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醫科大學:深耕厚植強黨建 賡續前行開新局
貴州醫科大學始建于1938年,前身是“國立貴陽醫學院”,是我國在抗戰時期就擁有的9所高等醫學院校之一,有“小協和”之美譽,也是貴州進入20世紀后興建的首所真正現代意義上的高等醫學院校。如今,學校已走過83年的辦學歷程,始終懷著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戰略眼光和使命擔當,發揮黨委“紅色引擎”作用,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內涵發展,找準定位,開拓新局,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增強服務社會能力,努力建設特色鮮明、同類先進、國內一流的百年醫科大學,奮力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深學篤行,堅定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新決心
貴州醫科大學黨委始終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聚力、鑄魂育人,牢牢把握黨建引領根本,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各級黨組織在系統深化理論武裝上下功夫,以學促思、以學促干、以學促進,從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汲取奮進力量,迅速掀起學習、感悟、實干熱潮,實現黨史學習與事業發展“雙融合、雙促進、雙提高”,全力以赴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在學校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貴州醫科大學充分發揮醫學院校專業特色,牢牢把握“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的總要求,突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線,扎實推進“四史”學習,聚焦學深悟透、對標對表,堅持“原汁原味”全面學,學好黨史、講好黨史、用好黨史。采用“領導帶學、個人自學、線上助學、集體研學、督導評學、實踐檢學”的學習方式,廣泛開展專題學習和理論闡釋,建立“校黨委、二級黨委、黨支部、思政工作隊伍、青馬學員”五級黨史宣講體系。學校聯同瑞金干部學院、延安市衛生健康部門與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開展“四地同上一堂黨史課”活動,采用“北京主會場+各地分會場”的直播模式,在遵義會議會址以長征路線節點講黨課,在實地實景中感悟遵義會議精神,在社會各界和高校師生中引發了熱烈反響與廣泛討論,有力地感染了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學黨史、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學校采取黨委會、宣講報告會、讀書班、分組研討、發表理論文章等方式,組織教職工和學生深入學習、宣傳、貫徹偉大建黨精神。學校黨委成員積極參加所在黨支部黨史學習教育讀書班的專題學習。
貴州醫科大學始終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認真履行管黨治黨、辦學治校、辦醫治院主體責任,召開學校第一次黨代會,確定了“到2038年,建成特色鮮明、同類先進、國內一流的百年醫科大學”的奮斗目標。突出選優配強領導班子,圓滿完成基層黨委(黨總支)換屆工作。一人獲評“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及“全省優秀共產黨員”,一人獲評“全省優秀黨務工作者”,11人和3個基層黨組織獲全省教育系統“兩優一先”表彰,兩個黨支部獲評“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
緊抓機遇,實現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新跨越
在這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醫學教育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要以“大國計、大民生、大學科、大專業”為新定位,以新醫科統領醫學教育創新。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開拓了新的研究領域,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指引了新的方向,以及國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貴州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特色教育強省的戰略確立了新的目標……這些重大機遇,都為學校在新時代開啟高水平醫科大學建設的新征程指明了前進方向。
在高質量建設“百年貴醫”的征程中,學校以“五級書記抓黨建”為抓手,著力強化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建立健全黨建工作目標管理責任制,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覆蓋全體黨員。各基層黨組織以黨的建設引領改革創新,用百年黨史中的偉大成就、偉大經驗、偉大力量鑄魂育人,用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推進知識創新與制度創新,不斷探索在基礎醫學領域發力、在臨床醫學領域用力,做中國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參與者和貴州醫學教育現代化的領跑者。
以黨建引領促教學提升。學校深入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嚴格選配45名“雙帶頭人”專任教師黨支部書記,使黨建工作與教學工作深度融合。統籌推進課程改革,搭建“雨課堂”“教師工作坊”等平臺,推動傳統教學向“智慧教學”轉型升級,獲批國家教育部門“智慧教學試點項目單位”,建成先進的智慧型臨床技能中心,獲批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兩個,臨床醫學、藥學、生物醫學工程和醫學檢驗技術等7個本科專業獲批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口腔醫學等14個本科專業獲批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獲批全省“一流大學”重點建設項目26項,其中14門省級一流課程通過省教育部門驗收、兩門(線上線下各一門)課程入選首批國家一流本科課程,實現了課程建設領域的重大突破。
以黨建引領促科研提升。學校成立黨史黨建研究中心,把黨支部建在實驗室,大力實施“科研興校”戰略,建立健全各項科研管理制度,積極搭建科學合理的科研工作平臺,通過實施“科研導師制”,將有志于科研的學生吸納進科研團隊,鼓勵本科生加入科研團隊、開展實踐學習。目前,學校擁有博士學位授權點4個,包括基礎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藥學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類別博士學位授權點,以及碩士學位授權點18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個,獲批省部共建藥用植物功效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環境污染與疾病監控國家教育部門重點實驗室、地方病與少數民族性疾病國家教育部門重點實驗室、化學藥仿創技術應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基因檢測技術應用示范中心等省部級以上科研平臺29個,成立了“中國醫學科學院成體干細胞轉化研究重點實驗室”。學校被列為全省落實科技創新政策法規試點高校,獲批國家教育部門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與第二批“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
以黨建引領促育人提升。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創新融合思想政治教育與黨史學習教育,把“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融入教育實踐。充分運用“國旗下的思政課”等育人載體,用好用活貴州紅色資源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生動教材,打造紅色學習基地和抗疫紀念館,走進“紅色課堂”、挖掘“校史課堂”、用活“主題課堂”,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和現場教學,深入宣傳抗疫事跡,推出紅色專欄,舉辦“講好入黨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報告會,開展紅色系列主題活動,以紅色傳統滋養學風教風,以紅色傳統優化治學之風和做人之風,實現春風化雨、立心鑄魂的育人效果。創新運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鮮活教材”,認真講好中國和貴州的抗疫故事,特別是學校選派298名教職醫護人員奔赴湖北抗疫一線的事跡,用實際行動編寫了一本“干貨”滿滿、大獲好評的教科書。
培育人才,厚植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新沃土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貴州醫科大學以高質量黨建為引領,緊抓高質量發展新機遇,堅持“人才強校”辦學理念,用百年黨史鑄魂育人,以新醫科為牽引,不斷開拓醫學教育創新發展之路,把培育高素質醫藥衛生人才、維護人民健康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使命,想國家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堅持“四個面向”和“四個服務”,聚焦“五大辦學職能”,全力推進謀劃高質量發展戰略、制定高質量發展規劃、完成高質量發展任務的實踐,努力培育更多“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的棟梁之材。
堅持把握發展機遇、會聚天下英才,是激發學校高質量發展的向上活力。學校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優化人才發展環境,高站位推動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工作,建立了公開、平等、競爭、擇優、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崗位聘用制度和以考核為基礎、業績為導向、兼顧公平與效益、能高能低的分配激勵機制,向在教學、科研、一線等工作中作出貢獻的人員傾斜資源,著力打造服務效率高、服務體驗好、人才獲得感強的人才服務環境,營造“近者悅、遠者來”的良好引才、育才、用才氛圍,不斷實現學校高層次人才“質”與“量”的提升。
堅持薪火相傳、培養優秀人才,是提升學校高質量發展能力的關鍵。學校加快推進一流本科教育建設,開創拔尖醫學人才培養新模式,以建立“大臨床”為契機、以醫教深度融合為突破口,集中優勢資源,打造特色醫學教育品牌。學校與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共建臨床醫學創新班——“協和班”,充分利用協和的優勢師資資源、吸納國際先進教學理念,推動教師、教材、教法“三教”改革,獲得了國內醫學教育同行和學者的贊譽。與希臘雅典大學合作建設藥學專業本科教育項目,實現中外合作辦學本科項目的突破。入選全國首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單位和全國國防教育特色學校建設單位,獲評“全國優秀易班共建高校”,與新華網合作共建“貴州醫科大學—新華網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獲批貴州省首批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范中心一個、示范課程7門、教學改革研究項目3個。獲批國家教育部門2020年第一批“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兩項,獲第十七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紅色專項活動終審決賽一等獎一項。
學校已累計為社會培養全日制畢業生58500余名,F有全日制在校生25000余人、教職員工1800余人,其中博士學位專任教師558人、全國優秀教師一人、國家教育部門“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4人。獲評國家教育部門創新團隊一個、省級創新團隊28個、省部級重點高層次人才181人次。
責任擔當,展現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新擔當
歷史的車輪永不停歇,時代的洪流滾滾向前。學校致力于建設一所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內涵豐富、品牌響亮的醫科大學,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在新時代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上闖新路,在醫學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開新局,在加快“新醫科”建設上搶新機,在加快“雙一流”建設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上出新績,高質量推進“大臨床、大公衛、大藥學”的擴面開局,高質量提升教醫研協同發展,深化醫學教育評價改革,高質量辦好人民滿意的附屬醫院。
新冠疫情防控展現新擔當。學校堅決貫徹落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火線接管貴州省新冠肺炎救治定點醫院——貴州省職工醫院,為全省疫情防控作出積極貢獻。學校聞令而動,馳援鄂州,前后共選派298名教職醫護人員奔赴湖北抗疫一線,在貴州省1443名援鄂醫療隊伍中占比20.56%,是貴州省抽派援鄂隊員人數多、規格高、建制完整的優秀單位。隊員勇挑前線指揮部管理工作及一線救治工作“大梁”,整建制支援雷山醫院和鄂州市第三醫院,接管鄂州市中心醫院的兩個重癥加強護理病房和3個重癥病區,共收治新冠肺炎患者767人,占鄂州病患總量的55.02%;累計出院602人,治愈率97.57%。援鄂工作得到了上級領導的高度肯定和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學校及各附屬醫院援鄂醫療隊員獲省政府部門獎勵。附屬醫院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貴州)臨時黨支部獲評“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
附屬醫院發展呈現新格局。直屬附屬醫院建設取得良好成效,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綜合實力穩步提升,辦醫空間逐步拓展,為緩解全省人民“看病難”問題作出了積極貢獻。第二附屬醫院發展步伐穩健,新增省級臨床重點?平ㄔO項目兩個、國家臨床重點?平ㄔO培育項目兩個,獲批國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國家衛生健康部門消化道腫瘤MDT試點醫院。2020年,學校與黔東南州政府部門簽訂“校地共建”第二附屬醫院協議。第三附屬醫院發展取得長足進步,獲批國家臨床重點?平ㄔO培育項目和省級臨床重點?平ㄔO項目各一項,獲黔南州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一項。附屬口腔醫院建成投入運營,門診超過30萬人次。大學城醫院獲批二級綜合公立醫院,納入貴安新區醫療服務體系建設,獲批大學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附屬腫瘤醫院、附屬白云醫院、附屬烏當醫院運行穩中有升,臨床教學能力逐步提高,建成貴州醫科大學白云臨床教學中心。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貴安醫院投入使用,為全省首個實現“一院兩區”管理的公立醫院,作為貴安新區的公立三級甲等綜合醫院,極大地提升了貴安新區的醫療服務水平。
脫貧攻堅彰顯新作為。一是主動擔當教育脫貧攻堅重任,整合資源拓展“專升本”醫學相關專業招生規模,近年共招收“專升本”學生3296名。二是深入挖掘醫學教育資源和技術資源,積極開展村醫、住院醫師等各類衛生人員專項培訓,5年累計培訓人次達16萬。三是落地“大地論文”工程,派出科技團隊深入幫扶地區,一地一策擬定產業發展規劃。在三穗縣等8個貧困地區推廣種植中藥材近3萬畝,聯合農民合作社建立中藥材育種育苗示范基地兩個,新建食用菌種植核心示范點一個,完成刺梨渣栽培食用菌示范推廣兩萬棒,直接帶動3000余戶貧困戶脫貧。四是扎實開展干部“駐村幫扶”,先后選派27人赴松桃縣和三穗縣擔任干部。一人獲評“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3人獲評“全省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一人獲評“全省脫貧攻堅優秀黨組織書記”,一個基層黨委獲評“全省脫貧攻堅先進黨組織”,兩個單位獲評“全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學校獲評2020年“全省消費扶貧示范單位”。
安全為本,筑牢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新屏障
學校堅持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媒體,全面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建立健全意識形態工作聯席會議機制,通過“落實主體責任、擔當第一責任、壓實主管責任、強化崗位責任”的“四個責任”,發揮思想引領、輿論推動、精神激勵的重要作用,召開意識形態工作聯席會議,分析研判意識形態工作情況及網絡輿情熱點,強化日常監督管理,實行24小時輿情監測,圍繞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情況開展專項督查,組織開展網絡安全宣傳教育活動,堅決守穩守好意識形態陣地,扎實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學校堅持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堅持將巡視整改和校內巡察相結合,強化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主動適應全面從嚴治黨新常態,緊盯黨風廉政建設的關鍵領域和關鍵環節,多措并舉抓好廉政建設,建立健全拒腐防變制度體系,以“旗幟鮮明講政治”的站位和定力以及“干凈擔當守規矩”的覺悟和自律,以常態化開展警示教育、編制政治監督活頁、組織召開全面從嚴治黨工作會議等為抓手,扎實推進管黨治黨、從嚴治黨形成常態。
學校堅持“平安校園”建設,時刻緊繃“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安全弦”,建立健全全方位監控系統,切實提升校園綜合治理水平。認真開展安全教育活動,對各級學生進行國家安全、消防安全、防范電信詐騙、“校園貸”、禁毒宣傳等安全專題宣傳教育,與專業消防培訓機構聯合開展消防應急演練活動,積極推進智慧校園建設,構建數字化校園,實現從環境、資源到活動的數字化,致力打造高水平、現代化的和諧美麗校園。
守正初心,始終不忘來時路;思創未來,昂揚奮斗新時代。貴州醫科大學以推進黨建工作成效考核為契機,高質量編制實施“十四五”規劃,細化內涵發展和特色發展,全力推動實施“一流人才培養”“一流師資保障”“一流學科攀登”等工程;認真制定黨建工作要點,構建綜合考核體系,成立考核工作領導小組,制定綜合考核工作方案,設立“政治素質考核工作組”“黨建工作成效考核工作組”“高質量發展績效考核工作組”,以分組專班的運行模式推動考核工作,將黨建工作和業務工作同謀劃、同部署、同落實,高質量推進學校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切實履行班子主體責任,奮力開創學校新時代黨建工作新局面,在貴州教育現代化的新征程上不斷邁開新步伐。
(陳穎 馬紅超)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