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金鑰匙”開啟鄉村振興之門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要振興,人才必振興。在我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歷史關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迫切需要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農業農村專業化人才。
作為“三農”發展的人力資源富集地和科技創新支撐地,高等農林院校大有可為也大有作為。近年來,華南農業大學緊緊牽住人才培育這個“牛鼻子”,以構建“三位一體”服務鄉村振興人才體系為抓手,努力鍛造開啟鄉村振興之門的“金鑰匙”,在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偉大征程中奮力作為。
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
今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消除絕對貧困艱巨任務的完成,意味著“三農”工作的重心,從脫貧攻堅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不是單一方面的振興,而是包括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的全面振興。其中,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農業生產經營人才、農村二三產業發展人才、鄉村公共服務人才、鄉村治理人才、農業農村科技人才……寬廣的鄉村振興舞臺,需要不同類型人才的共舞。
然而,當前農村勞動力人口大量外流,留守農村的傳統勞動力接受新事物、新技術、新模式的能力有限。很多具備高學歷、綜合素質強的高校畢業生不愿回、不敢回鄉村,高校和科研院所教師、科研人員下鄉動力不足、幫扶合力不夠,科學技術難以落地農村。農村缺人手、少人才、留不住人等問題,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瓶頸。
人才興則鄉村興。如何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高等農林院校在此方面,具有天然的師資優勢、學科優勢和教學資源優勢。高等農林院校要立足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在打破人才瓶頸上下功夫,培養帶領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產業的“領頭羊”,使之成為開啟鄉村振興之門的“金鑰匙”。
人才培養供給側精準對接鄉村振興需求側
當前,部分涉農專業大學生存在的學農不愛農、學農不務農,專業與需求脫節、實踐動手能力弱等現象,需要高等農林院校高度重視、著力破解。近年來,華南農大以農業農村現代化為導向,全方位對接鄉村振興人才需求。學校充分發揮綜合性農業大學優勢,堅持改革創新,構建大學生、科技特派員、培訓師“三位一體”的高校服務鄉村振興人才隊伍體系,著力推動人才培育和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促進人才培育和使用提質增效。
為“靶向”培養符合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需求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學校緊抓學科建設內涵式發展,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育好鄉村振興“后備軍”。學校大力推進新農科基礎上的新工科、新文科建設,改造傳統涉農專業,優化涉農專業建設,增設鄉村振興人工智能等急需專業。同時,學校推進農工交叉、理工融合、文理滲透,圍繞產業鏈改革教學鏈,強化耕讀教育和實踐教學,構建“價值—情懷—知識—能力”四鏈聯動的“三農”人才培養新模式。
科技是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一把“利刃”,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學校建立以激勵為主、考核為輔的科技特派員管理體制機制,建好科技特派員隊伍,推動“科創星火”落地農村結碩果。學校將社會服務納入崗位聘用、職稱評審、崗位考核內容,設立推廣系列職稱評聘體系,完善專利轉讓收益分配機制,激發教師下鄉動力。學校還設置科技特派員項目,多措并舉建強科技特派員隊伍,組建78個全產業鏈服務現代農業產業園專家團隊,實現校地精準、高效對接,努力將“沉睡”的論文變為農民致富的“利器”。
鄉土人才是農村發展的原生動力,如何推動傳統農民轉型升級為懂技術、感黨恩的“土專家”“田秀才”?學校充分發揮教育資源優勢,設立服務全市域、全縣域、全鎮域的鄉村振興培訓學院,配強培訓隊伍,打造一支服務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教師培訓隊伍。學校針對不同類別新型職業農民的需求,精準提供多類型、系統化的培訓課程體系,培養扎根農村的“土專家”。學校以農業農村政策解讀和干部專業化能力提升為重點,做強涉農干部培訓,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開展“菜單式”“訂單式”培訓,促進涉農干部思想觀念更新、組織管理水平提升。學校還構建了“農業高校+涉農企業+農民”的培訓模式,在企業打造現場教學和實訓基地,通過企業生產基地、示范項目、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全面提升農民綜合素質。
創新賦能奏響鄉村振興“共鳴曲”
鄉村振興不僅需要真金白銀,還需要錦囊妙計。高等農林院校要應需而動,用活人才“金鑰匙”,鍛造“最強大腦”,更要努力啃下“三農”發展“硬骨頭”,在科技興農、惠農、富農主戰場上跨步前行,為農民脫貧致富、農業產業換擋升級、鄉村振興戰略落地實施,提供大量“金點子”。
早在2013年,華南農大就成立了廣東省唯一一所國家級新農村發展研究院,與地方共建新農村服務基地,努力建強鄉村振興智庫和鄉村建設服務鏈,助力農業轉型升級、農民脫貧致富。今年,學校又發揮綜合學科優勢,整合學校鄉村振興人才、科技、平臺等資源,成立鄉村振興研究院。學校以此匯聚服務鄉村振興的優勢力量,在鄉村振興規劃、治理、評估建設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撐。學校還牽頭共建廣東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構建協同創新機制,有效整合省內優勢農業科技資源,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
農技推廣是農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高等農林院校如何推進建站布網,構建服務鄉村振興新模式,打通科技服務“最后一公里”?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至關重要。華南農大按照“建站布網、產教融合、示范引領、輻射帶動”的思路,與地市、縣(區)政府建立戰略合作關系,與龍頭企業共建產業研究院、科技創新中心等新型研發機構。學校還聚力聚智,建立鄉村振興服務站,通過組建“廣東高校服務鄉村振興共同體”等方式,形成“科研試驗基地—區域示范基地—基層農技推廣服務站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鏈條式國家重大農技推廣服務模式。
農業科技創新是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高等農林院校應創新科研“利器”,為鄉村振興強化硬支撐。學校緊扣鄉村振興戰略,依托作物、獸醫、農業工程等學科,構建糧食安全、人畜健康、智慧農業、鄉村振興四大學科群。學校還匯聚大團隊、搭建大平臺、承擔大項目、產出大成果,努力搶占學科發展和科學研究的前沿與高點,夯實服務鄉村振興的學科根基。學校集聚、協調、統籌校內外力量,聚焦農業農村現代化重大科學問題、關鍵領域和工程技術難題,在生物育種、耕地保護、畜禽養殖等領域攻克了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其中學校帶頭研究創建的“雜交稻育性控制的分子遺傳基礎”,為我國生物技術育種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動物專用新型抗菌原料藥及制劑創制與應用”打破了制約我國養殖業健康發展的一大瓶頸,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結對幫扶、打造樣板、示范帶動是高等農林院校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豐稔鎮禮堂村地處粵北山區,長期缺乏產業支撐,村集體原來幾乎沒有收入,貧困戶缺乏致富技能,脫貧任務艱巨。華南農大創建“黨建+企業+集體”脫貧攻堅模式,建立二級單位黨組織分別結對幫扶貧困戶工作機制、“一戶多策”幫扶策略和“一幫一”黨員幫帶貧困戶制度。學校探索“公司+高校+基地+農戶”的合作開發模式,打出“建服務平臺、組專家團隊、引進新品種、配套良法”組合拳,構建“特色農副產品+新媒體+電商”的流通模式,幫村子實現自我造血,甩掉了窮帽子,邁向共同富裕道路。
(作者王斌偉 系華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