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青島理工大學:讓黨史學習教育走“新”更走“心”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1-12-09  閱讀:次   |
42.9K

  立德樹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青島理工大學高度重視黨史學習教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建設的有機結合,注重在開好新時代的“大思政課”中發揮思政課教師關鍵作用,聚焦新思想、新方式、新路徑,積極打造“理論課堂”“黨史課堂”和“實踐課堂”,真正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新”更走“心”。

  聚焦新思想

  夯實“理論課堂”固根基

  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真正體現思政課教師應有的擔當,切實鞏固和提升思政課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題中之義。在青島理工大學,發揮思政課教師主力軍作用、提升思政課建設水平的探索和實踐,正在不斷試水、火熱進行。

  學校黨委常委會專題研究討論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和思政課改革創新工作方案,黨委書記定期到馬克思主義學院調研指導座談、參加思政課教師集體備課會,黨委班子成員“一對一”聯系思政課教師、跟進思政課課堂……在學校多措并舉搭平臺、建舞臺、促升溫的合力中,思政課教師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勇做黨史學習教育的“排頭兵”。

  教師以黨史教育“學習日”活動為有力抓手,當好黨員和教師的雙重角色,通過研讀原著、專題培訓、集體備課會、黨史課題研究等形式,系統學習百年黨史,深化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認識;通過邀請專家線上線下專題講座、組織黨員到中國廣電·青島5G高新視頻實驗園區等教育基地參觀學習、舉辦馬克思主義學院青年學者學術論壇等活動,為學好新思想、講好黨的歷史提供強有力的學理支撐;一批青年教師出版學術專著、發表高水平教科研論文,為理直氣壯講好黨史學習教育這堂思政“必修課”筑牢了堅實的理論根基。

  帶頭學黨史、帶頭作宣講、帶頭搞研究,思政課教師主動發掘利用黨史紅色資源,豐富授課內容、拓展學理深度,做好黨的歷史和黨的思想理論宣講員、闡釋員,為青年學生打造有思想高度的“理論課堂”。

  聚焦新方式

  打造“黨史課堂”重創新

  “大思政課”要善用之。青島理工大學用創新手段增強黨史學習教育的吸引力,為青年學生打造可觸摸、有溫度的“黨史課堂”。

  在青島理工大學,黨史學習教育是有滋有味的。以思政課為依托,積極創新探索“講臺+舞臺”“理論+實踐”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新模式,受到了青年大學生的熱烈歡迎。在思政課實踐教學成果匯報展演活動中,從1300余個原創節目中遴選出的10個代表作品涵蓋了合唱、微電影、朗誦、舞蹈、場景演繹、舞臺劇、器樂合奏、朗誦小品劇等多種表演形式,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更好地講述中國共產黨走過的光輝歷程和建立的不朽功勛。

  在青島理工大學,黨史學習教育是可見可親的。依托主校區轉移和校園文化建設,用好“黨史長廊”“紅色主題墻”等載體,從生活中看得見的變化入手、從有溫度的故事講起,用“身邊人身邊事”增強課堂教學的感染力,讓黨史教育可觸摸、可親近、可學習,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與親和力、針對性。

  在青島理工大學,黨史學習教育是同行同向的。第一課堂的課程資源建設和第二課堂的學生社團實踐活動相結合,讓思政課從“獨奏”變成“合奏”:15名思政課教師通過“雙選雙聘”的方式擔任不同學院的班主任,深入一線感受“思政力”;17個思政類社團“一對一”配備思政導師,把“小社團”做成了“大思政”;11名科研能力強的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教授成為輔導員的學術導師,指導輔導員把學生工作中的“問題”變成“課題”,讓思政課堂和思政工作互融共進。

  聚焦新路徑

  激活“實踐課堂”

  “建黨100周年,我要講100節黨課。”作為廣受歡迎的“紅色導師”,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書記王菁華的黨課不僅在校內開講,而且走進了大中學校、科研院所、街道鄉鎮和機關企業。

  除了承擔鑄魂育人的時代重任,思政課教師還應該發揮理論優勢,主動為社會服務,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基于這一共識,2021年,馬克思主義學院的18名優秀思政課教師組成了理論宣講隊伍,精心準備了18個宣講題目,開展了“送黨課到基層活動”等常態化、長效化的宣講活動。興華建設集團、第二實驗中學、寧夏路街道辦事處等學校、企業和社區管理部門,先后來校邀約宣講。團隊開展校內外宣講59場次,打通了理論聯系群眾、服務群眾、教育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越來越多的思政課教師走出校門、走上一線,帶著理論出校門,聯系實際作研究,帶來了教學與科研良性循環的新氣象。學校以“新時代國企黨建協同創新中心”為抓手,與山東港口青島港等6家國企開展黨建協同創新,與多個社區黨支部開展聯建共建,探索“雙融合”“雙促進”新路徑,構建校內外“大思政”“大黨建”格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講好“大思政課”提供源頭活水。(曹玉潔 趙紀龍)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