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華大學工程造價專業靠黨建帶動形成好教風與好學風—— 擺開“雁陣” “群雁”競飛
在西華大學有這樣一個專業,教師常常因為爭論教學問題面紅耳赤;學生上課,前四排的座位需要提前三個小時“占座”;他們編寫的教材,被全國許多高校采用;他們制定的標準,成了行業的“標桿”;他們培養的學生,往往還沒有畢業,就被用人單位“搶訂”一空……
這就是在業界有“南西華”之稱的西華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工程造價專業。這樣的教學成果從何而來?這樣的教風、學風從何而來?
“黨建讓專業里的每一只‘大雁’有了‘向心力’,有了高飛的動力和遠翔的方向。”工程造價系主任熊偉從教近30年,在他看來,一代代“造價人”傳承發揚重視黨建的優良傳統,運用黨建的思維和辦法破解發展難題,“探索了新路徑,形成了好風氣,鍛造了好隊伍”。
“組團陣”:群雁教學打造一流“金課”
多名教師“組團”同上一門課程,在不少人看來是“稀奇”,但在工程造價專業已經成為常態。“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是該專業傳統專業課之一,主要內容是房屋建設配套工程的計量與計價。“以前,這門課程僅涉及供電、供暖、給排水等領域,一個教師完全能‘包打天下’。”教師盧永琴教授該門課程20余年,近年來由于行業的快速發展,讓她這樣的老教師很不適應,“如果再像以往一樣教,學生出去怎么就業?”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新技術、新理念給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傳統的水、電、氣,我們還要教授消防、通風以及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知識。課程涵蓋的面越來越寬,難度大大增加。”她說。
在工程造價專業,像這樣一位教師上不下來的課程還有很多,課程體系建設和教學方法改革成為專業發展中繞不開的問題。2017年,工程造價專業開始探索教師組團授課,上什么?怎么上?如何分工?如何評價?一連串的問號打在教師心中。
面對這一新課題,工程造價系教工黨支部書記李海凌和黨員教師盧永琴、郭丹丹,組成“頭雁攻關”小組,爭分奪秒、挑燈夜戰,從進企業調研到完善課程內容、從集體備課到研究課堂組織流程、從劃分課程模塊到探索使用新的教學手段……經過兩年多磨合、碰撞,“組團授課”模式日臻成熟,“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也獲批省級一流課程。
由黨員教師協同攻關,探索打造的教改“樣板”,引起了專業教師熱烈反響。除了“群雁授課”,近年來,為了滿足行業對“既能全算、又能全管”工程造價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該專業黨支部牽頭,突破傳統單兵作戰的學生指導模式,組織不同專業背景教師開展“群雁指導”,跨專業、分學段指導學生,真正實現多專業交叉融合,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熊偉說,如今,專業教師人人思改革,人人想創新,“群雁”競飛忙教學,讓課程的“含金量”越來越高。
“混合陣”:把教學和思政工作“擰成一股繩”
“每一張造價表的背后,都是一張復雜的關系網。”今年9月的“開學第一課”上,輔導員黃佳禎用電視劇《理想之城》中的案例,結合工程造價專業課程,給學生上了一堂生動的職業道德主題班會課,讓學生深受觸動。
像這樣既有專業視角,又有溫度、深度的班會課周周都有。“在我們學院,一專多能是輔導員的基本素養。”黃佳禎說,輔導員除了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況,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還要了解學生的專業、課程,“嘗試把‘兩條線’融合起來,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發展新格局,構建輔導員與專業教師協同育人新局面。”
工程造價專業有一個幾十年來“雷打不動”的傳統,就是每周四的“政治學習”。專業發展的大小事務都要黨員討論、民主評議;該專業把職工活動和黨性教育結合起來,理論學習讀書會開展得有聲有色;同時,把黨建與課程建設相結合,教學搞得怎么樣,還有哪些方面需要改進,針對問題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
在李海凌看來,通過落實“三會一課”制度,“群雁”圍繞教學科研談問題、談想法、談措施,將黨組織生活融入業務工作,以支部會議輻射系部會議,使其常態化制度化,實現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深度融合,開啟了“頭雁引領方向、中雁開拓進取、尾雁緊追不懈”的工作模式。
黨員開會學習,其他教師、輔導員干什么?“列席參加!”李海凌說,工程造價專業把黨建工作作為教學、科研、思政工作深度融合的牽引,著力擺好“混合陣”,專業教師說思政,輔導員談專業,一起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在教師們看來,黨建工作再也不是虛化的、抽象的,而是和教學管理緊緊融為一體。
“和同學們在一起的時候,我們輔導員就是‘頭雁’,要扛起重擔,擔起價值引領的責任。”黃佳禎說,在“雁陣”中,每一只“大雁”的位置并不是固定不變的,會根據不同的場景、面臨的問題來調整隊形和角色,充分激發團隊中每個人的獨特作用。
“長線陣”:護航“雛雁”振翅高飛
臨近畢業,生活節奏的變化、選擇就業方向的壓力,讓工程造價專業研三學生讓興燕情緒低落。
黨員教師盧立宇看到學生狀態不好,馬上聯系讓興燕詢問情況。當了解到讓興燕是因為擇業問題而焦慮時,盧立宇幫她分析了市場行情和行業發展走勢,鼓勵她堅定信心,隨機應變。
師生間的無話不談、高效交流,源于讓興燕從大學進校開始,便與盧立宇結成的“飛行對子”,到現在已經整整7年。在工程造價專業,學生是“雛雁”,新生入校開始便與專業課教師結成“對子”,教師不僅要在專業上引領學生,更要在生活上、思想上關照學生,長線“護航”。
“老師在學生身上花了多少心思和精力,學生的表現最能說明問題。”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顧鴻飛說,工程造價專業的學生都很忙,忙著上課,忙著問問題,忙著進實驗室,忙著規劃自己的未來,忙著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形成這樣的學風,原因在于‘群雁領航’讓‘雛雁’更加明晰自己的位置,更加明確努力的方向。”
據悉,工程造價專業學生即便畢業多年后,也會常常給老師打電話交流工作和生活情況。有的學生還給學弟學妹分享工作經驗、介紹工作崗位,有的學生為專業捐贈資金,用于教學改革。“畢業不‘斷線’,一生師生情,良好的風氣就這樣代代傳承。”顧鴻飛說。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