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搭建教師成長平臺 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2021年9月以來,謝壽安教授的工作日程安排得滿滿當當,按照學校“培訓進院系”活動要求,他接受“點將”,奔赴各個學院解答廣大教師在教改項目申請時面臨的諸多困惑。
謝壽安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以下簡稱“西農”)林學院的博士生導師,先后榮獲陜西省教學名師、陜西省師德標兵等稱號,2018年主持項目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學校教學發展中心副主任。
以“搭建教師成長平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宗旨的教學發展中心,被學校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稱作“娘家”,被視為教師成長的“加油站”。
系統性的實務培訓,讓新手變為新秀
陜西省“首屆高校課堂教學創新大賽”二等獎獲得者、學校“青年教師講課比賽”二等獎獲得者和“我最喜愛的老師”獲得者……翻看教學新秀、經濟管理學院青年教授張寒的簡歷,讓人眼前一亮。但8年前的張寒,學生評教結果卻是全院倒數第一。
問題出在哪里?如何解決?張寒自己著急,學校教學發展中心更著急。
教學發展中心主任姚曉霞說,隨著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像張寒這樣的應屆博士生是學校師資隊伍的主要補充。為了幫助新教師順利完成由學生到教師的職業轉變,教學發展中心2014年設計開發了針對入校1至3年的新進教師的校本化培訓課程“教學實務”。
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張寒走進了教學發展中心再當“學生”。他旁聽觀摩國家教學名師鄒志榮教授、陜西省教學名師花保禎教授的示范課,先后接受了“教學實務”4個模塊16個學時的理論培訓,還進行了20個學時的實際操作訓練。
張寒將“學以致用”環節引入課堂,著重解決知識點的現實應用問題。一年后他的評教分數達到99.5,居全院之首。張寒的故事,是西農眾多青年教師成長的一個縮影。6年多來,全校2000多名專任教師中,有25%經過實務培訓快速轉換了角色,逐漸成為教師隊伍里的后起之秀。
信息工程學院張二磊副教授入職時間不長,他將自己在華為公司的工程實踐經驗、海外留學經歷與課程相結合,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他說,這得益于“教學實務”培訓,尤其是培訓教師所說的“要貼近學生,走到學生當中去,發現學生真正感興趣的點”給了他很大啟發。
圍繞“教學實務”課程,教學發展中心建立了一支培訓團隊,為系統破解新教師在教學方面“不懂”“不能”“不會”的難題持續提供智力支持,而這樣的“西農經驗”也頗受兄弟高校青睞,西安理工大學、內江師范學院等省內外6所高校先后多次邀請該團隊為自己的新進教師當“教練”,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課程培訓團隊陣容里也出現了西農面孔。
含金量高的“青椒”賽課,把新秀礪成新星
“正在講課時,設備出現故障,課件中的視頻、動畫不能播放了。”回憶起2017年參加全校青年教師講課比賽復賽時遭遇的突發狀況,葡萄酒學院青年教師宋育陽副教授說,在停頓了3秒鐘以后,她迅速調整狀態,有條不紊按計劃完成了授課,最終榮獲一等獎。
“從破冰到引入,從拓展再到總結收尾,每一個賽程后進行復盤,讓我對完整課堂的結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其間,還有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們細致指導,幫我不斷改進提高。”宋育陽道出了心得,也讓人看到講課比賽給予青年教師成長的價值。
由教學發展中心所主導的青年教師講課比賽始于2006年,每年比賽歷時8個月,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教師參與其中,比賽逐漸從一種技能競賽走向教學能力的歷練,成為教師群體教學風采的展示。
為提高講課比賽的“含金量”,學校從2016年開始實施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海外提升計劃,將獲得比賽一二等獎的教師全部送往國外一流大學深造;2017年,學校又把比賽時間由15分鐘還原成常規講課的40分鐘,講課題目改由全課程隨機抽選,評委里增設學生,更出臺了一項創新政策——獲得一等獎的教師可以直聘副教授。
“每一次都會見到不同的教師用各自的風格設計教學、展示授課,收獲豐碩。”語言文化學院副教授劉瑤曾連續5年參賽,并如愿前往英國哈珀亞當斯大學、基爾大學和雷丁大學研修,逐漸成長為學校的教學能手,先后獲得陜西省首屆微課教學比賽二等獎、全國第二屆微課教學比賽優秀獎,她指導的新進教師王麗嬋首次參賽就進入了決賽。
通過講課比賽,教學能手宋育陽被直聘為副高職稱,教學水平也大幅提高。她主講的“葡萄酒工藝學”在中國大學生慕課平臺上線,她也被全校學生評選為“我最喜愛的老師”。
講課比賽這個平臺,使一大批青年教師嶄露頭角,成為教學骨干,更把眾多新秀礪成了新星。2019年,學校首次頒發“金牌教師”獎,5名“教學新秀獎”得主全部都是青年教師講課比賽一等獎獲得者。講課比賽成為青年教師們心中最有分量的賽事。據不完全統計,近10年學校通過講課比賽吸引了6400余人次的青年教師參與其中,觀摩人數更是超過了1.1萬余人次。
有效育人的一線探索,讓思政融于課程
“課程思政是什么?如何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2021年9月底,風景園林藝術學院副教授李侃侃為粵港澳大灣區高校的教師“云上”開講“一線專業課教師如何做好課程思政”,與她一同作為主講嘉賓的還有北京大學教師發展中心主任孫華教授。
為了推進課程思政,學校成立了由校黨委書記李興旺、校長吳普特任組長的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啟動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立項建設首批112門課程思政示范課程。教學發展中心組織各教學單位35名教師赴上海中醫藥大學“求學”,同時,中心還邀請全國較早推行課程思政改革的地區專家進校指導,組織校內思政課教師和各級教學名師對課程思政開展研究。
“課程思政不是紅色素材與專業課的簡單關聯,要以有效育人為目標”“思政與課程的關系,如春在花,如鹽在水”“要思政學生,首先要思政我們自己”“我組織學生舉辦‘我的家鄉與化學’海報展,讓學生用有機化學的專業知識解讀家鄉之美”……在學習和實踐中,一線專業課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識逐漸清晰起來,一大批“配方”新穎、“包裝”時尚、“營養豐富味道又好”的精品課程先后涌現,其中有36門次課程上線國家教育行政學院、新華思政等平臺。
李侃侃和機械與電子工程學院副教授寇小希、化學與藥學院副教授尹霞、語言文化學院副教授張杰、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史瑋、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張晶等一批分布于各學院的課程思政新秀脫穎而出。教學發展中心將其中的12名標兵能手聚攏起來,成立了課程思政培訓團隊,這支隊伍平均年齡37歲。
確定目標、生動導入、交互式學習、總結提升、評估考核,團隊創立的課程思政教學范式獨具特色,好評如潮。品到“甜頭”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石超常去“蹭課”,她說:“他們點燃了我心頭的那團火,很想和他們一樣,去點燃學生心中的小火苗。”
課程與思政交融,各專業課“火”起來了,學生們也在這樣“潤物細無聲”的思政教育中有了新變化。2020年,研究生韓碩被學校派到陜西鎮巴縣助力脫貧攻堅,工作半年后韓碩提出“我想留下來再干半年”。當年的畢業生中,有64%的西部學生選擇留在西部建功立業。
目前,西農課程思政培訓團隊的專家們已應邀到全國40余所高校作培訓200余場,今年還牽頭完成了陜西省創新項目“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的理論與實踐”課程錄制以及相關教材編寫。
以人為本的持續創新,讓服務心貼教師
收集到任課教師與教學督導關于課程評價中遇到的問題后,教學發展中心立即組織人員集中討論,依托數字化校園建設改造完成的智慧教室“智教云平臺”,打造開發了“教師在線教學評價系統”,將教學督導的線下聽課升級為線上線下混合聽課的教學督導2.0模式,一舉解決了課程評價中出現的時空難題。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傳統線下為主的授課轉戰線上,如何幫助教師們有效進行線上教學?中心組建的“智慧教室教學資源深度利用研究團隊”臨危受命,研發出“四步輕松開展在線教學”網絡培訓課程,該課程同時入選中國教育技術協會“疫情防控期間面向學校免費提供教師在線教學能力提升培訓在線學習資源庫”,為更多教師開展線上教學提供了“西農方案”。
“教師們有什么需要,中心就提供什么幫助和支持。”教學發展中心培訓辦公室負責人、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工作先進個人王磊介紹,中心主動將培訓工作下沉,深入學院、教研室開展定制培訓,激發基層教學組織活力,讓更多一線教師發光出彩;為新進教師增設“教學設計工作坊”“教師心理健康與保健”模塊,完善培訓鏈條,助力新教師獲得“雙證”站穩講臺。
目前,西農教學發展中心已成立了教學實務、教育技術、有效教學、混合教學、課程思政、身心健康6個培訓團隊,全方位服務廣大教師。除此以外,中心還重視高等教育發展重點、熱點、難點問題的研判分析,連續舉辦“教學成果申報”“金課建設”“新農科建設與農科專業認證”“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本科課程申報”等專題研修培訓活動。
在完成了“高校教師教學能力校本培訓體系的構建與實踐”和“深度融合信息技術的高校教師教學發展體系重構與探索實踐”兩項省級教改研究的基礎上,中心正在向打造國家農林高校教師教學發展示范中心的目標邁進。(付文婷 靳軍)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