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 職業本科院校推動產才融合升級的探索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作為公辦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院校,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建立和完善人才發展新機制,圍繞產業鏈和創新鏈部署人才鏈,探索了產才融合戰略升級的工作經驗,形成了人才發展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的良好局面。
黨建引領
樹立產才融合的“照明燈”
產才融合是江蘇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鮮明特征。近年來,江蘇積極推進人才與產業深度融合,繪制了“產業地圖”和“高層次人才地圖”,實施科技鎮長團計劃、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雙招雙引”聯動,迸發出強勁的高質量發展活力。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積極貫徹關于人才工作的戰略部署,堅持“人力資源為先”的理念,發揮黨管人才的制度優勢,成立了黨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持續推動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實施“人才新政”,不斷加大人才投入力度,把人才資源擺在支撐經濟發展、加速產業轉型升級、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學校競爭力的突出位置。學校成立了由校長牽頭的人才引進工作保障小組,在經費和資源配置上給予重點傾斜,為引進人才子女入學、配偶就業和安家補助提供“一站式”服務,形成了黨委統一領導、組織人事部門牽頭抓總、學院主體落實和有關部門協調推進的人才工作格局。
緊貼產業
打造吸引人才的“強磁場”
我國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面對新時代、新任務、新要求,職業本科院校應積極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需求,緊扣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主動服務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促進產學研深度合作,推動產才融合戰略升級,加快釋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圍繞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信息技術、現代服務業等新興產業設置本科專業,通過舉辦新聞發布會、召開人才大會和青年學者松山論壇等途徑傳遞引才政策和信息,聚焦產業發展的需求,重點引進技能大師、企業技術高管、應用型博士等高層次人才,做大人才發展的“蓄水池”。
學校圍繞創新驅動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開辟“人才特區”,鼓勵人才申請“年薪”或“低職高聘”,突出對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創新人才的收入分配傾斜力度,通過薪酬的杠桿作用,激勵人才在科研項目、專利成果、企業服務等方面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支持高層次人才建立科研實驗室,自主選擇科研方向、組建科研團隊,鼓勵他們進行科研創新,開展面向企業需求的應用研究。
校企共育
構筑產才融合的“新高地”
構建校企雙向流動機制,與企業共建生產性基地、產業研究院、協同創新中心等,使產業人才需求與學校人才供給環環相扣、互相嵌入,推動建立“引育高端人才項目源—助力項目落地—成果轉化通道”的鏈式發展新格局。
“引企進校”,促進產學協同育人。學校與華為共建信息通信技術人才培養基地、與阿里云計算公司共建物聯網基地、與北京精雕共建“南工—精雕學院”;以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為引領,重點聚焦行業帶動性強的共性技術及關鍵技術的研發創新,與西門子等領軍企業共建融“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產業化應用、企業孵化”為一體的“產業研究院”。學校教師與企業技術能手“雙聘”“雙向任職”,組建“專業對接、項目驅動、人才共育、教研相長”的校企混編團隊,做到一個專業至少面向一個行業、一個學院至少面向一個大型集團公司,實現了專業與產業的有效對接。
“進企服務”,助力企業創新發展。在企業建立“教師企業實踐基地”和“博士工作站”,發揮學校人才資源優勢,圍繞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的創新改造,促進科技成果同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產業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力對接,大大推動了科技成果落地轉化,找到了人才與產業發展的“公約數”。
創新機制
爭當高質量發展的“領跑者”
用好用活人才,關鍵在于打通人才使用的機制障礙、建立精確用才的靈活高效制度、激發科技人才的創新熱情,讓人才專心致志搞創新、出成果,充分發揮人才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的引領作用。
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優化人才資源配置。評價與考核是調動人才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指揮棒”與“加速器”,對于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人才培養質量提升、促進科研成果轉化、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提高社會服務水平具有深遠的影響。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探索人才評價機制,相繼出臺了人才引進辦法、年薪制、校聘教授等各類重要人才政策,對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培養、使用、激勵及服務作出明確規定。按照教學主體型、科研主體型、教學建設型、實踐教學型4個類型積極探索人才隊伍分類、分層次管理方式,深化評價改革,促進人才資源優先開發、人才結構優先調整、人才投資優先保證、人才制度優先創新,釋放和增強人才活力,構建科學規范、開放包容、運行高效的人才發展治理體系,努力做到人事相宜、事職相符,給人才成長提供“良田沃土”,促使創新型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完善科技人才激勵機制,不斷釋放科技人才活力。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根據江蘇“人才26條”“人才10條”“科技40條”“科技改革30條”等一系列政策促成江蘇“產才融合”的政策,新增和修訂縱橫向科研項目管理辦法、縱橫向科研經費管理辦法、科技成果轉化辦法、生產性技術服務項目管理辦法、教科研績效考核辦法以及產業研究院暫行管理辦法,強化科研政策導向,推動高質量科研項目成果不斷增加。
通過實施以上舉措,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近年來引進和培育“全國技術能手”9人,聘任著名石油機械專家顧心懌院士、“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女焊神”孫景南、國家級別云錦工藝美術大師金文等12位技能大師,在學校設立“技能大師工作室”,引進博士270余人、世界500強及國內外知名企業技術骨干120余人,形成了服務人才培養和產業發展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學校在國家項目中獲得突破,立項重大科研項目30余項。受理專利1000余項,授權專利700余項,人才專利成果成功轉化,10名教師在大學科技園等園區創辦企業。學校橫向項目600余項,與50余家世界500強企業建立了深度合作關系,新增校企合作單位200余家,橫向技術服務產生的經濟效益達2.1億元。
砥礪再揚帆,奮進正當時。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將繼續堅持辦學理念,形成“聚天下英才”共建與發展的生動局面,不斷推動產才融合,鍛造“工匠之師”,培育時代新人,為推動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校長 謝永華)
(正文結束)
