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學 新時期地學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作為一所以地質、能源、資源、環境為特色的“雙一流”建設高校,成都理工大學(以下簡稱“成理”)依托學科優勢,通過“登攀”鑄魂、實踐培能、多元協同三大舉措,探索與實踐創新人才培養,培養具有“家國情懷、責任擔當、人文素養、科學精神、國際視野、實踐能力”的地學創新人才。
“登攀”鑄魂,構建具有地學特色的立德樹人新樣本
將學校特色育人資源與理想信念教育相結合,以“登攀”精神為內核,形成符合地學創新人才培養目標的立德樹人樣本。
凝練“登攀”精神,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凝練以校友鄔宗岳烈士為榜樣的“攀登者”精神、“三光榮”“四特別”地質精神、“不甘人后,敢為人先”的成理精神、扎根西部的擔當精神以及科學精神和創新精神,形成地學“登攀”精神,統領學校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融入學校文化與學校環境,搭建顯性與隱性相結合、靜態與動態相依存、認知與體驗相連接的育人平臺,既為實現立德樹人提供高品質特色資源,也為落實立德樹人提供有效載體和路徑。
“一化兩課三育”,打造全方位浸潤式思政育人體系。以校園文化、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理論教育—實踐教育—活動教育”為抓手,將理論知識學習、社會實踐活動與強化理想信念相統一,促進內化和深度體驗,實現知情意行合一。形成了包括傳統課堂、虛擬課堂、場館課堂、田野課堂的“四維”思政課堂;開發了以60名地學領域校友為素材的校本思政課教學案例庫;將“登攀”精神融入學校課程思政建設系列方案,與新華網簽約共建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通過價值引領、文化浸潤、實踐錘煉,培養學生扎根西部、投身行業、建功基層、甘于奉獻、奮勇登攀的理想信念,錘煉學生勇于創新、攻堅克難的意志品質,形成符合地學專業學生成長成才規律、具有創新特征和實踐價值、涵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成理樣本。
實踐培能,形成具有成理特質的實踐育人新案例
貫徹實踐育人理念,通過目標導向、學生中心、賽訓一體優化實踐教學過程,形成具有成理特質的實踐育人案例。
目標導向,創新實踐培養體系。以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發展為目標,構建“三層次實踐、三能力培養”的創新能力培養體系,即通過地質標本室、峨眉山野外地質認識實習基地等地質基礎平臺,培養學生在地層構造、礦物巖石、古生物等方面的地質認知能力;通過專業訓練實驗室、馬角壩生產實習基地等綜合訓練平臺,培養學生按行業規范完成地質調查等專業工作的地質規范工作能力;通過國家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研究平臺、科研項目等組成的創新實踐平臺,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創新實踐能力。
學生中心,改革實踐教學模式。構建全過程、自主化、互動式實踐教學模式,全面提升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對接不同層次學生對創新學習的差異化需求,從課程體系、課程內容、課程要求等要素入手,將創新融入實驗實訓全過程;通過學生自主學習線上線下課程實驗、自主鉆研科研實踐、自主研發非標準設備,形成融拓寬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為一體的自主化實踐教學方式;推進互動式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培養學生樂學、敢闖、會創的自主意識和創新能力。
賽訓一體,推動實踐創新進階。以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為基礎,以全國大學生“互聯網+”大賽、“挑戰杯”系列賽、電子商務競賽三大賽事為引領,以各級各類大學生創新創業賽事為驅動,構建“1+3+N”賽訓一體化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全面實施“五個三工程”,建設三大課程群落、打造三類師資隊伍、創建三級實踐平臺、探索“三元”評價體系、協同三支管理隊伍,實現了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創的實踐育人目標。
多元協同,打造地學創新人才協同培養新生態
通過校內的學科、科研、教學、管理多要素融通和校外的高校、政府部門、企業多主體聯動,集聚地學創新人才培養合力,打造創新人才培養良好生態。
構建校內多要素聯動機制。一是多學科協同。以地學一流學科為引領,形成沉積地質、構造地質、礦產地質、油氣地質、工程與災害地質、生態環境地質、數字地質7個優勢特色方向;通過實施“珠峰科學研究計劃”,培育了“地質+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節能環保/先進信息技術”等交叉復合學科群,夯實了創新育人的學科基礎。二是科教協同。實施重點實驗室開放計劃,實施科研進課堂、名師進講堂、學生進項目、成果進教材的“四進”工程,促進知識更新,將科研優勢轉化為教學、育人和創新優勢。三是管理要素協同。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推動地學類本碩博一體化培養模式,訓練營、俱樂部、名師工作室等創新平臺向本科生開放,以項目申報、經費特批等方式支持地學創新培育,出臺創新獎勵辦法,重獎創新培育成效顯著的師生。
搭建校外多主體協同平臺。一是校校協同促知識創新。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同濟大學和長安大學聯合建設“地質災害防控協同創新中心”;依托中國—東盟地學合作中心“東盟學院”促進學生國際化交流;學校國家地學實踐教學基地、虛擬仿真實驗平臺與境內外28所高校共享。二是校企協同促實踐創新。舉辦校企協同育人高峰論壇;與中石油、中石化、國家電力等企業簽署共建實習實訓基地820個;引導關聯孵化企業入駐科技園、開展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研究。三是校地協同促服務創新。爭取近十億資金與成都市共建成都市自然博物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與宜賓市合作建設成都理工大學宜賓校區、與成華區共建“環成都理工大學知識經濟圈”“文旅成華”等項目,廣泛開展地質監測、地球科普、地學應用等領域的區域服務。
經過10余年的探索與實踐,學校人才培養實現了從重知識傳授、輕價值引領到“立志”與“精業”并重的育人導向轉變;從碎片化、被動式、單向度到全過程、自主化、互動式的實踐育人模式轉變;從創新教育資源單一分散向協同聚焦的育人機制轉變。形成了學生“主動學習、深度實踐、能力提升”有成效、“扎根西部、建功基層、報效國家”有行動,教師“潛心育人、悉心指導、寓研于教”有回應,學校“整合資源、搭建平臺、多方支持”有落實的良好育人生態。地學創新人才培育的數量和質量持續提高,產生了良好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學校近5年的約4萬名畢業生中,地學類占1/3,近60%留在西部地區及地學相關行業就業。學校先后入選國家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
(成都理工大學黨委書記 龔灝 副校長 曾英)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