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 新作為 書寫宣傳思想工作“心”篇章 ——浙江科技學院全面推進宣傳思想工作
高校承擔著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重任。把各方面力量凝聚起來,堅持立德樹人,踐行育人使命,是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中心任務。
近年來,浙江科技學院以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統領,突出思想引領和價值導向,聚焦宣傳思想工作的重點難點,找準突破口,精準發力,全面推進學校宣傳思想工作,將難點轉化為一個個亮點,讓師生的心緊緊與祖國聯系起來,引領師生與祖國共奮進。
理論學習,須真“入心”
“要將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落實到學校各項工作中,梳理學校發展面臨的問題和需要破解的難題,真抓實干,推動全校各項事業全面提升。”11月17日,浙江科技學院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專題學習全會精神。與會人員一致認為,要將貫徹落實全會精神與推進工作緊密結合,確保全會精神落地見效。
及時學、專題學、深入學,浙江科技學院黨委充分發揮“頭雁效應”,先學一步,學深一層。近年來,圍繞黨的創新理論、全面從嚴治黨、加強高校黨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等專題,學校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深入研討,中心組成員在做好自學的基礎上,參加集中學習暢談體會,以調查研究指導實踐,有力地推動了理論學習深入開展。
學校充分發揮頂層設計的定框架作用,多途徑多層次細化工作,修訂完善《浙江科技學院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實施辦法》《浙江科技學院教職工政治理論學習制度》等,學校黨委會、院長辦公會落實“第一議題”制度,進一步推動理論學習的制度化規范化。僅今年,校院兩級理論學習中心組就開展專題學習近200場次,每一次學習都是一次理論武裝,都是一次強化導向。
“大家好,我是浙江科技學院青年宣講員徐藝敏。”今年,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浙江科技學院組建了一支涵蓋校黨政班子全體成員、思政教師和青年師生代表,總計40余人的黨史專題宣講團隊,特別選拔了一批學生推出“‘00’心語青年微宣講”系列短視頻,讓“00后”帶動“00后”一起品讀百年黨史。“定制+送學”“線上+線下”,宣講團以各種形式在校內開展黨史專題宣講300余場,從小切口入手,切實把相關問題講清楚、講明白,凝聚價值共識,凝聚人心,引導師生在新時代主動肩負時代重任,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
意識形態關乎旗幟、關乎道路。浙江科技學院黨委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黨委會每年至少開展兩次專題研究部署意識形態工作,10余項意識形態工作相關制度相繼制定和完善。探索構建校園意識形態工作“557”工作模式,通過優化健全5項工作機制、細化5類工作流程規范與著力7大重點任務,化解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風險隱患。
浙江科技學院黨委書記龔建立教授強調:“切實加強意識形態建設和管理,牢牢把握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政治責任和要求,全面增強‘硬任務’的‘硬約束’,構筑起意識形態安全的‘防火墻’。”
全面育人,須守“核心”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務。浙江科技學院遵循宣傳思想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建立了黨委統一領導、黨委宣傳部牽頭協調、相關職能部門協同、各二級學院共同參與的思政工作機制,加強黨對思政工作的全面領導。學校黨委成立思想政治與“三全育人”工作委員會,統籌領導全校宣傳思想工作,各二級黨組織建設思想文化工作聯絡員、新聞宣傳員和網絡評論員3支隊伍,開展日常相關工作。陸續出臺《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施方案》《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實施方案》《“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實施方案》《關于進一步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完善的體系架構、健全的制度機制、豐富的基本內涵,夯實了學校宣傳思想工作的基礎,助力學校履行立德樹人使命。
從進校到離校,學生的培養、管理、就業等關鍵環節處處都體現了一個“育”字。浙江科技學院不斷開發新的育人載體。學校依托學生生活區建設“社區學院”,組建專兼結合的導師團隊,設立社區黨校,全面開展通識教育,完善社區育人體系。學校安吉校區大名鼎鼎的食堂“壽師傅”,帶領后勤師傅探索“親情+管家”服務育人,協同輔導員組建“親情+管家”團隊,組織開展“親情服務日”“親情故事會”等活動,開通24小時“親情服務熱線”,“服務+”打造有溫度的服務育人模式。這樣的探索,學校各部門、各學院都在努力,切實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持續推進“三全育人”綜合改革,不斷延伸思政育人鏈條、拓展思政教育渠道。
浙江科技學院堅持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融入教育科研、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的全過程,強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探索建立思政理論課“主體協同模塊集成多輪驅動”“共同體參與式”等特色綜合教學改革模式。學校持續推進課程思政,今年5月出臺《學校深化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方案》,成立課程思政教學研究與實踐中心,計劃5年內立項建設150—200門校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50—80項課程思政教學研究項目和20—30個融課程思政內容的教材建設項目,全面提升專業課程育人水平,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交相輝映。從當下熱門的“北斗”衛星、中國“天眼”等,到歷史長河中的古人智慧,如墨子思想、沈括的科學研究、唐詩宋詞等,都在新一輪的應用物理學專業本科培養方案修訂設計中進入了教學大綱,覆蓋所有章節和教學環節。外國語學院在外語課堂上設置“思政周語”環節,“三牛”精神、“脫貧攻堅”26個英文字母、中美高層論壇、新冠肺炎疫苗等,都成為“思政周語”的主題。這些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外語學習表達需求,迅速贏得了學生的喜愛。
“課程思政,突破了原有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固有的單一教育模式,讓每一個教育細胞都活躍了起來。所有課程都上出‘思政味’,都突出育人價值,讓立德樹人‘潤物無聲’。”面對蓬勃的改革氣象,浙江科技學院校長趙東福教授頗有感觸地說道。
方式創新,須盡“全心”
工作的方式方法和宣傳思想工作的成效,是考量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標尺。
浙江科技學院適應新形勢、立足新實踐,不斷探索優化宣傳思想工作方式方法,彰顯學校對宣傳思想工作的“全心”投入。
浙江科技學院發揮安吉校區所處區位優勢,高站位、寬視野、大格局、深融入地壘筑起一座思政教育高地。去年揭牌的“兩山”書院,是學校在生態文明教育方面的重要載體。學校開設大學生生態文明思想課程,建立了10余個大學生實踐基地,數萬名學生前往實地參觀學習、調研、宣傳及實踐。與安吉縣多個街道聯合共建“美麗鄉村”,師生每年參與“美麗庭院”設計與建設。通過院地協同,學生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實踐中不斷提升生態文明意識。
當代大學生是網絡“原住民”一代。學校黨委強調,做好宣傳思想工作,不僅要在內容上保持與時俱進,更要在方法上講究與時偕行。在此理念推動下,浙江科技學院積極作為,線上線下融合,站穩網絡陣地,以學校官網和微信公眾號為主體,構建校內新媒體聯盟,積極開拓網上宣傳陣地,發揮輿論引導的力量。建立網絡輿情信息收集、風險預警防控和輿情處置“三位一體”的工作體系,增強網絡陣地安全保障能力。去年年初,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關鍵時刻,學校微信公眾號迅速行動,發布新冠疫情防控科普知識,充分挖掘身邊鮮活素材,講好師生擔當故事,起到了良好的思想引領和榜樣激勵作用。全校近兩萬名師生通過網絡平臺共同觀看“開學課”并展開主題學習交流,加強對學生的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學教育、道德教育。
暑期社會實踐,用腳步丈量鄉村,助力農產品電商營銷,調研鄉村非物質文化傳承,深度感受浙江發展,引領學生全面客觀地認識黨情、國情、社情、民情。圍繞“誠信”,設立“誠信銀行”、畢業時頒發誠信證書、校內誠信考試、自助圖書借還……學校在育人各環節精心設計,在潤物無聲中達到教育目的,打造“誠信”育人品牌。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實習實訓等活動中,激發大學生的報國之志、篤學之心、創新之趣、成才之夢。
浙江科技學院的宣傳思想工作,不再是枯燥的理論灌輸,而是鮮活生動的視聽體驗和潤物無聲的文化滋養,這樣的宣傳思想工作有筋骨、有溫度、有活性。
(宋珂 尹媛 王麗英)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