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高校輔導員之美照耀大學生成長路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論述,充分展示高校輔導員和大學生的精神風貌與擔當作為,中宣部、教育部近日聯合發布2021年“最美高校輔導員”“最美大學生”先進事跡。
作為處在思政教育最前沿、離學生最近的人,高校輔導員是對大學生進行價值引領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依托。細讀馬軍、劉巖、劉巍、劉國權、齊勛等10名輔導員的事跡,會發現他們雖然來自不同學校、年齡不同、所學專業不同,雖然有著多重身份與角色,如任課教師、班主任、心理師、聯絡員、項目指導員等,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熱愛輔導員工作,喜歡與學生待在一起,不計回報,不吝付出,不厭其煩,全心全意為學生解決心理之惑,因此贏得了學生們的愛戴,無愧為“最美高校輔導員”。
他們樹立了高校輔導員的標桿,彰顯了高校輔導員的價值,展示了高校輔導員隊伍的精神風貌,也體現了大學生思政工作的內在規律。更多的輔導員要向他們看齊,了解他們的感人事跡,借鑒他們與學生推心置腹的溝通方法,學習他們用愛心關注學生、守護學生身心健康的育人方式,弘揚他們不負時代、不負韶華,助力學生成長的職業精神;和他們一起,找準每個學生的成長“頻道”,在細小細微處感動學生,于潛移默化中感化學生,在言行示范下感召學生,以更好地引導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這是所有高校輔導員的光榮使命,也是高校思政工作的意義所在。
10位“最美高校輔導員”也在自己最美的韶華,用實際行動為學生上著一堂堂生動的“思政大課”,踐行著“大思政”育人理念,用智慧與汗水創新思政工作,做青年的引路人。在他們身上,可以明顯感覺到,育人不僅在課堂,還在課外;思政教育不僅在校園內,也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例如,遼寧大學輔導員劉巍帶領學生開展信仰駐村、科技駐村、智力駐村的“三駐工程”,帶領大學生助力鄉村振興,了解國情民情,貢獻青春力量;山東大學臨床醫學院團委書記薛冰堅持每周到學生所在的12家教學醫院走一遍,和每名學生見一面,把每一間科室、實驗室都“走”成了自己的工作陣地……
正因為他們把思政工作與時代動向相結合,與學生實際相結合,與學生未來發展相結合,高校思政教育因此激發了學生心底的能量,迸發出巨大的育人力量,煥發出新的勃勃生機。正因為他們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以急,傾情奉獻,用心關愛,悉心引導,處于人生“拔節孕穗期”的大學生們,在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在人生的關鍵緊要處,往往能走好決定未來的幾步。
高校輔導員責任重大,做好輔導員隊伍建設意義深遠。黨的十八大以來,尤其是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以來,我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創新、成效顯著,輔導員制度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日益朝著專業化、職業化的方向發展。一支政治過硬、信仰堅定、高質量、高水準的高校輔導員隊伍,正在成為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我們有必要進一步完善高校輔導員制度,創新輔導員隊伍建設,為他們的成長創造更好的條件,讓他們更有歸屬感、存在感和成就感。
大學生的成長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高校輔導員不斷引導和幫助。當全國21萬多名輔導員認識到自己所站的是一個廣闊的平臺,是一個富有意義、大有可為的舞臺,同樣肩負著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青年大學生的時代責任,他們便能與大學生們一起,把青春夢融入中國夢,以青春之熱血,寫青春之人生,奏響美麗動人的教育華章。(鐘焦平)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