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發展 共奮進 書寫高水平建設新篇章 ——聚焦重慶市大足職業教育中心高水平建設(下)
■新時代新職教新征程(重慶篇)
重慶市大足職業教育中心作為重慶市高水平中職學校建設單位,緊貼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緊跟行業、攜手企業,錘煉高水平專業群;完善機制、創新創建,打造高水平師資隊伍;聚力聚智、德技輝映,培養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為“強國夢”的實現和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技術技能人才支撐,充分彰顯了高水平中職學校的智慧,值得分享與借鑒。
緊跟行業、攜手企業,錘煉高水平專業群
重慶市大足區因石刻而聞名,學校以傳承石刻技藝、弘揚石刻文化為己任,堅持專業鏈建在產業鏈上的專業設置理念,2010年開設了全國首個中職石雕石刻專業,近年實施以現代學徒制為核心的“校企互動、雙證、零距離”的工學結合模式,采用以職業崗位需求為導向、以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為目標、以工作任務為引領、以實踐操作為主線的項目教學,為石雕行業和地方經濟建設培養知識、能力和素質三位一體協調發展的優秀人才。石雕石刻專業積極為重慶市“十四五”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大足石刻文創園服務,深度融入“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技藝道融合:基于大足石刻的民間傳統工藝專業產教融合建設探索實踐”獲2018年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大足石刻是世界文化遺產,獲益大足石刻景區優質資源的旅游專業因業而興、因專而強,為大足區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推進鄉村旅游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人才支撐。旅游專業將現代學徒制和班級授課制進行重新組合,形成了以學生(學徒)為培養核心,以課程為紐帶,以學校、企業的深度參與和教師、師傅的深入指導為支撐的人才培養模式。建有模擬餐廳、模擬客房等17間實訓室,校外實訓基地7個,滿足了學生教學實訓、創業實踐的需要。對接職業標準和企業用人要求,課程體現“寬基礎、活模塊、多出路”的思想。此外,完成信息化教學資源的建設,“大足石刻景點解說”等主要專業課程資源以及大足石刻景區等仿真軟件,延伸了教學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參加重慶市中職學生技能大賽獲一等獎4個、二等獎7個。
大足區是中國重汽知名品牌紅巖的誕生地,坐擁豐富的科教產資源,使得學校的汽修專業在探索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學校精準對接汽車行業企業人才需求,精心打造生產性實訓基地,先后與上汽紅巖等整車企業、小拇指汽車維修等維修企業、中德諾浩等共建實訓室、開展訂單培養等多模式多層次的校企合作。建立整車綜合實訓基地、汽車美容實訓中心、汽車快修快保生產性實訓基地、新能源汽車產教融合實訓中心、鈑噴綜合實訓中心等9個實訓場地,豐富了實訓課程的項目。此外,汽修專業共完成“中德諾浩智能網聯汽車檢測與維修”“中德諾浩商用車銷售”“中車行汽車運用與維修”3個“1+X”證書考核站點建設和學生考培工作,其中“中德諾浩”證書的考核站點成為西南地區首家高標準、全配置的學校。隨著汽車專業建設內涵的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節節攀升,多數畢業生都進入高端品牌或新能源品牌的4S店。
專業與產業的精準對接,使得學校的高水平建設專業特色與優勢不斷彰顯,成為助力產業轉型升級的人才庫和創新源。
完善機制、創新創建,打造高水平師資隊伍
學校高度重視教師的“第一資源”作用,制定師資隊伍發展規劃,完善隊伍激勵機制,針對名師、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雙師型”教師等,制定了遴選、培養、管理、考核、認定等管理辦法,為學校每名教師定位了發展目標、找準了發展方向,形成了教師創新團隊梯級發展的良好格局。
制定“雙師型”教師能力提升實施方案,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突出“雙師型”教師個體成長和“雙師型”教學團隊建設相結合,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發揮合作行業企業在培養“雙師型”教師中的重要作用,對接本區域重點專業集群,促進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改革創新,實施團隊合作的教學組織新方式、行動導向的模塊化教學新模式,建設多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全面落實教師5年一周期的全員輪訓制度,培育一批具備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能力的教師。
此外,學校積極建造“產業契合度高、校企合作緊密、管理體制機制完善、實訓師資隊伍水平高、教學資源豐富、社會服務能力強”的“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采取“學校+企業”模式,共同完成“雙師型”教師個人和團隊的能力水平提升和基地教科研資源建設。
現如今,學校對教師的精心培育已結出豐碩成果,擁有專兼職教師286名,“雙師型”教師占專任教師的比例達56%。
聚力聚智、德技輝映,培養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
對于人才培養,分管教學的副校長宋海認為:“德技交相輝映,才能成就出彩人生。”
在此理念推動下,學校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創新實施職業素養提升、職業能力提升、創新能力提升“三大工程”,全力打造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
構建“三全育人”教育體系,上齊思想政治課必修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職業道德與法治、心理健康與職業規劃、哲學與人生4門課程,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和法律素質。認真梳理每一門課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形成精品課程思政典型案例在全校推廣。將“精善”文化理念全面滲透到學校管理、教學育人過程,形成師生“精善”品性,培養德技兼修技能人才。積極開展中職學生德育精細化管理國家課題研究,編寫了《中職學生人文素養提升》特色教材,在德育精細化管理的基礎上,實施了校園準軍事化管理,學生職業素養得到較大提升。
深化校企合作,推進產教融合,與鈺女珠寶等區內外37家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落實“1+X”證書制度、實施現代學徒制,推進中高職銜接培養,與13所高校簽訂人才培養合作協議,低起點高落點,助力學生成長成才。完善實習實訓環境,通過推進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聘請企業技術人才做兼職教師,抓好學生職業能力測評、技能抽考等工作,通過組織參加各種技能大賽,安排學生到企業實習實訓,提升學生職業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學校通過建設創客孵化基地(創客街),舉辦“精善大講堂”、爭當大國工匠職教之星等活動,激發學生創新能力。近年來,共舉辦“精善大講堂”、創新創業講座15次,營造創新創業氛圍。
隨著重慶市大足職業教育中心高水平建設戰略思想的落地落實,學校的辦學特色越發鮮明。未來,學校將繼續發揚開拓進取、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為“強國夢”的實現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蔣濤 宋海 羅在兵)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