指導、183名教師獲得市級以上表彰,成為融合教育的助推器。
學校先后獲批立項“職業教育特殊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高水平“特殊教育”專業群,“職業院校殘疾人康復人才培養試點”“高等職業教育‘1+X’幼兒照護標準試點”兩項試點和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骨干專業”建設兩個項目,制定融合教育專業群標準、35個課程標準和兩類職業能力標準,先后取得兩個軟件著作權、10項國家專利,立項4項省級以上課題等。
近3年,學生參加省級及以上專業技能競賽獲國家二等獎兩項和省級一等獎11項、二等獎7項、三等獎兩項;小學教育1906班榮獲2021年“全國高;盍F支部”榮譽稱號。畢業生就業對口率達98.20%,學生在湖北省就業比例為82.12%,家長滿意度達98.51%以上,畢業生自主創辦學校或企業的比例為5.6%。麥可思等評估機構顯示,學校畢業生“學習與業務能力突出、實踐創新能力強,用人單位滿意度達98.12%”。(余榮寶 馬仁海 羅世煒)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