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七十恰青春 逐夢正芳華 ——河池學院辦學70周年成就巡禮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1-11-21  閱讀:次   |
42.9K

  會仙山下,菁菁校園;龍江河畔,冬日朗照。

  河池學院,坐落于壯族歌仙劉三姐的故鄉——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宜州區。這里曾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戰斗過的地方,紅色文化生生不息。這里還是北宋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人生的歸宿,是科考“連中三元”、官至副宰相的馮京出生地,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此留下了一萬多字的旅行游記。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成為全國文化名流西遷途中的精神家園,誕生了浙江大學的“求是”校訓和校歌。

  根植于這片文化沃土,辦學70年來,一往無前的河池學院人篳路藍縷、櫛風沐雨,弦歌不輟、剛毅艱卓,鑄就了“忠誠執著,求真樸實”的學校精神。回眸校史,學校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辦好人民滿意的大學;俯拾榮光,學校始終堅守著熾熱的育人夢想,牢記為桂西北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的重要使命,在不懈探索中書寫了輝煌的歷史篇章。

  而今邁步從頭越,奮進路上再出發。進入新時代,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學校正奮力開啟新征程,朝著建設國內知名區域高水平地方應用型大學的目標砥礪奮斗,繪就出逐夢前行的絢麗畫卷。

  三次大跨越奮楫立潮頭

  乘風破浪七十載,奮楫爭先立潮頭。

  辦學70年來,學校歷經三次大跨越,從“樓無一棟,地僅半壟,師生百人”的師范學校,逐步發展成為現代化教學樓、辦公樓、體育館、宿舍樓鱗次櫛比,校園占地面積達3600畝(含規劃用地1500畝),教職員工1000多人,全日制在校學生超過1.5萬人,生源來自全國16個省份,并在10多個國家招收留學生,成為具有一定規模和特色的桂西北地區僅有的一所本科院校。

  (一)志存高遠,艱苦創業

  “從建校伊始,我們就和國家命運緊緊連在一起!”每次給青年師生講校史,河池學院退休老教授們都難掩激動之情。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百業待舉,為了給祖國邊遠山區的桂西北培養急需的人才,1951年,河池學院的前身宜山師范學校應運而生。

  在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中,與新中國一道成長的宜山師范學校師生,志存高遠、艱苦創業,在瓦房里做學問。先后有兩萬多名畢業生陸續去到急需教育人才的壯鄉瑤寨,他們向下扎根、向上開花,為新中國成立初期桂西北教育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國家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

  (二)沐浴春光,砥礪奮進

  沐浴改革開放的春光雨露,地處大石山區河池老區的人們,也迎來了用知識改變命運的希望。1978年12月,河池師范專科學校獲批在宜山師范學校的基礎上建立,1994年更名為“河池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與國家改革開放同步,走來了河池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新一代。河池開始有了大專教育,學子們開創了一片廣闊的天地,5萬多名畢業生奔赴河池這塊紅色的土地以及全國各地,奉獻青春、建功立業。

  (三)厚積薄發,行穩致遠

  進入新世紀,迎來新機遇。學校牢記初心和使命,解放思想,再次創業,滿足了跨越的條件。2003年4月,經上級主管部門批準,在河池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基礎上建立河池學院。從師專到學院,不僅讓大山里的學子圓了大學夢,也從這里走出了一大批進入各級教育教學部門、新聞媒體和企事業單位的骨干。

  2012年,學校通過了本科教學合格評估;2013年,成為廣西新增碩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2016年,學校獲批成為自治區層面整體轉型發展試點高校;2019年,學校通過國家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

  斗轉星移,春華秋實。經過70年的發展,學校目前已設有13個二級學院、50個本科專業,并與國(境)外15所高校建立合作關系;擁有校外實踐基地236個,校內基礎實驗室(實訓中心、實訓室)313個;館藏圖書149.67萬冊,其中電子圖書47萬冊;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22614.03萬元,生均超過1.51萬元。學校的社會影響和聲譽不斷提高,被稱為桂西北的“人才寶庫”。

  國家教育部門時任領導到校視察時曾說:“沒想到廣西河池地區這個邊遠山區還有一所這樣好學校!”“河池學院留給專家極為深刻的印象,是一所值得尊重的大學!”

  聚是一團火散成滿天星

  70年來,河池學院始終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堅持“扎根河池,服務地方,面向基層,強化應用,開放合作,突出特色”的辦學指導思想,秉承“質量立校、人才強校、特色興校、文化鑄校”的辦學理念,在轉型發展、創新創業、服務社會、人才培養等方面實現新發展,不斷繪就育才新圖景、打造聚才新高地、營造引才新風氣。

  聚是一團火,散成滿天星。70年來,先后有超過10萬名河池學院畢業生懷揣夢想,壯志凌云,在祖國大地上發光發熱,既實現著人生價值,又為國家的建設和發展貢獻力量。

  (一)人才培養,百花齊放

  為地方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基礎教育人才和社會骨干,是學校的優良傳統。在畢業生中,從事河池基礎教育者約占70%,在學校各級領導崗位任職者占比43.84%;也有不少畢業生在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中作出很好的成績。

  學校畢業生中,不僅有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師德先進個人、全國道德模范,還有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國家特殊津貼獲得者,呈現出“百花齊放春滿園”的亮麗圖景。

  升格為本科院校以來,學校堅持以學科建設為引領,不斷提升科學研究水平,精準引才、用才、優才。先后承擔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130項(國家項目32項),市廳級項目600多項,縱向科研項目經費達2653萬元,獲得自治區級以上科研成果獎14項,獲得國家授權專利476項(發明28項、實用新型228項、外觀設計220項),《河池學院學報》被評為全國高校優秀社科期刊。

  目前,學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是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電子信息工程、生物科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等9個專業是自治區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一批廣西重點學科、一流學科、優勢特色專業、優勢特色專業建設點,以及各級各類重點實驗室、科技創新平臺、自治區級教學團隊,為各類人才的成長搭建了橫向發展的“橋梁”和縱向發展的“階梯”。

  (二)作家搖籃,享譽八桂

  從“河池師專”辦學伊始,學校就確立了“重視校園文化建設,辦出特色”的辦學理念。升本以后,學校始終堅持“發揚文科優勢”,打造辦學特色。按照這個思路,韋啟良、李果河、銀建軍、溫存超、黃土路等一批又一批寫作指導教師薪火相傳,在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過程中,學校將辦學與當地民族文化深度融合,培養出很多優秀作家。

  一大批活躍在廣西各地的知名作家和高素質應用型寫作人才,從這里起步、成長,被譽為“作家的搖籃”“河池學院文化現象”,使河池學院成為廣西一處文學小高地,是廣西區域內高校中獨具特色的亮麗名片。

  其中,廣西文聯主席兼作協主席、著名作家東西的中篇小說《沒有語言的生活》獲得首屆魯迅文學獎,打破了廣西作家18年來沒有獲得全國大獎的沉寂局面,根據《沒有語言的生活》改編的電影《天上的戀人》獲東京第15屆國際電影節“藝術貢獻獎”;小說作品被影視界評為“中國十大文學現象”之一的廣西作協副主席凡一平,有20多部作品拍成影視劇在全國熱播,根據其小說《尋槍記》改編的電影《尋槍》創造了2002年度國產電影票房佳績,根據其小說《理發師》改編的同名電影引起全國反響。

  繼東西、凡一平之后,同樣畢業于河池學院的田湘曾獲首批廣西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獎,有“沉香詩人”之譽。何述強摘得廣西青年文學獎,黃土路、王卓屢次躋身廣西簽約作家行列。活躍于廣西文化界的河池學院學子不斷在廣西文壇嶄露頭角,引起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

  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部門時任領導多次稱贊河池學院為培養廣西寫作人才所作出的貢獻;廣西作家協會原主席羅傳洲稱贊說,從河池學院畢業的學生占了廣西文學界的半壁江山,并且勢頭越來越好。

  學校的文學社團也十分活躍,目前已辦有南樓丹霞文學社、堆云文學社、山谷文學社、秘書協會、龍水話劇社、圖情協會等和寫作密切相關的學生社團,社員遍布各二級學院;連續出版《南樓丹霞》《堆云文學》《視點》等社團刊物,年年舉辦文學沙龍、征文比賽、朗誦比賽、作品研討、詩歌節、話劇節等活動。東西、凡一平等作家,就是在這些社團和校內文學刊物中“摔打”出來的。

  為不斷提升校園文學創作氛圍和品質,學校“引水肥田”,組織召開桂西北作家群研討會、詩歌節等大型研討交流活動,大力支持在校生組建南樓丹霞等學生文學社團,長期聘請知名作家作為校園刊物的文學顧問,帶領學生深入少數民族地區開展創作采風,在校生在文學社團先后發表了300多萬字具有民族文化色彩的詩歌、散文、小說,有的獲國家文學獎,有的還選入年度文集,成為人們了解桂西北民族文化的窗口。

  (三)民族瑰寶,經典永續

  作為桂西北文化研究的重鎮,學校堅持民族文化研究與服務地方發展深度融合。先后與地方政府部門聯合舉辦了劉三姐文化、徐霞客游記、仫佬族文學、韋拔群精神等全國性學術研討會,出版《仫佬族史》《韋拔群精神論》等著作(文集)。發揮河池是中國首個村民自治組織誕生地的地緣和歷史資源優勢,建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桂西北調研基地,開展社會調查、進村掛職等實踐活動,并首創“村民自治在廣西”思想政治教育特色課程。

  河池不僅擁有全國僅有的仫佬族自治縣、毛南族自治縣,還有被稱為“人類文明活化石”的白褲瑤,這些民族個性鮮明的音樂、舞蹈,如一顆顆珍珠灑落在桂西北的大地上,浸潤著河池學院師生。

  師生自編自導自演的大型青春彩調歌舞劇《劉三姐》多次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內各地巡演,獲得社會好評;根據少數民族文化自編自導自演的《唱山歌》《甜蜜蜜》《白白的褲子黑黑的哥》等民族舞蹈,連續3屆榮獲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根據毛南族民歌創作的多聲部大合唱《花竹帽·柳啷咧》,獲得中國民歌合唱節女聲合唱組金獎;以當地瑤族人民生活為原型編排的舞蹈《背簍·瑤人》,獲得中國舞蹈荷花獎校園舞蹈大賽優秀表演獎。桂西北民族文化之花,就這樣在河池學院師生的一次次精彩演繹中,由地方走向全國。

  在桂西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資源研究基地支撐下,學校挖掘整理出竹連球、打陀螺等紅水河流域民間傳統體育運動,編寫出教程,引入高校課堂。一系列研究、傳承民族體育運動的專著和論文相繼問世,引起學界關注。其中,2015年代表廣西參加全國第十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廣西總共奪得3枚金牌,河池學院貢獻了兩枚;2019年代表廣西參加全國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廣西總共奪得8枚金牌,河池學院貢獻了5枚。

  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獨竹漂、板鞋等多次榮獲全國全區賽事一等獎。截至目前,板鞋運動代表隊奪得全國全區一等獎45項,其中全國5項、全區40項;獨竹漂運動代表隊奪得全國全區41枚金牌,其中全國7枚、全區34枚,被中央電視臺、新華網等多家媒體關注和報道,獨竹漂運動隊被譽為“夢之隊”。

  (四)產教融合,應用轉型

  經過70年的辦學積累,學校通過深化教育改革,積極探索產教融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已經與地方各級政府部門、工業園區和重點企業建立了長期戰略合作關系,形成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產學研用融合、校企合作轉型發展的特色品牌,成為河池革命老區和少數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

  依托河池的中國有色金屬之鄉、中國水電之鄉、世界長壽之鄉、世界銅鼓之鄉、劉三姐故鄉的“五鄉”豐富自然物質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學校通過校政合作,創建了廣西現代蠶桑絲綢產業學院、長壽養生旅游學院、桂西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傳承中心、劉三姐藝術學院、新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等平臺;通過校行、校企合作,創建了吉翁電子(深圳)有限公司·河池學院技術研發中心、深圳愛匯百變教育集團·河池學院教育機器人技術研發中心等平臺;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共建廣西河池國情調研基地。

  在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學校已逐漸形成以需求為導向、崗位職業能力緊密銜接的應用型人才培養中心,以校企合作、產學研融合為途徑,積極推進協同創新、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新模式。

  其中,河池學院在對口幫扶點——都安瑤族自治縣東廟鄉安寧村,率先探索“合作共養”模式,引起河池、都安市縣兩級政府部門的高度關注。2019年2月12日,國家扶貧部門領導到安寧村視察后,對“合作共養”模式給予充分肯定。如今,安寧村的“合作共養”模式已發展為河池獨創的“貸牛(羊)還牛(羊)”全產業鏈模式,河池肉牛肉羊飼養量及出欄量也穩居廣西之首。

  學校在桑蠶養殖技術方面的研究一直走在廣西全區前列,并受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部門委托,對來賓市忻城縣的桑樹品種進行改良,用工業化的思維管理農業,帶動該縣近萬名蠶農參與標準化種桑養蠶,成功實踐“六納”和“上浪”養蠶新模式,實現了蠶農勞動生產率提高8倍以上,讓古老的桑蠶產業在紅水河畔煥發出新生機。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魯成對此評價道:“這是蠶桑產業的一次劃時代進步。”

  在稀有金屬研究領域,學校受有關部門的請求,組織專家團隊,僅用一年時間,在大量調研論證工作的基礎上,精心撰寫研究報告,得到國家領導的重要批示,為國家提高稀有金屬戰略收儲、強化稀有金屬進出口管理等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

  闊步新征程同心繪宏圖

  70年來,一代代河池學院人始終堅持踐行忠誠于黨的教育方針,秉持“修德、弘毅、勤業、致遠”的校訓,以求真的科學態度、樸實的赤子之心,立足桂西北,扎根河池,勵精圖治,艱苦創業,創造了一個個載入校史的佳績。

  學校先后被授予“全國綠化模范單位”、“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先進單位”、“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先進單位”、國家“語言文字規范化示范校”、自治區文明單位、自治區級“綠色大學”、“廣西高校安全文明校園”等榮譽稱號,社會影響和社會聲譽不斷提高。

  目前,學校是廣西專業碩士學位點授予立項建設單位,其中中國語言文學是碩士學位授予一級學科建設點,教育、體育、旅游管理、藝術專業碩士學位為2017—2020年重點建設點,學校正力爭在“十四五”期間至少有3個學科達到碩士學位點授予基本條件,2026年具備申請碩士學位授予單位資格。

  以第十三屆廣西(河池)園林園藝博覽會將在宜州新區金山湖舉辦、河池市行政中心搬遷宜州為契機,學校因勢謀繪藍圖、乘勢而上開新局,高起點謀劃、高質量推進金山湖新校區建設。作為自治區統籌推進的重大項目,金山湖新校區計劃投資超過29億元,主要建設內容及規模包括教學樓、實驗實習用房、圖書館、校行政辦公用房、院系樓、會堂及學生活動用房、體育館等教學用房,以及生活用房、學生宿舍、食堂、教工宿舍、后勤及附屬用房等;配套建設有體育運動區、水域及景觀等室外配套工程。

  東風已至,奮健翮而扶搖萬里。巍巍河院,正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中,昂首闊步行進。這將是一個新的起點,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學校領導班子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集思廣益,搶抓機遇,制定了學校“十四五”發展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學校將努力在2021—2025年間建設成為特色鮮明、基礎扎實、優勢凸顯的區域知名地方應用型大學,在2026—2035年建設成為特色鮮明、基礎扎實、優勢顯著的國內知名區域高水平地方應用型大學,成為優秀的地方人才培養基地、地方技術服務基地、地方技術創新基地和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中心。

  七十年薪火相傳恰是風華正茂,新時代立德樹人揚帆再啟新程。把愛國之心化為報國之行的河池學院人,正以開拓創新、永不懈怠的奮斗姿態,奏響愛國奮斗的時代強音,奮力譜寫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黨的教育事業輝煌篇章。

  (河池學院黨委書記韋安光校長苗劍)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