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四融合”體系建設的實踐
江西師范大學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通過學科建設與課程創新、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學校、家庭與社會協同育人的生態文化建設、成效考核與監督檢查,建立了價值引導和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相融合、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融合、家校共育和社會實踐相融合、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相融合的課程思政體系。
一是通過學科建設與課程創新,建立價值引導和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相融合的課程思政體系。創設學科協同創新平臺,提升課堂理論魅力。學校依托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全國首批“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江西省紅色資源開發與教育研究中心等平臺,聚集強大師資團隊,開展專題式教學,提升課堂理論魅力。
開展跨校集體備課,推進教學方法改革。連續多年牽頭開展思政課跨校集體備課活動,全面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逐步實現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通過教學模式、考核方式、管理機制的轉化,努力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情感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政治認同。
完善“一課一品”實踐教學模式。用足用好2個實踐教學學分。“原理”課打造“經典研習”實踐項目,“概論”課打造“社會調查”實踐,“綱要”課打造“參觀體驗”實踐項目,“基礎”課打造“道德踐行”實踐項目,形成了具有推廣價值的成功經驗。優化思政課“傳承紅色基因”教學特色。組建“大學生紅色文化宣講團”,進行“井岡行”“蘇區行”“重走長征路”等系列紅色精神體驗活動。
二是通過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建立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融合的課程思政體系。修訂課程培養目標,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培養。全面規劃整合思政課程、通識課程、專業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改革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重塑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制訂專業課程育人教學規范和評價標準,彰顯育人價值。
抓住課程建設“主戰場”,發揮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引領作用。開設“江西紅色文化叢談”“江西紅色文化旅游”“江西紅色歷史”等課程。遴選“中國古代史”“國際市場營銷”“網絡文學與文化”等66門課程思政示范課程,開展公開示范教學100余次。
推進專業學位課程建設,深入挖掘專業課程的育人內涵和元素。把專業課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探索盡快擴展到專業學位課程,逐步形成了覆蓋各專業主干課程與通識課程的“課程群”。立項建設生物科學、地理科學、經濟學、法學、工程管理等5個課程思政示范專業,精選課程思政教學案例2000余個,出版系列課程思政教學案例集。
三是通過學校、家庭與社會協同育人的生態文化建設,建立家校共育和社會實踐相融合的課程思政體系。抓好課堂教學“主渠道”,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全過程。教學課堂注重運用研討式、案例式等教學手段,讓學生聽得懂、能領會、喜歡學;實踐課堂注重開展豐富的校內外實踐活動和課程,開展“家長委員會+”教學改革探索,創建合作、互動、雙贏協同育人新模式。
構建“家長委員會+”教育共同體。一是創新三全工作機制,即“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二是主抓七項工作,即“+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請家長參與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課程體系”,讓家長參與專業建設;“+教學質量”,請家長聽課、評課;“+思政教育”,讓家長關注學生思想苗頭;“+學生管理”,請家長參與學生管理;“+社會實踐”,動員家長幫助落實社會實踐基地;“+創新創業”,請家長分享創新創業經驗。此外,實施紅色文化育人與思政課教學改革。
四是通過成效考核與監督檢查,建立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相融合的課程思政體系。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提升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在教師選用、管理、考核中嚴把政治關、師德關、業務關,把德育意識和思政能力提升納入新入職教師、新晉升職稱教師培訓體系。鼓勵支持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合作教學教研,鼓勵支持各類人才稱號獲得者、教授等帶頭開展課程思政建設。
完善課程考核與評價方式,注重激勵評價保障。將課程思政建設各項指標納入學院教學核心指標獎考核;制定符合學科專業教師教學科研特點的職稱評聘標準,提高教學研究占比;實行集體命題、閉卷為主、注重過程的“四四二”(理論考試40%,過程考核40%,實踐考核20%)課程考核模式;采用基于“五評”式(學生評價、學院評價、同行評價、專家評價、教師自評)多元綜合評價模式,加大評價結果運用力度。
(作者黃恩華系江西師范大學黨委書記)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