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體育人” 推動體教深度融合 ——青島科技大學體育綜合改革探索與實踐
30余種、149項,只要你想動,學校都提供,“私人定制”體育菜單讓青島科技大學(以下簡稱“青科大”)的校園處處散發著運動的熱情和活力,體育場上歡呼聲此起彼伏……正在開展的第20屆大學生“秋之實”體育文化節是青島科技大學推進體育綜合改革的一個縮影,該項舉措激發了學校“以體育人”的新動能、新成效。
近年來,青科大樹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對現有體育教育資源、載體、方式等進行系統整合,依托理念重塑、體系重建、價值重構,以體系化貫通、制度化聯通、信息化互通、思政化融通,實現了“體”與“育”深度融合,撬動了體育教育的增值和體育綜合育人的實效,探索出一條高校體育綜合育人的新路子。
重塑體育教育理念,為學生全面發展賦能
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身心健康是第一位的。在青島科技大學黨委書記馬連湘看來,體育對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馬連湘表示,青科大具有71年辦學歷史,被譽為“中國橡膠工業的黃埔”,形成了以橡膠為核心的辦學特色,自強務實、艱苦創業、勇爭一流始終是鮮活的辦學基因,培養學生以“吃苦耐勞、堅忍不拔;樸實無華、甘于奉獻;同心協力、勇承重載”的“橡膠品格”贏得社會廣泛認可。通過體育綜合改革,引領近4萬名學生在體育中錘煉吃苦奮斗精神、團隊合作意識、勇爭第一的拼搏精神等體育素養,與“橡膠品格”特質形成了高度契合,豐富了學校人才培養特色,也塑造了“愛體育·興科大”的品牌。
青科大校長、體育綜合改革總負責人陳克正說:“學校堅持立德樹人,確立了‘擁抱體育·出彩人生’體育教育理念,構筑‘大體育’格局,以提高身體素質、提升綜合素質、服務全面發展為價值引領,以學生終身受益為旨歸,通過課堂、實踐、聯賽等形式,探索體育與德智美勞教育的有機融合,打造‘體育課程思政’體系,提升學生體質,錘煉意志品質,塑造健全人格,讓學生擁抱體育、享受樂趣、終生受益。”
學校確立了“課堂+實踐+聯賽三平臺”一體化體育育人頂層設計,構建了組織領導、部門協同的運行保障機制,由學校負責體育等工作的副校長擔任工作組組長,由黨委(校長)辦公室等多個部門參與,形成了全校“一盤棋”工作格局。
為確保“三平臺”有效實施,學校先后制定了《體育實踐健身跑規則》《體育基本項目遞進式評分標準》等一系列剛性制度,將學生體育過程和結果納入人才培養全鏈條,將體育課、體質健康測試成績與學生評獎評優、升學畢業等掛鉤。
“學生體質測試成績不達標者按結業或肄業處理,這一‘硬杠杠’要求極大激發了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有效解決了體育鍛煉參與度和覆蓋面的問題,構建了人人參與的體育工作機制。”該校負責教學的副校長呂萬翔介紹說,青科大設定體育課成績由身體素質成績40%、專項成績30%、在線課程學習及課堂表現情況30%構成,提升學生參與意識、學習態度、團隊協作、進取精神等,體現了體育育人成效評價“指揮棒”的作用。
不少學生家長表示,這種學分制體育教育改革,讓學生走出宿舍、少玩手機、參與鍛煉、發現生活中的美好,有利于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是新穎和有益的改革”。
重建體育教育體系,實現“課堂+實踐+聯賽”一體化
體育教育組織方法手段上的滯后,導致學生課外體育實踐和體育聯賽組織管理復雜、計劃性不強、參與度不高,這是大學體育教育存在的共同問題,如何突破這一“梗阻”?
為實現體育育人,青科大制定實施了《全校體育綜合改革實施方案》。據該校副校長、體育綜合改革領導小組副組長李勇介紹,該方案構筑了“課堂+實踐+聯賽三平臺”一體化體育路徑,用“三平臺”對學生體育實現了全覆蓋,回答了“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教學模式和“教會、勤練、常賽”六字要求落地的現實問題。
——構筑“新理念新知識”體育課堂平臺。改革教學內容,出版“互聯網+”新形態教材《體育導論》,建立了大學體育在線課程,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開設體育導論+體育專項體驗課,設置“X”系列專項選修課程、設立體育運動俱樂部,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實現“教會”和“健康知識”目標達成。
——構筑“我運動我快樂”體育實踐平臺。設置大學體育實踐課,分健康跑和四項素質鍛煉兩項,健康跑設1個必修學分,四項素質鍛煉評價結果納入大學體育課程成績,實現“勤練”和“基本運動技能”目標達成。
——構筑“多元化全員性”體育聯賽平臺。實施“班級—院級—校級”階梯式逐級選拔推行模式,打造“月月有聯賽、周周有比賽、人人都參賽”格局。以俱樂部訓練、校內聯賽、校外比賽為主,因材施教、分級教學、以賽促練,實現“常賽”和“專項運動技能”目標達成。
青科大團委書記、體育綜合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毛常明說:“‘三平臺’既自有重點、各有特色、獨立運行,又高度關聯、密切協同、相互補充,是以制度化聯通、信息化互通、思政化融通起來協同發展的一體化育人體系。”
“在體育課上體驗到最大的變化就是教師授課方式的改變,注重從理論到實踐的引導,課堂氛圍十分活躍,同學們的參與度顯著提高。”青科大環境學院制藥204班學生郭晴晴說。
“‘三平臺’實現了課內課外教學的有效銜接、相互補充以及學生體育各領域全過程覆蓋,推動了大學體育從單純‘課堂教學’主導向‘課堂內外一體化’拓展,豐富了教學場景和模式,提升了體育對學生的吸引力,增強了教學實效性和針對性。”青科大副校長、體育綜合改革工作小組組長丁林表示。
重構體育價值,讓文明習慣和健康行為陪伴終身
教育部前不久公布的第八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顯示,大學生身體素質繼續呈現下降趨勢。當前,“小胖墩”“小眼鏡”“手機迷”等不健康現象較多,現實表現為“活力勁”“精神頭”“奮斗心”不足,同時各種心理健康問題疊加,學生體質亟待增強。
如何破解這一難題?“發揮體育育人功能,體育教師作用至關重要。”青科大教務處處長王霞表示,學校通過一攬子措施,精心打造了專業技能高、理論素質硬、愛體育、懂思政的體育教師隊伍,建設體育專業課教師為主,思政課教師、輔導員和學生管理人員共同參與的“體育思政”專兼職教師隊伍,為確保體育課程思政有效落地提供了保證。
競賽是學生體育鍛煉內生動力。結合校園人文景觀,青科大設置了36個健康跑紅色打卡點,分別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的精神譜系等作為標識,將體育與思政融為一體。同時將思政課、形勢與政策課內容學習和測試納入健身跑,學生們根據跑步有效次數獲得答題機會,答題情況納入形勢與政策課程成績。跑得越多,答題機會越多,成績也越好。
“以前對體育運動不大感興趣,通過體育導論課、圍繞紅色打卡點健康跑及聯賽的打拼,現在越練越有勁頭。”2018級學生張天一說,“除了提振了精神頭,我還了解了很多時事政策、黨和國家的歷史及專業故事。”
天天不斷線的校園樂跑、周周不斷線的體育賽事、月月不斷線的系列活動,讓學生暫時放下繁重的功課,盡情揮灑汗水。
以健身跑為例,青科大高密校區2018級學生共有2100余人參與健康跑,總跑步次數6萬余次,累計里程達到12萬公里,人均里程60余公里,超過96%的學生完成學期跑步目標。
“校園中紅色打卡點的設立與愛體育APP的普及,讓我每天都會主動去操場上跑步鍛煉,這個習慣從開學一直堅持到現在,不僅有效地緩解了壓力,還養成了終身受益的運動習慣和生活習慣。”2019級軟件專業學生方俊豪說。
體測數據顯示,青科大學生體質健康合格率連年提升達95%,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心理健康狀況大幅提升,精神狀態大幅改善,網絡依賴指數顯著下降,幸福感指數明顯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指標呈現轉好及提升趨勢,學生心理疾病發生率大幅下降。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