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武漢體育學院播音專業 推進協同育人 培養體育解說評論人才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1-12-10  閱讀:次   |
42.9K

  武漢體育學院新聞傳播學院在2009年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開辦之初,就將“學生能力提升”作為根本要務,以特色課堂、一流課程和實戰解說為依托,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堅守播音主持本色,拓寬體育實踐特色,以培養學生“動腦、動手、動嘴、動腿”的可持續提升與發展能力為核心,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機制,構建出“四協同四育人”培養模式,并得到了持續檢驗。

  貼近時代

  變革培養模式

  武漢體育學院是全國知名的體育類高等學府,2018年入選湖北省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學校扎根中國大地,拓寬全球視野,始終回應時代需求,積極貫徹落實新工科、新文科、新醫科的發展理念,致力于實現武漢體育學院由“中國前列”到“世界一流”的新跨越,打造了“大體育”“大健康”和“大傳播”的學科發展布局,為建設成為世界一流應用研究型體育大學積極奮斗。

  武漢體育學院新聞傳播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經過12年的建設,尤其是2011年以來,在學科帶頭人張德勝教授的帶領下,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2012年獲批省級重點學科,同年,“體育播音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省級教學改革項目獲得立項;2013年獲批首批省級試點學院,同年,“體育解說評論”獲批省級精品視頻公開課;2019年獲批省級基層優秀教學組織;2020年獲批省級一流本科專業;2020年張德勝教授領銜申報的“體育解說評論”獲批首批國家一流線下本科課程;2021年王東林副教授申報的“中國體育解說藝術口述史研究(1951—2021)”獲批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立項。

  近年來,體育解說評論人才培養,始終圍繞新時代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新文科發展方向以及《關于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能力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的要求,強交叉、練內功、重實踐,以體育強國建設、健康中國和體育賽事繁榮發展為基本出發點,提出了新時代體育解說評論協同創新育人的新理念,建立了體育解說評論協同創新育人新機制,搭建了體育解說評論協同創新育人新平臺,構建了體育解說評論協同創新育人新模式。

  貼近學生

  創新培養理念

  成績的取得,離不開理念的引領。體育解說評論“四協同四育人”模式始終強調“學生中心、問題導向、持續改進”的培養理念。

  第一,以學生為中心,提升能力。人才培養,學生能力提升是要務。以政治能力、應用能力和職業能力的提升作為培養目標,以“會動腦、善動手、會動嘴、勤動腿”為培養根本要求,將能力評價融入課程培養體系,與能力培養目標相對應,設計課程大綱、安排課程考核,評估學生能力。派遣學生團隊全程參與中國足球協會超級聯賽、世界軍人運動會、武漢馬拉松、武漢網球公開賽、“五個湖北”系列賽事等媒體運營與體育解說,學生能力有了質的提升,職業能力得到廣泛認可。句曄、郭威等一大批體育解說評論員脫穎而出。

  第二,以問題為抓手,積極推進“三全育人”。針對學生學習、實訓等方面的問題,進行教學改革與建設,逐漸探索出一套“三部曲式”教學方法:一是賽前要采訪,將采訪的結果做成解說戰術板;二是賽中重服務,解說員為評論員服務、解說員與評論員為畫面服務、畫面為用戶服務;三是賽后要復盤,根據解說錄像開展生講師評、生講生評。與此同時,深化“五個思政”育人措施,常態化開展入學教育、學術講座、優秀畢業生分享會、迎新晚會和新青年論壇等各類活動。2016年,播音專業教師肖寧副教授被評為省級師德師風先進個人;2021年,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黨支部獲得湖北省“高等學校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

  第三,以市場為導向,持續改進。動態監測人才市場動態變化,通過培養方案修訂、課堂內容設計、課后實踐實訓等方式,努力提升專業學位學生的市場適應能力。用市場檢驗體育解說評論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檢測學生能力—培養學生能力—反饋評估學生能力”的方式,持續完善該模式。要求學生在第4學期末和第6學期末分別開展中期實習和專業實習,并在第7學期完成中期匯報演出。同時,先后邀請了宋世雄、黃健翔、沙桐等一批專業體育解說員與學生面對面交流、手把手指導。

  貼近社會

  打造協作平臺

  實踐是體育解說評論人才培養的利器,實戰是學生專業技能和職業水平提升的法寶。實踐與實戰都離不開專業平臺建設,平臺是學生體育解說評論能力提升的根本保障。

  第一,校校協同共建共享。一是牽頭組建“大家談解說”跨校交流平臺;二是與廣州體育學院合作,共同主編《體育解說評論》教材;三是與上海體育學院合作,共同打造“全國高校體育解說員主持人大賽”平臺,建成虛擬仿真實驗項目國家一流課程,推動學生進入電競公司頂崗解說實習;四是與中國高校影視學會體育影視分會合作,共享體育解說評論教學資源。

  第二,校媒協同共育人才。一是與央視合作,聘請宋世雄、沙桐、洪鋼、賀煒、蔡猛、童可欣等知名解說員作為校外導師,指導學生參與賽事解說;二是與省市媒體合作,共建人才培養基地,包括開通“湖北之聲《我愛運動+》武體直播室”,建立“武漢體育頻道解說后備隊”,進行了學校與媒體融合、訂單式培養人才的充分實踐;三是與騰訊體育、聊球吧等新媒體合作,開辟不同項目體育直播室。

  第三,校企協同鍛煉隊伍。一是與北京“國際籃聯中國區”、深圳華視傳媒集團等名企合作,派遣學生頂崗實習;二是與武漢網球公開賽、武漢馬拉松、西安全運會等賽事組委會合作,組團從事體育展示、現場播報等志愿服務;三是與武漢卓爾足球俱樂部合作,為其義務制作官方紀錄片,同時獲得卓爾賽事新媒體直播權。

  第四,校地協同服務地方。一是依托湖北省體育部門舉辦的“五個湖北”系列體育賽事,與潛江市、仙桃市等湖北省17個地市州、20余座城市合作,與“央視頻”聯手,每個賽段派駐共5名學生進入賽事組參與賽事解說;二是與湖北省縣級融媒體中心、武漢市區級融媒體中心協同,采用一名教師帶4名學生進行“貼近式”實踐。目前已在陽新縣開展了“紅色陽新紅土地,十個黨員十面旗”大型實踐活動,即將在其他縣區開展“運動健康”“志愿服務”“優秀教師”等大型專業實踐活動。

  貼近實踐

  暢通育人機制

  教師教學、學生實踐是傳統的育人模式。“四協同四育人”培養模式延長培育鏈條,打造了集教學、實踐、競賽、創業于一體的全鏈條育人機制。

  第一,以“觀”統“點”,強調價值引領,做到教學育人。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統攝體育解說評論知識點的傳授,既要堅持黨性原則,又要尊重新聞報道規律,主張“用事實說話”,鼓勵“敢說”,引導“會說”,避免“瞎說”。

  第二,“三習”遞進,鍛煉解說能力,做到實踐育人。通過多方合作、廣開門路,建立和完善了見習、實習、研習的“三習”制度,見習撰寫觀賽報告,實習做好跟隊采訪,研習積累解說經驗,逐級打通實踐通道,鍛煉學生解說能力。如學生王曄烽曾與央視主持人賀煒在CCTV5共同解說“誰是球王”總決賽,學生張帆曾與新華社記者徐濟成在騰訊體育一起解說NBA比賽,這都是難得的研習機會。

  第三,“兩賽”并舉,提升綜合素質,做到競賽育人。比賽是對學習效果檢驗的極好方式,學院以項目制的方式推動學生“參賽”和協同“辦賽”,建立“雙賽”機制,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一方面,支持學生參加各種主持人、解說員大賽,2017年度鳳凰衛視“中華小姐環球大賽”總冠軍李明子、2018年度海峽兩岸廣播電視主持新人大賽金獎和2021年度上海大學生電視節主持人大賽一等獎獲得者張琛、2021年度全國高校體育解說員主持人大賽籃球單項解說冠軍呂浩等一大批人才,都是通過競賽脫穎而出。另一方面,積極承辦各種主持人、解說員大賽,如央視校園足球解說員武漢賽區決賽、湖北校園“金話筒”大賽等,讓更多的學生學會競爭與合作,在競賽中成長。

  第四,“雙創”合一,培養創新精神,做到創業育人。學院通過建立各種直播平臺,融入現代信息技術賦能文科教育,實施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最終提升學習者的就業競爭力。

  勇立潮頭,乘勢而上。武漢體育學院新聞傳播學院將秉承科學創新精神,積極探索,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更多的體育解說評論方面的人才。

  (王創業 郝斌)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