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職院打造智能制造專業集群 構建“三通三合”人才培養體系
智能制造是制造強國戰略的主攻方向,是實現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的必由之路。江蘇省制造業規模居全國首位,無錫制造業占工業生產總值60%以上。隨著制造業產業轉型升級和智能制造技術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快速發展,一大批學科交叉、技術復合、技能融通的智能制造新興崗位應運而生。
高職院校裝備制造專業一般為經典的長線專業,不能很好地隨動產業發展,迫切需要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培養更多符合智能制造產業轉型發展要求的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面對裝備制造業“數字化、集群化”轉型升級帶來的新機遇,高職院校如何優化傳統專業結構?面對智造時代“個性化、小批量”崗位變遷及多元需求的新變化,高職院校如何培養多樣化人才?面對智能制造企業“交叉多、迭代快”技術變革的新挑戰,高職院校如何強化教學條件支撐?
無錫職業技術學院致力于打造全國知名的智能制造特色校,學校針對上述3個問題展開了積極的探索與實踐,重點圍繞人才培養體系中的專業結構、課程體系、培養模式、質保體系、師資團隊、支撐平臺等6個要素重點突破,通過“三集統籌、雙標同步”專業集群建設、“雙主體、兩融合、多通道”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平臺共建、資源共享、命運共通”產教融合集成平臺打造等舉措,構建了智能制造專業集群“三通三合”人才培養體系,即通過產教貫通、供需暢通、校企融通,實現專業體系吻合產業升級需求、培養模式符合社會多元需求、平臺技術支撐契合企業創新發展需求。
構建專業集群,促進產教貫通,實現專業結構布局吻合產業升級需求
基于目標模式理論,借鑒產業集群理論,學校圍繞智能制造標準體系框架的智能生產、智能使能、智能裝備等關鍵技術領域和行業應用,規劃集群架構,構建數控技術、物聯網應用技術等7個專業群組成的智能制造專業集群,實現專業集群、資源集成和管理集約“三集統籌”。
圍繞專業集群,學校開發了“人工智能”“精益生產”等105門集群技術拓展課程、“數控編程”“工業互聯網”等78門集群證書接口課程,建成集群共享“課程池”,由此打通群內專業方向課程互選通道,有效促進了復合型人才培養。各專業群聚焦核心技術方向和學生就業面向,融入大思政與創新教育,重構“基礎通用、平臺共享、核心聚焦、方向融通”的課程體系;完善優質教學資源的轉化機制,不斷推動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進課程、進教材、進課堂,實現智能制造國家技術標準開發與專業教學標準優化“雙標同步”。通過“三集統籌、雙標同步”的專業集群建設模式促進產教貫通,實現專業結構布局吻合產業升級。
在專業集群理念指導下,學校完善了專業動態調整優化機制,形成隨動產業協調發展、優勢互補的集群式專業結構;創新了開發、配置和轉換資源的方法,迭代優化模塊化課程5000余門。專業集群涵蓋全校近85%的專業,機電類專業被同行譽為全國高職“單打冠軍”、數控技術專業群實現國家級教學質量工程的全部項目和高級別獎項“大滿貫”等,形成業內廣泛認可的系列成果,也奠定了學校“領軍全國、國際知名的智能制造特色校”的基礎。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促進供需暢通,實現人才供給符合多元需求
針對生源類型差異化帶來的學生需求個性化、智能產業“個性化、小批量”崗位變遷帶來的人才需求多樣化的新變化,學校以專業集群建設為引領,以產業發展和學生成才需求為導向,通過與西門子等世界500強企業和阿里云等國內領軍企業共建產業學院、校企混編教學與科技創新團隊、聯合開發人才培養方案和優質教學資源等,促進教學過程對接生產過程;充分發揮教學名師、大國工匠的育人效應,強化德育與技術技能、專業與創新教育融合,涵養工匠精神和創新精神;推進課證融通,培養雙證實用型人才;優化“能力導向、四階遞進”專業群課程體系,培養專業復合型人才;組建開源創新創業學院,實施研賽創教一體化教育教學,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實踐并完善了“雙主體兩融合多通道”人才培養模式。同時以智慧校園的大數據為支撐,依托內部質量保證體系3.0,機制與文化雙引擎驅動,周期性校準供需目標,促進育人全程“灰箱白化”,實現閉環控制,服務全體學生全面成長成才,即通過目標校準促進供需暢通,實現人才供給符合社會多元需求。
“雙主體兩融合多通道”這一培養模式,在學校人才培養過程中得到很好實踐:學校于2004年起開設創新班,進行導師制創新人才培養;2007年推行學分制改革;2009年引進國際職業資格證書;2017年成立開源創新創業學院,學生多元成才取得顯著成效。具備“六個一”特征(課題、論文、專利、大賽、創新創業項目、優秀畢業設計等一項及以上)的畢業生占比23.6%,畢業生各類職業證書獲取率達146%,為無錫及周邊地區的制造業骨干企業培養了大量中高層技術和管理骨干,學校兩次入選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
強化教學條件支撐,促進校企融通,實現平臺技術支撐契合企業創新發展需求
制造業數字化升級過程中技術交叉多、更新迭代快,倒逼學校提升創新能力。學校以學生成長和成才需求為驅動,聯合政府、行業、企業共建了集“人才培養、生產示范、技術服務、文化融合、國際交流”五位一體的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強化專業集群的條件支撐,實現了從平臺共建到資源共享再到命運共通。依托該平臺發揮“技術、項目、資源”要素作用,聚焦智能倉儲、5G工業應用等方向,教師走進企業開展應用技術研究,學習和鉆研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形成核心技術能力,并將技術案例轉化為教學資源,及時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大幅提升了師生的技術創新和社會服務能力,也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人才和技術支撐。
學校以智能制造“五位一體”產教集成大平臺建設為牽引,以師生技術創新和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為核心,圍繞智能制造領域產品全生命周期技術鏈,從2012年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創建到2016年開展國家發改委“十三五”產教融合工程規劃項目建設,再到2019年智能制造工程中心2.0升級,形成“共建、共享、共通”的產教融合大平臺建設路徑,促進校企融合發展。近5年累計吸納企業投入1.25億元,共建了5個產業學院、5支省級科技創新團隊、6個省級工程研發中心,教師應用技術研究能力和學生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年服務中小企業智能化改造200余家,近5年學校“四技”服務到賬2.5億元。
智能制造專業集群“三通三合”人才培養體系的探索與實踐成果,指導了學校在首批全國示范高職院校、江蘇省卓越高職院校建設期間的專業建設,產出一大批標志性成果,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增強了學校核心競爭力。2019年學校入選“雙高計劃”A檔學校(全國前十),在2019—2021年度“中國高職高專院校競爭力排行榜”中蟬聯全國第四。同時,學校在機械職業教育領域引領專業、課程、實訓基地、資源與教材等內涵建設,先后主持教育部27項教學標準研制,成為行業公認的教學改革引領者;學校成為教育部裝備制造業專業目錄修訂組組長單位、全國機械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單位、機械行業職業教育標準研究所主持單位等。
(作者龔方紅系無錫職業技術學院院長)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