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資源融通式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實踐
2017年,國家教育部門在復旦大學舉行高等工程教育發展戰略研討會,探討新工科的內涵特征、建設與發展的路徑,形成了“復旦共識”。隨后,“天大行動”“北京指南”陸續展開,掀起了全國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新高潮。旨在為國家培養一批多樣化、創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為我國產業發展和國際競爭提供智力與人才支撐。
湖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環境工程專業于1998年獲批建設,2000年開始招生。專業建設成效包括:首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006年)、首批環境類省級品牌專業(2009年)、首批省級戰略新興(支柱)產業人才培養計劃專業(2010年),湖北大學首個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環境教育,2010年)、首個國家教育部門批準的中外合作辦學專業(環境工程,2012年)、首個產教融合的本科企業冠名班(環境工程天鴻班,2017年),湖北省一流專業建設點(環境工程,2019年),湖北大學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受理專業之一(2020年)。
湖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經過不斷探索與實踐,通過開拓內部資源整合增效、外部資源融合集成的多元融通渠道,強化工程實踐,有效破解了新工科人才培養的資源瓶頸,創建了“1—2—3—5”鏈式人才教育體系,逐漸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一主兩翼,互為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融通教學資源
支撐實踐教學
根據課程需求深入挖掘和整合校內教學資源。一是“課程捆綁”融通校內資源,將通識教育與學科大類的理論課程和實驗課程捆綁,劃分為“生物類、化學類、物理類、校內實驗基地”等外包課程,和課酬一起配置給本校相關學院,達到全校資源“為我所用”的效果。二是“板塊集成”優化院內資源,環境工程專業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專注于水、土、氣、渣、噪聲、環境監測、CAD等專業實驗室建設,并出版了《環境工程實驗指導》,強化專業核心課程實驗訓練。三是“空間疊加”融通科研資源,專業方向課程實驗室和綜合導師制的自主實驗室空間疊加,12個自主實驗室為學生提供了創新實驗實踐的空間。
根據實驗實踐教學需求融通校外資源。一是與地方政府部門合作,興辦了湖北省戰略新興產業環保班,與省級政府部門和新天達美、天澄環保、都市環保等大型環保企業深度合作,建立實踐基地,獲得了地方政府部門的扶持。二是與企業聯合培養,開辦了“環境工程海南天鴻班”,每年招收10人左右,班級教學經費和實踐資源由企業資助,實現定向訂單培養。人才培養方案與“行業+產業+企業”雙向對接,專業課程增強實用性,畢業設計與企業崗位匹配,實現“校+企”零距離就業。尤其是在企業學習階段,學生不僅學習企業的管理文化,而且學習企業的工程技術,實際參與企業的技術創新和工程開發。實踐證明,“天鴻模式”促進了學校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改革落地生根,育人成效明顯,實現了校企共贏。三是與國外聯合辦學,與澳大利亞迪肯大學聯合辦學,三分之一課程由澳方承擔,采用“2+2”教學模式,澳方每年提供10名學生的訪學獎學金(每人1500澳元)。外部資源的輸入使得環境工程專業完全實現了“小班化”教學、“個性化”培養,完整構建了層遞式實踐教學體系,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
融通內外部資源,構建了涵蓋基本技能、專業技能、創新實驗、社會實踐4個模塊,跨越基礎型、綜合型和創新型3個層次的“三層次、四模塊”層遞式實踐教學體系。在專業技能、創新實驗和社會實踐3個模塊中,始終將“兩污(污水和污泥)”處理貫穿其中,以強化學生培養的地方特色。3個層次逐級遞增,4個模塊貫徹“三合”式教學理念,定位明確,致力于服務學生知識成長、引導能力提升、支持素質發展、塑造工程人才。
融通課程思政
優化課程教學
學院結合學科專業在生態文明建設、環保時政熱點、國家大事、突發事件中的應用,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引導學生思考,強化工程倫理教育,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以立德樹人為指導,以國家需求為導向,以“三全育人”理念為根本目標和主要內容,以生為本,構建環境工程課程思政協同創新體系。課程“重新出發”,修訂教學大綱,將具體思政內容有機融入到專業課程教學大綱中,不斷探索教學方法,顯性與隱性相結合,深耕課程思政。例如“環境生態學”課程大綱中,將“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刻內涵和理念融入到生態系統、生態恢復以及生態工程等章節中。
學院圍繞思政教育,已開設通識教育課程7門,建設在線開放課程18門,編寫30部參考教材,采用探究式、翻轉課堂等教學方式,將時政與科研成果實例、典型人物等融入教學環節,建立起涵蓋思政課程、通識課程、專業理論課程、專業實踐課程等的課程思政體系。
融通師資力量
培養工程能力
一方面,建立“老中青”教學團隊,“傳幫帶”年輕教師。教師利用科研資源,進入企業至少學習半年,增強工程實戰經驗,反哺教學。環境工程教師自主設計A^2/O工藝、MBR工藝處理城市生活污水、UASB工藝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水、氧化溝工藝城市污水處理模擬實驗裝置,自主研發微污染水凈化設備、生活污水脫氮除磷的方法及裝置、曝氣孔管及曝氣管裝置等,開發湖泊生態系統修復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軟件,深化實踐教學,自主研發課程達成度評價演示、計算模擬系統,持續改進教學評價體系等。
另一方面,學院從行業、企業聘任“產業教授”“企業導師”“創業導師”“實踐就業導師”進駐學校授課,聘請國內外知名專家來學校講學,強化師生的工程實踐能力。
融通導學關系
構建育人體系
以“思想引導、學習輔導、就業指導、心理疏導”為核心的“四導”綜合導師制,將學生通過雙向選擇分配給教師,建立相對固定、連續的導—學關系,變距離教育為貼近教育,將教學場所與科研實驗室空間疊加,建立個性化的工作坊,打破了教學與科研、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歷史壁壘,促進教學與科研的相互滲透,構建了研究性學習和貼近式指導的師生互惠互動機制,激活了科研存量資源的教學功能。“四導合一”的綜合導師制,有效克服了教師重科研、輕教學與重課本、輕實踐的情況,強化了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責任意識,為2019年全校推廣本科生學業導師制提供了經驗。
不同角色的導師從不同的角度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朋輩好友導師通過人生經驗和閱歷,以自己的親身感悟,與學生促膝相談,形成共鳴;輔導員導師主要關注思想政治、學生生涯規劃等方面,完善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意識等;學業綜合導師從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方位促進學生成長成才,培養團隊精神,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培養卓越的環境工程專業工科人才;行業導師開拓了學生的眼界和見識,為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意義。經過多年的實踐,已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環境工程師、學者和創業人才。
打造培養鏈條
優化教育模式
提出了基于OBE理念的“1—2—3—5”鏈式人才教育體系,即“1個目標、2個層面、3個要素、5項舉措”。1個目標——以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為目標;2個層面——實踐訓練條件、師資體系的構建;3個要素——學生視野、工程素養和工程能力;5項舉措是指從體系、機制、師資、平臺等方面所采取的做法,其內涵是以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為目標,以“實踐平臺、師資隊伍、認證體系”為支撐構建條件,以“工程意識、工程視野和工程能力”培養為目的營造氛圍,以“傳幫帶—入企業—學海外”多維度師資隊伍的建設、以“實驗室—校外基地—合作企業”階梯式實踐平臺的搭建、基于“工程認證—卓越工程師”培養方案的不斷優化、“啟蒙—參與—訓練—實戰”遞進式訓練模塊的構建、“企業—行業—政府部門”并聯式競賽的參與等5項保障措施,涵蓋4年大學的“過程化訓練、多維度實踐、螺旋式上升”的創新鏈式教育體系。
立足湖北,面向產出,分類培養,形成“一主兩翼,互為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環境工程創新班”緊盯湖北乃至中部地區水環境問題,采用“導師制”模式,為本土企業培養環保一線的工程技術人才;“環境工程天鴻班”緊盯海南及熱帶地區環境治理,秉承“師徒式”理念,培養專門的工程技術人才;“環境工程國際班”追逐國際工程技術理念,引進迪肯大學教學資源,1/3的課程采取國際化的教學方式,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應用型環保工程師。
同時,結合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不斷優化和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校內評價—畢業跟蹤—企業反饋”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評價反饋機制,持續改進,動態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追求卓越工科
彰顯改革成效
環境工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交叉復合型專業,學生工程實踐能力與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是衡量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指標之一。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顯著增強。大學4年,超過80%的學生承擔或參加過國家、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超過90%的學生參與過暑期社會實踐調查、各類競賽和比賽等。參與省級以上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80余項,發表論文150余篇,授權專利80余項;獲得省級以上獎項120余項。
2004年,首屆41名環境工程畢業生就業率達98%,此后畢業生就業率穩定維持在90%以上,畢業一年后達到全部就業,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環境工程師、學者和創業人才。經調查發現,環境工程專業學生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度達81%以上,畢業生對現狀的滿意度達95%以上,畢業5年后月平均工資達9500元。用人單位對環境工程專業畢業生的學歷、專業知識、敬業精神、執行能力等方面滿意度在95%以上。
在新產業、新經濟背景下,新工科旨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培養能夠服務國家戰略、具有全球勝任力的卓越工程師。湖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將堅持扎根中國大地、立足我國實際國情,緊密結合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以質量、問題和需求為導向,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融通前行,積極推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李兆華 趙麗婭 陳紅兵 彭宇)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