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全面推動課程思政“高站位、全覆蓋、出精品、廣交流”—— 在學生心底厚植報國情懷
“1982年,我考入西北工業大學航空學院并留校至今,已經近40年了。在那個年代,我們不是坐在計算機前、實驗室里做研究,而是騎著自行車或坐著綠皮火車到山溝溝里的研究所,到野外試驗場進行研制、演練。老一輩軍工人為祖國奉獻是自然而然的,從沒有人叫苦叫累。為了國防科技事業,西工大人除了有技術,還有深刻的犧牲和奉獻精神。”
在今年秋季學期,西北工業大學新開的“大國三航”課上,航空學院魅影無人機團隊負責人周洲主講的“世界的民航,彪悍的軍機,無人的時代”,不僅梳理了我國客機、軍機、無人機的發展脈絡和西工大在這些領域的標志性成果,還用她半生奉獻航空事業的切身體會堅定學生們航空報國的理想信念,受到了師生的一致歡迎。
作為一所以航空、航天、航海(“三航”)等領域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為特色的高校,西北工業大學為國防科技事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西工大以創新促改革,全面推動課程思政“高站位、全覆蓋、出精品、廣交流”,使學生心懷“國之大者”,厚植“立大志向,上大舞臺,入主戰場,干大事業”的報國情懷。
將“三航”特色融入思政教育
“大國三航”課一上線,就被學生一搶而空,一個學期下來,師生感觸很深。
“周洲老師讓我深深懂得了人是要有點精神的。我們新一代在面臨選擇時,也可以做出有精神的選擇。”敬采辰是西北工業大學電子信息學院2021級的學生,父母也是西工大人,從小耳濡目染,帶著對西工大軍工精神的深深敬仰,他選擇了信息通信方向的專業。
除了航空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楊云霞主講“三航重器國之大者”,從脈源三支、“三航”特色、“三航”人才、三創本色為新生開啟入校思政第一課,融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重要講話精神,夯實理論基礎。航天學院執行院長岳曉奎主講“飛天航宇星辰探空”,回顧人類航天事業的輝煌歷程,弘揚航天精神。航海學院院長潘光講授我國海洋強國建設的成果、成效……此外,還有材料、機電、動能、物理、軟件等學院,他們通過“三航”科技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艱辛奮斗史、西工大人愛國奮斗故事,世界科技前沿和典型科學技術,引導青年一代思考自己的時代使命。
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助理賀苗介紹,馬院作為“大國三航”課程的發起單位,學院全員出動,對接專業學院,深入凝練梳理“三航”特色,挖掘育人元素,強化課程建設。而從學院本身來說,潘光介紹,從2018年航海學院打造了“走向深藍”系列課程,到2020年建設“感悟深藍”課程以及當前將思政與專業深度融合的實訓、裝備類課程,學院的課程思政建設不斷深化。
“目前,學校26個教學單位均已成立院級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其中一個被認定為陜西省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范中心。”西北工業大學教務處副處長姚如貴說,在課程建設方面,學校也已立項建設3批148門本科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其中4門課程被認定為陜西省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同時研究生院支持建設了88門研究生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包括4門陜西省研究生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為充分發揮課程思政作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鍛造德才兼備教師隊伍
事實上,把課程思政講活,是有一定難度的,尤其是對于物理、數學、機械等理工類學科,專業內容講多了會比較枯燥,而一提“思政”,學生會覺得“又開始講大道理了”。如何才能做到鹽溶于水,而又不咸不淡呢?
西北工業大學航空學院教授楊智春的課就很有特點。他每次講完課以后,都有熱烈的掌聲。風趣幽默的楊智春,能把思政的內容融入結構力學等專業課程中,用他的話講:“這把鹽要放得恰到好處。”每次上課,楊智春都會穿西裝、打領帶,“言傳身教,這也是一名教師專業精神的體現”。
“課程思政不是一件額外的事,而是我們教師本來就應該做的。一方面是培養學生使命感、國防意識、‘三航’特色的題中之義,另一方面也能加深學生對專業思想的認識。”楊智春說,要把課程思政講活,秘訣是把專業的相關故事融進來,引申到日常生活工作中,學生就容易“心動”了。
“德才兼備——我們的課程教學當然是偏向于才的,但是德的培養只靠10%的思政課是完不成的,其他90%的課程同樣有這樣的責任。”西北工業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副院長徐根玖說,作為基礎課程,數學課課時量大、上課人數多,講課難度也很大,學校專門請專家給青年教師培訓,讓數學課教師理解什么叫課程思政,如何在平時的課程中融入思政內容。
在徐根玖看來,做好課程思政要抓住4個關鍵,第一個是思政特征;第二個是高校特色,對西工大來說就是國防特色的人才培養特點;第三個是學生特點,尤其是新時代青年的特點;第四個是時代特征,面向“十四五”、面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時代特征。
對此,西工大著力加強課程思政優秀教師隊伍建設,組織開展2020年校級課程思政優秀教師評選工作,遴選出53名首批校級課程思政優秀教師,16名(支)校級研究生課程思政優秀教師(團隊),充分發揮課程思政優秀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同時全面開展2021年“課程思政大練兵”活動,通過學院練兵、學院分組練兵及決賽展示3個環節,覆蓋所有教師,鍛造出一支師德高尚、教學能力突出的課程思政教師隊伍。
在加強課程思政教學研究方面,姚如貴介紹,西北工業大學在校級教改項目中專門設置“課程思政研究”選題方向群,在2021年校級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申報中,17.6%的選題為課程思政相關研究工作,最終立項數占總數的19%,以鼓勵更多教師投入課程思政的教學研究中。研究生院管理人員介紹,僅2021年就投入80余萬元用于圍繞學科建設的研究生課程思政課程群教改項目建設。
統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在“大國三航”教學大綱中,對人才培養的結果提出了3個維度的評價標準:一是具有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能夠在工程實踐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職業道德和規范,履行責任;二是能夠在多學科背景的團隊中承擔個體、團隊成員以及負責人的角色;三是能夠就復雜工程問題與業界同行及社會公眾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并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
“馬院與其他8個學院一起,以體現西工大特色、發揮價值塑造功能為主線,共同挖掘、共同打造,協同構建了這門集價值塑造、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為一體的精品課。”賀苗說。
秋季學期伊始,140余名學生帶著好奇和期待走進課堂。結課時,他們紛紛寫下“能與國之棟梁共校,是我莫大的榮耀;能與大國工匠比肩,是我無上的追求”的體會。
同時,針對研究生教育特點,將研究生的課程思政延伸至導師與學生之間,打造了一批如徐德民院士團隊的優秀導師團隊,依托重大科研項目、重點科研平臺,帶領學生一起到外場做實驗,將課程思政搬到湖上、建在海上,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沉浸式課程思政。
打造高質量的課程思政,發揮課程思政育人實效,是一個整體工程,需要學校從頂層設計角度來考慮。
早在2018年,學校就印發了《西北工業大學進一步推進課程思政實施意見(試行)》,隨后出臺了《西北工業大學本科理論課程教學大綱指導意見》《西北工業大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制定指導意見》《西北工業大學課程思政建設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不斷完善課程思政工作機制。
西工大以戰略思維把握思政課改革的實踐要求,加強黨對思政課建設的全面領導,不斷完善政策制度體系。多年來,學校堅持思政課在課程體系中的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作用,將“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融為一體,推動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建設形成協同效應,不斷優化師資隊伍體系、學科體系、課程體系、教材體系以及日常教育體系建設。
“學校所有的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都是由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推進的,校黨委書記任組長,涉及人才培養、思想政治教育這一塊的副職領導都作為副組長。”姚如貴說,學校依托校級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全面推進課程思政“高站位、全覆蓋、出精品、廣交流”,著力提高課程育人質量。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